贵州民歌《咕噜山歌》的二度创作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咕噜山歌》是我国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一首山歌,也称《久不唱歌忘记歌》.这首贵州民歌真实且生动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民风民俗,它独特的曲式结构和简洁鲜活而富有诗意的民间语言让人一听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艺术家对它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演绎和再创作,有成功的也有比较勉强的.当代艺术工作者特别是新生代要想成功地完成对《咕噜山歌》的二次创作,那就要详细了解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这首民歌的创作风格,体会这首民歌所蕴含的深刻情感.通过分析这首贵州民歌《咕噜山歌》的创作背景,弄清楚它的艺术特征,提炼出它的鲜明个性,才能找到二度创作的突破口.
其他文献
声乐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对音乐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对声乐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声乐》课程如何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更好地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提高《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必须进行深入探索的课题.本文力图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声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索,以期使《声乐》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更加生动有效,更
期刊
奚琴在中国与韩国的历史发展中,在形制、音乐特性及演奏模式上存在差异.奚琴在中国被持续创新优化后,形成大量备受人们青睐的胡琴型乐器.但奚琴在韩国不管从形制还是从演奏与记谱方式,大多是对传统制造的承继.中韩之间的经济贸易日渐拓展,两国的音乐文化也随之慢慢展开了融合,这既不断推动了两国音乐的多样性发展,也变相促进了两国的多层面交流.本文从奚琴的演进出发,探索了中韩两国的音乐文化融合及发展措施.基于本土文化者层面,对音乐的民族化和全球化展开了研究.
期刊
若斯坎,(Josquin des Prez,1450-1521)法—佛兰德作曲家,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创作包括经文歌、弥撒曲、尚松和其他世俗声乐体裁,其中经文歌是若斯坎创作最多、最擅长的体裁.他的经文歌创作不再受传统理性作曲技巧的束缚,而是注重表现音乐本身,让音乐富有表现力,采用绘词法使得音乐与歌词的结合更为紧密.本文通过对若斯坎经文歌文献的搜集,得到创作手法和精神内涵及历史地位三个方面的研究.
作为江西省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回家》自首演以来,好评如潮.该剧始终紧扣“家”这一核心主题,以“保家”“离家”“想家”“安家”“寻家”“回家”等共五幕六个章节为基本结构,展开叙事.它以深刻的人伦哲理及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深度激励游子对祖国的情感认同,深切唤醒当代离家、怨家、弃家等之人爱家的强烈意识,有力促进江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因此,《回家》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又一部重要的作品.
期刊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由同名琵琶曲改编而来,此作品是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华民乐融合的典范,既保留了我国琵琶器乐的典型特征与民乐韵味,又体现出了钢琴特有的音色及逻辑,在原曲基础上增添了尾声演奏处理,展现了一副祖国锦绣河山的美丽画卷.本文将从《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与情感内涵出发,简要介绍演奏该作品时的几种触键技巧,来体现作品所具有的朦胧美、超越美与自然美.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是1817年夏至1818年秋期间献于鲁道夫大公的创作.是他晚期一首颇具代表性、登峰造极之作,展现贝多芬晚期许多不同于以往的创作风格:对传统奏鸣曲式的重塑、不同寻常的篇幅、极为丰满的音响效果与复杂的和声织体、采取早期巴洛克时期音乐表达比如调式的变换、赋格等.本文以此奏鸣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以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为依据,主要论述Op.106第一乐章演奏中的风格把握、触键技巧等方面.
流行音乐的特点在于结构短小精干、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且富有真情实感,因为这些特点,流行音乐才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欢,从而被广泛传唱和欣赏.而能够被大众广泛喜爱和传唱的民族音乐必定也具备了形式多样和富有真情实感的特点,才使得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有了相通的地方.虽然流行音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也对民族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也仅限于技术层面和形式层面上,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其核心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由此看出,流行音乐无论怎样发展,终归还是对民族音乐的延续.流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