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人们对信息素养研究的深入,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担负着传授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知识的重要角色,是伴随人类发展进步的职业之一。而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也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命脉。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并不只关系着个人的成败,有时甚至关系到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兴衰,肩负着如此重大责任的教师应当自觉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走到社会发展的前列,把握住时代的命脉,将最有成效的人类发展手段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世界未来的主人。针对园本幼儿信息素养课题的实施,在提高幼儿信息素养的同时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应该得到体现更多体现。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兴趣——孩子信息探索的起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活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孩子获取多少信息资料来解决问题,而更在于孩子遇到问题会通过多种途径去吸纳信息。幼儿是一个社会人,他们每天在不断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但是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某个方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设计问题情境,从兴趣出发,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喜欢带着问题去主动地查找有关资料,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孩子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资料,还能够主动地要求父母一起帮忙查阅相关信息,使孩子主动接触事物和各类信息的兴趣大大地提高,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课外的信息资料,开阔孩子的眼界,同时也扩大了寻找资料的空间,从幼儿园的这个小空间走入到家庭和社会这个大空间里,为孩子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多种途径,也增强了孩子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进行“认识各种各样的商标”活动时,特别选取了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类商标让孩子来学习和辨认,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所以对这个活动兴致很高,晚上还拉着家长一起逛超市,看商标,希望得到第一手信息资料,并收集了形形色色的商标进行比较,观察到了商标旁边都个R字,认识了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的不同,这些一开始连我自己都没有发现,而孩子对信息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强的。同时在认识商标的同时还发现了新的信息,有了新的领悟,由此也生成了新的学习内容:包装袋上的秘密,因为在包装袋上除了有商标之外还有很多的信息存在其中,如生产日期、条形码、净含量、保质期等等,使得孩子有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和探索信息的欲望。
2疑问——孩子信息探索的桥梁
单有兴趣还不够,还得让孩子多问。孩子在收集信息的时候首先必须自身对问题有疑问才会想办法去寻求答案,才会着手去收集自己想要知道的有关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题,对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教会孩子问为什么,并自发地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和相关的信息资料。
例如:在进行“值日生”的主题活动时,他们自发地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别的班级有值日生吗?他们都做些什么工作呢?他们做了几次的值日生呢?面对这些疑问孩子们不是傻傻地等待老师给予答案,而是自己着手进行调查,他们自己想到去各个班级进行实地信息积累,所以孩子们就拿着调查表分批到各班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上课的时间会打扰到其他老师和班级的上课,那该怎么办?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会想办法去进行调节和解决,他们派代表和其他班级的老师进行协商,让老师能抽出一些调查的时间,通过孩子们集体的努力,终于获取了调查的信息。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不是进行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寻找不同的方法和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吸取信息。
3思辨——孩子信息探索的关键
“思辨”是帮助人思考分析、辨别推理、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和现象的过程,孩子在思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发指导交流共享经验,提升梳理经验,引领深入探索的方式,发挥孩子学习和自省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此加以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创设讨论交流情境,使幼儿的探索动机得到很好地呵护。
例如在“认识小兔子”的活动中,“小兔子吃什么?”这个问题孩子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小兔子吃不吃桑叶这个问题大家谈了不同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交流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在相互交流、、辨析、理解沟通和实际操作后,提高了对小兔子特征的整体认识。在轮流抚养“小兔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抚养的方法展开讨论,有些说小兔子怕冷,得多给它盖点被子,有些说小兔子身上已经有这么厚的毛了,应该怕热,多吹吹空调才行。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氛围异常热烈,争论不下了。为了肯定孩子这种思辨的行为,我给予了鼓励,同时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孩子们在研讨、搜集资料、以及亲自抚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
幼儿的交流和信息重组,既体现了“思辨”活动的教育价值,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利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思维更趋活跃,同时孩子们在活动中既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能听取别人的信息经验,对信息加以补充,从而完善自己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可见“思辨”贯穿整个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活动中很少能够看到老师的知识传授,但是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中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真正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让孩子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体。
4创新——孩子信息探索的关键
当今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创新型人才,人的创新关键期还是在于幼儿期,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幼儿实践和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发挥幼儿创造的主动性。让幼儿在已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中,引导幼儿进行类比联想,让孩子懂得除了获取信息外,还要懂得利用信息和筛选信息,运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建构,让信息更加具有其应用的价值,创造出新信息。同时教师应自觉教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结论,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责任。在信息活动中,教师应该调整和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真正的做好引导者,从而使孩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让孩子们亲身探索、解决问题,信息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真正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是火,点燃了孩子的探索热情;教师是帆,引领着孩子进入更深,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敏慧. 《支持幼儿收集资料 主动吸纳各种信息》. 2002年第二期《学前教育研究》
[2]黄菊芳. 《珍视孩子的创新幼芽》. 2001年3月《学前教育研究》
[3]周鸣. 《让孩子在讨论中成长》. 2002年2月《学前教育研究》
[4]国秀华. 《发展课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 2003年4月《幼儿教育》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兴趣——孩子信息探索的起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活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孩子获取多少信息资料来解决问题,而更在于孩子遇到问题会通过多种途径去吸纳信息。幼儿是一个社会人,他们每天在不断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但是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某个方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设计问题情境,从兴趣出发,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喜欢带着问题去主动地查找有关资料,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孩子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资料,还能够主动地要求父母一起帮忙查阅相关信息,使孩子主动接触事物和各类信息的兴趣大大地提高,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课外的信息资料,开阔孩子的眼界,同时也扩大了寻找资料的空间,从幼儿园的这个小空间走入到家庭和社会这个大空间里,为孩子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多种途径,也增强了孩子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进行“认识各种各样的商标”活动时,特别选取了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类商标让孩子来学习和辨认,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所以对这个活动兴致很高,晚上还拉着家长一起逛超市,看商标,希望得到第一手信息资料,并收集了形形色色的商标进行比较,观察到了商标旁边都个R字,认识了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的不同,这些一开始连我自己都没有发现,而孩子对信息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强的。同时在认识商标的同时还发现了新的信息,有了新的领悟,由此也生成了新的学习内容:包装袋上的秘密,因为在包装袋上除了有商标之外还有很多的信息存在其中,如生产日期、条形码、净含量、保质期等等,使得孩子有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和探索信息的欲望。
2疑问——孩子信息探索的桥梁
单有兴趣还不够,还得让孩子多问。孩子在收集信息的时候首先必须自身对问题有疑问才会想办法去寻求答案,才会着手去收集自己想要知道的有关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题,对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教会孩子问为什么,并自发地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和相关的信息资料。
例如:在进行“值日生”的主题活动时,他们自发地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别的班级有值日生吗?他们都做些什么工作呢?他们做了几次的值日生呢?面对这些疑问孩子们不是傻傻地等待老师给予答案,而是自己着手进行调查,他们自己想到去各个班级进行实地信息积累,所以孩子们就拿着调查表分批到各班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上课的时间会打扰到其他老师和班级的上课,那该怎么办?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会想办法去进行调节和解决,他们派代表和其他班级的老师进行协商,让老师能抽出一些调查的时间,通过孩子们集体的努力,终于获取了调查的信息。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不是进行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寻找不同的方法和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吸取信息。
3思辨——孩子信息探索的关键
“思辨”是帮助人思考分析、辨别推理、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和现象的过程,孩子在思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发指导交流共享经验,提升梳理经验,引领深入探索的方式,发挥孩子学习和自省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此加以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创设讨论交流情境,使幼儿的探索动机得到很好地呵护。
例如在“认识小兔子”的活动中,“小兔子吃什么?”这个问题孩子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小兔子吃不吃桑叶这个问题大家谈了不同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交流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在相互交流、、辨析、理解沟通和实际操作后,提高了对小兔子特征的整体认识。在轮流抚养“小兔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抚养的方法展开讨论,有些说小兔子怕冷,得多给它盖点被子,有些说小兔子身上已经有这么厚的毛了,应该怕热,多吹吹空调才行。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氛围异常热烈,争论不下了。为了肯定孩子这种思辨的行为,我给予了鼓励,同时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孩子们在研讨、搜集资料、以及亲自抚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
幼儿的交流和信息重组,既体现了“思辨”活动的教育价值,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利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思维更趋活跃,同时孩子们在活动中既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能听取别人的信息经验,对信息加以补充,从而完善自己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可见“思辨”贯穿整个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活动中很少能够看到老师的知识传授,但是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中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真正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让孩子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体。
4创新——孩子信息探索的关键
当今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创新型人才,人的创新关键期还是在于幼儿期,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幼儿实践和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发挥幼儿创造的主动性。让幼儿在已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中,引导幼儿进行类比联想,让孩子懂得除了获取信息外,还要懂得利用信息和筛选信息,运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建构,让信息更加具有其应用的价值,创造出新信息。同时教师应自觉教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结论,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责任。在信息活动中,教师应该调整和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真正的做好引导者,从而使孩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让孩子们亲身探索、解决问题,信息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真正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是火,点燃了孩子的探索热情;教师是帆,引领着孩子进入更深,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敏慧. 《支持幼儿收集资料 主动吸纳各种信息》. 2002年第二期《学前教育研究》
[2]黄菊芳. 《珍视孩子的创新幼芽》. 2001年3月《学前教育研究》
[3]周鸣. 《让孩子在讨论中成长》. 2002年2月《学前教育研究》
[4]国秀华. 《发展课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 2003年4月《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