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铁路界碑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ming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蚌埠是近现代因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典型城市,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1911年津浦铁路穿境而过,蚌埠开埠。伴随着盐粮互市和商贸业的兴盛,蚌埠成为皖北商贸重镇。文章通过分析火车对于蚌埠城市发展的意义,探讨了津浦铁路界碑作为城市发展见证物的重要性。
  关键词:津浦铁路;界碑;城市;物证
  蚌埠位于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而过,古渡乡集正式开埠。蚌埠最初以盐粮起家,淮河上游的粮商贩运粮食、土产来蚌转销,再购盐返回。淮河下游的盐商,运盐至此再购粮返回,蚌埠成为皖北最大的盐粮市场。伴随着盐粮交易的发展,百货、棉布、糖、纸、杂货、油酒、茶麻、竹木、铁货、五金、烟草、土产、干鲜等物品在蚌集散中转,蚌埠成为皖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沿淮及江苏、天津、上海、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开设旅社、百货商店及商业服务场所。此时蚌埠的商贸业以商品齐全、规模宏大而著称皖北,销售范围辐射皖北区域,与盐粮业成鼎足之势,蚌埠一跃成为皖北商贸重镇。津浦铁路界碑作为百年前火车跨过淮河、从蚌埠过境的证物,见证着这座城市因火车而兴起的历史。
  1 火车拉来的城市
  蚌埠是近现代因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典型城市,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跨境而过的津浦铁路全长1009千米,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省峄县韩庄运河桥为分界点,由德国负责修建,长626千米;南段自峄县至浦口,由英国负责修建,长383千米。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08年9月,英籍总工程师德纪带领技术人员来到淮河岸边,勘测铁路过淮桥址。蚌山—这座历经滄桑留下的孤丘,它那伸向淮畔的山岩,成了津浦铁路淮河大桥的奠基之地。1911年5月15日因淮河大桥修通,先行通车,12月7日发表了《津浦铁路通车广告》。
  《神州日报》于1911年12月7日发表了《津浦铁路通车广告》:
  本路黄河桥工已竣,定于阴历十二月初四日先行通车。每星期三、星期六日十二点三十分钟由天津开特别快车,次日下午二点五十五分钟到浦口。每星期一、星期五上午八点二十分由浦口开特别快车,次日上午十点三十三分钟到天津。所定钟点系与西伯利亚火车钟点衔接一气。此项快车客票照原价加十成之一头等,卧车收床位价五元。随带行李限量与寻常客票相同,头等限带一百五十斤,二等限带一百斤,三等限带五十斤。
  津浦铁路线设计车站时,首先圈定在沿线已有的州府古城,如德州、兖州、济南、徐州、宿州、滁州等地。因为这条铁路从淮河修桥通车,1911年5月15日,津浦路局在全线82个车站中,破例在历史上偏僻荒凉的淮畔古渡乡集建立蚌埠站。
  为控制津浦铁路,1913年倪嗣冲率安武军驻蚌督皖,安徽的政治中心由安庆转向蚌埠。倪嗣冲推行清末“官督商销”的淮盐引岸制度,把皖北盐务局和阜安盐栈从宿县迁至蚌埠,盐务局指定运销归淮盐运商公会,皖北21个县、豫东19个县统销蚌埠的淮盐。将批发销售权卖给商人,规定商人运盐蚌登记、纳税、折价,存入官盐仓库,以备销售,盐粮市场转移蚌埠,蚌埠成为皖北最大的盐粮市场。
  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于摆脱了军阀连年混战的影响,蚌埠商贸业进入较快发展阶段,这里不仅汇集了来自安徽省内各地的土产杂货和手工产品,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日用百货商品,也集散蚌埠,转销沿淮、皖北、豫东、鲁南等地城乡,成为最早的码头市场。此时蚌埠的商贸业以商品齐全、规模宏大而著称皖北,销售范围辐射皖北区域,与盐粮业成鼎足之势。1934年蚌埠城市人口发展到10余万,25000多户,其中注册商户4443户,占总户数的17.7%。日寇入侵蚌埠沦陷之前,全市商贸业发展快速,行业齐全,规模空前。至1936年,蚌埠已成为拥有涵盖48个行业的商埠,超过了当时的安庆与芜湖,是全省商贸行业最多的城市。主营行业涉及盐粮、百货、糖纸、茶麻、牲畜、五洋杂货、油酒、土产、绸布、煤炭、堆栈、搬运、饮食服务等。购销形式有坐商、行商、牙行(代理中介行业)、摊贩,是全省商贸行业最多的城市。各类物资集散营业额占营业总额的70%左右。津浦铁路通车以后,原经水路在临淮关、正阳关的粮食集散市场转移到蚌埠,刺激了代理中介行业和转运业的发展。专门从事代理中介的牙行,分布在盐粮、茶麻、皮毛、油酒、陶瓷、干鲜、竹木、牲畜、糖纸、烟草、土布、柴草、禽蛋等十几个行业。1929年全市盐粮行已达86家,与其同步发展的转运业,设立公司100余家,因此代理中介业和转运业被称为本埠商业的两个巨轴。据1937年统计:全市30多家盐号年销淮盐一百万担以上,销货额一千余万元;90多家粮行全年销粮食二百余万担,以黄豆、小麦居多,销路为平、津、济南、常州、无锡等地。1936年,盐行已达89家,盐店盐摊600多个,食盐年销售量近5万吨。
  商贸业促进物资和货币流量激增,皖北金融中心在蚌埠形成。1930年后各家银行、钱庄、银号、保险机构在蚌争相开业,仅银行和钱庄达27家,常年存放款达五六百万银圆。中央、中国、交通、上海几家银行,分别在徐州、板浦、宿县、明光、临淮关、正阳关、淮南、合肥等地设立分支机构,随着商品流转、吸进游资,放出贷款,办理汇总,调节供应货币,使蚌埠成为信贷投放和现金回笼“大码头”、金银买卖的大市场。
  津浦铁路的跨淮入境,结束了蚌埠古渡乡集的历史。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直辖市。
  2 津浦铁路界碑
  蚌埠市博物馆的近现代展厅,老式蒸汽机车的煤水车上标着“津浦铁路”字样,这是仿制1912年津浦铁路最早运行的英国Mogu1型机车制作的机车模型(图1)。钢轨旁竖立着一块不大的津浦铁路界碑(图2),作为现存不多的珍贵文物,成为百年前火车跨过淮河,从蚌埠过境的证物。
  津浦铁路界碑用花岗岩制作,长约94厘米,宽约34厘米,厚约15厘米,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刻有繁体“津浦铁路界”五个字,“津浦”二字为传统书写方式,从右向左书,“铁路界”三字自上而下排列,字迹整体工整、清晰,并纹饰图案。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它是在淮河南岸老蚌埠国庆街北头被发现的,这里正是当年津浦铁路跨过淮河的铁路东侧。接着,在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到徐家岗一带的怀远境内,又一块相同的津浦铁路界碑被发现。碑长约100厘米,宽约50厘米,厚约30厘米,碑的一端部分已经残缺断裂,表面被泥土所覆盖。两块界碑分别在淮河两岸出现,恰好成了当年英国承担津浦路南段修建,自浦口向北从蚌埠过境,与山东峄县与德国承担北段铁路接轨的物证。而在十年之前,在德国人承建的津浦线北段沧州一带,早就发现了津浦铁路界碑(图3),其规格与刻字与蚌埠淮河两岸的界碑完全相同。南北两段碑界的出现,成了津浦铁路修建的物证链。
  津浦铁路界碑是修建铁路之时,由当时铁路承建方与被征用的土地的产权方,达成土地征用契约后,在铁路轨距中心以外15米左右,沿着津浦铁路线两侧设立的。在勘探界碑位置时,如遇建立车站、路基取土,或是经河流湖泊等复杂地形,可能还要超出15米,在较远的地方分别确定位置埋下界碑。通过沿线的一系列界碑,把铁路和农田以及沿线过往的民众隔离开来,以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些离村庄近或重要的路段,碑与碑之间还会拉上铁丝网,防止当地民众随意经过以及牛、马、羊、驴等牲畜的进入,保证行车和巡道、检修、救援等工务的顺利进行。
  津浦铁路界碑的出现,对于历史上的古渡乡集的蚌埠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界碑在国庆街北端的位置被发现,恰好正是当年修建津浦铁路淮河铁桥东侧附近。英国人修铁桥时,曾在这里的河滩上筑起土台子,堆满了购自苏格兰锐特赫德森公司的钢梁。对于当时蚌埠集的人来说,简直是大开眼界的西洋景,于是他们把这个土台子称为“洋台子”(图4)。而在桥墩的西侧便是蚌埠古渡乡集(图5)。那小小的渡口,依傍在河边“暗山”岩石西侧,几百年来,只不过是淮河南岸渡船泊岸的埠头,集市土街上路人歇脚住店的地方。当这块津浦铁路界碑在渡口以东埋下之后,淮河岸边很快出现了一片新天地。蚌埠古渡上游的淮河岸边瞬间热闹起来,为修桥运输各种材料的船只首尾相连,桅杆林立。洋台子下面的淮河上,耸立起一排巨大的桥墩,蚌埠集的老街两旁,搭满修桥工人的工棚,各色人等,来往如织。蚌埠城市的“老大街”开始出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界碑出现的洋台子附近,已经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地带(图6)。津浦铁路界碑成为蚌埠从古渡乡集走向城市的历史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用地属于国有。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铁路沿线已设有安全保护区,政府对于高铁线路两侧的禁止、限制行为和责任也有了明确规定,曾经竖立在铁路沿线的界碑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蚌埠境内发现的这两块津浦铁路界碑,今天的市民对其很是陌生,竟然连铁路老职工也未曾见过,它已经成为地道的历史文物,见证着津浦铁路跨过淮河,成为火车拉来我们这座城市的珍贵物证。
其他文献
摘 要: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石质文物保护也不例外。现行的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相关的标准主要有《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02-2007)与《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WW/T 0063-2015),目前的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图示及调查工作主要在这两个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病害调查工作到底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以上两个标准并未过多述及,现在并没有适用的规范。近年来,云冈石窟进行
期刊
摘 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国古代器物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特质。受宋代统治阶级美学思想与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宋代官窑瓷器将含蓄、自然、平淡、质朴的审美观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宋人“器道相通、物我与共”的造物理念。  关键词:宋代官窑;釉色;造型;宋理学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固定有形的存在谓之器,超出形而上的本体谓之道。从中国哲学
期刊
摘 要: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形势,我国部分文化艺术机构迅速做出调整,通过数字化手段发展线上公共教育服务,这也为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思考。文章以杭州地区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例,在明确疫情对杭州市文化艺术机构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机构在数字化服务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  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文化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日渐强大和潜移默化的软实力作用。随着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不断增加,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传统的社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博物馆如何走出传统社会教育的瓶頸,缩短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唯有博物馆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转换角色”,在实践中不断
期刊
摘 要:交流展览是展览的一种运作模式,是实现博物馆整体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三明市博物馆举办各类馆际交流展览,在展览交流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经验。文章就交流展览的题材选定、时段和时长安排、费用、合同拟定、文物安全、展陈设计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交流展览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建议,为各地博物馆的交流展览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临时展览;馆际交流;探讨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给博物馆带来新的
期刊
摘 要:中小博物馆在发展临时展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想做好临时展览工作,就要立足本馆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为例,从展览形式、展出内容、展览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如何举办临时展览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临时展览;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0 前言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之外,用于丰富展陈内容、彰显研究实力、增加公众吸引力、提升整体知名度、丰富参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改造和社会变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的文化空间发生变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客观存续条件不足,甚至面临消失。在当前倡导非遗进博物馆的大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博物馆设施,考虑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将博物馆和非遗项目充分结合起来,积极调动传承群体的积极性,最大化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笔者以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为例,结合实际,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考古勘探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考古勘探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文章对赵王城遗址一号夯土基址(龙台)的考古勘探工作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考古勘探工作;可行性;赵王城遗址  1 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的战略高度,围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大主题,就传承发展中华优
期刊
摘 要:文旅融合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有新的要求,文物机构如何融入文化旅游,在文旅中发光发亮、做好服务,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文章对位于陕西的汉唐帝陵进行SWOT分析,倾力将陕西汉唐帝陵营造为展示古代帝陵文化、传播陕西历史和陕西文化的线性文旅线路,串联起陕西帝陵沿线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及自然景观资源,从而促进文旅融合,推动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汉唐帝陵;文旅融合
期刊
摘 要:青铜龙虎纹建鼓座1980年出土于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从其形制判断,应为后世文献中记载的“建鼓座”,从其铭文判断,应为春秋时期钟离公所做。  关键词:龙虎纹鼓座;建鼓;钟离  青铜龙虎纹鼓座呈直壁圆圈状,直径80厘米,残高29厘米,重47千克。圈上以高浮雕的手法装饰龙虎纹,圈座四方间隔分布两个对称的虎首及龙首。虎方眼大耳,张口作吼状,造型生动逼真;龙首较为抽象,双目圆睁,单角竖立。龙、虎各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