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校园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需要人文精神,大学文学艺术课程是普及人文精神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文学艺术的作用,加强文学艺术课程建设,在教学中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本课题组就文学艺术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要采取的措施提出见解,供大家参考。
文学艺术教育在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中的作用
1.文学艺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文学艺术有三个功能:(1)认识功能。文学艺术作品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历史和现实生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2)教育功能。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寄寓着作者理想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社会的追求,激发人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愿望和行动。(3)美感功能。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艺术趣味和审美观点,提高人们识别是非的能力。这些功能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到作家艺术家对人类的悲悯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为建立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理想而呐喊时,会激发我们无限的激情,从而抛弃旧嫌,团结一心,和谐共处。
2.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立校之本。进行人文教育对任何一个大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课程来实现的。重视人文课程的建设对人文精神的宏扬有深远的意义。所以,综合性大学应该在科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在人文教育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大学,一定是和谐向上的大学。
3.高素质的大学生是和谐校园的决定因素。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而“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情感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感知、理智、想象等艺术元素有机统一的意识结构。文学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其在人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的各种素质。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文学艺术课程的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和谐校园的中坚,是决定因素。
加强文学艺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建议
加强文学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到文学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不是其他课程能够代替的,支持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从目前看它在我国现有的学科教育中的处境比较窘迫,有的把它作为点缀,或者教学计划不足时的填充课。这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应该明确它的地位,放在和其他学科同等位置。
2.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所在学校的文学艺术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八十年代初由文学艺术教研室负责,承担了全校的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美学、写作、艺术等选修课程。随着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逐渐感到师资力量的不足,以至有些课程只能停开。学校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文学艺术课程的学生太多,导致学生选课困难。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
3.好的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保证。通常,学生学习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而专业课、政治理论课和技术基础课以及国防教育、体育、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占据了大部分,剩余的时间作为选修课,艺术类课才有可能安排。我们认为,文学艺术课不能只是作为任意选修课,而应该在必修课中适当安排,既在课程体系中保证基本的文学艺术素质教育,又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重点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例如文学、历史、世界文化、伦理道德、公共关系等,并规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4.加强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除了对学生艺术技能和认知的水平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在教学上,不要仅仅停留单纯“传道”上,重点在“解惑”上,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熏淘,净化心灵,追求人格的完美。
5.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在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同时应该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责任心,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感染的作用。
6.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园环境来增加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也在不知不觉地提高。
7.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艺术教育资源库,以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介绍国内外优秀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发布教师示范课,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同时,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等。
总之,重视文学艺术课程的作用,加强文学艺术课程的建设,对于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JG—07—6—19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文学艺术教育在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中的作用
1.文学艺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文学艺术有三个功能:(1)认识功能。文学艺术作品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历史和现实生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2)教育功能。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寄寓着作者理想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社会的追求,激发人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愿望和行动。(3)美感功能。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艺术趣味和审美观点,提高人们识别是非的能力。这些功能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到作家艺术家对人类的悲悯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为建立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理想而呐喊时,会激发我们无限的激情,从而抛弃旧嫌,团结一心,和谐共处。
2.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立校之本。进行人文教育对任何一个大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课程来实现的。重视人文课程的建设对人文精神的宏扬有深远的意义。所以,综合性大学应该在科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在人文教育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大学,一定是和谐向上的大学。
3.高素质的大学生是和谐校园的决定因素。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而“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情感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感知、理智、想象等艺术元素有机统一的意识结构。文学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其在人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的各种素质。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文学艺术课程的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和谐校园的中坚,是决定因素。
加强文学艺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建议
加强文学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到文学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不是其他课程能够代替的,支持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从目前看它在我国现有的学科教育中的处境比较窘迫,有的把它作为点缀,或者教学计划不足时的填充课。这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应该明确它的地位,放在和其他学科同等位置。
2.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所在学校的文学艺术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八十年代初由文学艺术教研室负责,承担了全校的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美学、写作、艺术等选修课程。随着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逐渐感到师资力量的不足,以至有些课程只能停开。学校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文学艺术课程的学生太多,导致学生选课困难。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
3.好的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保证。通常,学生学习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而专业课、政治理论课和技术基础课以及国防教育、体育、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占据了大部分,剩余的时间作为选修课,艺术类课才有可能安排。我们认为,文学艺术课不能只是作为任意选修课,而应该在必修课中适当安排,既在课程体系中保证基本的文学艺术素质教育,又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重点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例如文学、历史、世界文化、伦理道德、公共关系等,并规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4.加强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除了对学生艺术技能和认知的水平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在教学上,不要仅仅停留单纯“传道”上,重点在“解惑”上,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熏淘,净化心灵,追求人格的完美。
5.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在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同时应该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责任心,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感染的作用。
6.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园环境来增加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也在不知不觉地提高。
7.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艺术教育资源库,以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介绍国内外优秀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发布教师示范课,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同时,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等。
总之,重视文学艺术课程的作用,加强文学艺术课程的建设,对于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JG—07—6—19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