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
【教学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1.揭题,齐读。
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
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2.出示狐狸的一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引导思考:肯定酸的真是葡萄吗?联系实际想一想,作者借这只狐狸讽刺了社会上哪一种人?
三、拓展阅读
1.有个叫张馨雨的人,不认为狐狸的话是借口,他借狐狸之口进行了有力的辩驳轻声读读他写的故事《吃不到的葡萄当然酸》,注意狐狸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
2.引读狐狸的辩解。
3.同样是那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他从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这只狐狸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哪种人?
四、再次拓展
大作家钱钟书读了这则寓言,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还是那句话:“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他从中看到的是怎样的狐狸?分别代表怎样的人?
到底怎样阅读寓言?张馨雨和钱钟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指名自由发表意见。(相机小结并板书:联系(实际)、质疑、追问)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的两篇文章(片段),配合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怎样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比较阅读之后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明晰了“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的方法和意义,为下面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阅读《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1.这两则故事我们也很熟悉。想一想,可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阅读、思考?组织讨论并且提炼问题。
(1)关于《牧童和狼》
A.由这则故事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想对谁说什么?
B.牧童说谎固然不对,应该反思,但值得反思的只是牧童吗?
C.“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他。”一贯诚实的人,偶尔说一次小谎呢?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2)关于《蝉和狐狸》
A.从蝉身上看到了谁的影子?他有什么聪明的表现?
B.你想把这个故事推荐给谁?为什么?
C.狐狸花言巧语欺骗不成,还会想什么主意?蝉会怎样应对?你又想说什么?
2.组织交流,你从寓言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多角度阅读”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推动着阅读走向多元化、个性化。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课后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读《伊索寓言》这本书,不轻信,不盲从,多联系,巧质疑,善追问,把你的发现主动与同学交流。你们一定可以从这个“魔袋”里取出很多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东西。
【设计意图】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勤加练习,一种新思维的形成更离不开“反复”和“巩固”。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在促使学生在更多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批判”的意识,形成阅读个性。
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
【教学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1.揭题,齐读。
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
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2.出示狐狸的一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引导思考:肯定酸的真是葡萄吗?联系实际想一想,作者借这只狐狸讽刺了社会上哪一种人?
三、拓展阅读
1.有个叫张馨雨的人,不认为狐狸的话是借口,他借狐狸之口进行了有力的辩驳轻声读读他写的故事《吃不到的葡萄当然酸》,注意狐狸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
2.引读狐狸的辩解。
3.同样是那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他从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这只狐狸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哪种人?
四、再次拓展
大作家钱钟书读了这则寓言,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还是那句话:“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他从中看到的是怎样的狐狸?分别代表怎样的人?
到底怎样阅读寓言?张馨雨和钱钟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指名自由发表意见。(相机小结并板书:联系(实际)、质疑、追问)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的两篇文章(片段),配合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怎样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比较阅读之后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明晰了“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的方法和意义,为下面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阅读《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1.这两则故事我们也很熟悉。想一想,可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阅读、思考?组织讨论并且提炼问题。
(1)关于《牧童和狼》
A.由这则故事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想对谁说什么?
B.牧童说谎固然不对,应该反思,但值得反思的只是牧童吗?
C.“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他。”一贯诚实的人,偶尔说一次小谎呢?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2)关于《蝉和狐狸》
A.从蝉身上看到了谁的影子?他有什么聪明的表现?
B.你想把这个故事推荐给谁?为什么?
C.狐狸花言巧语欺骗不成,还会想什么主意?蝉会怎样应对?你又想说什么?
2.组织交流,你从寓言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多角度阅读”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推动着阅读走向多元化、个性化。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课后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读《伊索寓言》这本书,不轻信,不盲从,多联系,巧质疑,善追问,把你的发现主动与同学交流。你们一定可以从这个“魔袋”里取出很多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东西。
【设计意图】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勤加练习,一种新思维的形成更离不开“反复”和“巩固”。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在促使学生在更多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批判”的意识,形成阅读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