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悉,北京保利今春将新辟当代文房雅供清玩专场,通过当代艺术家们对古代文人书斋案头雅玩的解读、再造,致敬经典,籍以引导今人从现实生活去实践传统美学。近年来,简约素雅的文房清玩因其内敛深邃的底蕴,越来越受到新一批精英收藏家的赏识,然而其市场也存在“真与假”、“新与旧”的纷争困扰,此次推出的“当代文房雅供清玩专场”将集中展示当代文房精品,通过不同材质全方位解读雅玩内涵。
文房体系虽源于书斋却品种繁多。文房第一长物,当推古琴莫属。文房四宝和笔筒、笔格、臂搁、研屏、墨床、笔洗、镇纸等为日常必备,双陆、围棋、花插、香具、茶具、字画闲暇雅玩,更有佛、龛、赏石等几上清供。此次拍卖正是以这些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为源头,引入当代人的眼光和使用现代媒材,整合成“以古为新”的美的语言,重新演绎文人美学之精妙和乐趣,这正是这个专场与其他专场相关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
古琴之九德,是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九条标准。随着不同时期审美、工艺及斫琴技术和斫琴师情趣的变化,古琴的款式也不断丰富,然而九德一直是斫琴师古今如一的孜孜所求。张建华,古琴斫琴师,1988年进入北京民族乐器厂,对各类民族乐器的制作皆有涉猎,由此渐明传统中国乐器理路。他曾师从孙庆堂先生,常与先生悉心研讨,对于斫琴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1996年离厂,放弃其他爱好和技艺,专心于古琴的斫制和研究。2002年,有幸拜见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得以登门求教。无论是选材、槽腹、粘合、漆糙等方面的秘诀窍要,还是古琴发音的原理、历代斫制工艺的变化,无不一一得到郑先生指点。尤其先生对于传世古琴,其形制微妙之处的点破;对于新斫琴,各家各类琴式美丑的点评,让张建华每有醍醐灌顶之感。凡此种种,都使得其斫琴技艺和审美修养获得切实的完善和提高。在此过程中,张建华以前人为师,对古代制琴手法学习理解渐多,并移用到自斫之器,与传统遇合,槠旧铸新。目前每年所制琴数十床,精工实料,各道工序必亲手施为,绝不假手他人或机器,以尽善尽美为目标。
取一佳砚,胜于拱璧,文人砚田笔耕,爱之弥笃。王耀,藏息堂主人,字伯熙,号林西居士。从事砚艺研究制作及收藏20余年。王耀制砚倾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对日常生活所见的关注,在宏观上注重形体的把握,在细节上注重精致的刻画,形成了自己砚艺追求的独特艺术语言,其作品追求浑朴自然、雍容方正,于朴素中见绚丽,天然中得工巧,摆脱了解放以来砚家单纯以工代艺的民俗表现趣味,透露出温和平淡的纯正传统文化气息。又有文房研山,缩山为尺,囊入书斋,于斗室之间尽享山水。为香熏,取形汉代博山炉,刻工精妙,腾挪得宜,古今一气呵成。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的代表,小器大雅,被认为品评书房陈设的标准物,因此各式巧极匠心的笔筒精品应运而成。洪建华,竹溪堂主人,现为黄山市竹木雕刻艺术研究院院长、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木雕刻传承人。其作品既传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恢复了濒临绝迹的深浮雕竹刻技艺,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作品古朴典雅、文风厚重,整个画面深浮雕有四到五层刻工,最深处离竹簧只有丝毫,布局巧妙、层次分明、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技艺精湛,颇得清初竹刻大家之玄妙。
文人的书斋生活,立体而活泼,远非以上能涵盖。随着收藏人群追求更加深入的文化元素和审美情趣,应该如何亲近生活美学的欣赏和心性的陶冶,无疑是此次专场拍卖的最大看点。
见微知著 文人之艺
印者,信也。印玺多为徵信之凭,唐宋之后,随着书画之滥觞,印章多见于各类书画尺牍。印信之外,印章逐渐与诗、书、画等传统艺术融为一体。晚明以来,随着流派印的兴起,印章由“工匠之技”转变为“文人之艺”,这不仅仅丰富了书画艺术的内在精神,也使得印章成为文人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信物”。即将举槌的北京保利2014年26期精品拍卖将推出印章专题,这批藏印主要包括六方面的价值。
制度 印章作为信物,已有数千年历史,有官印和私印之分。与官印相比,私印无论材质、尺寸、称谓、钮式,还是文字内容、篆法、章法等都表现趣味,它超脱了印章作为纯粹信用物的倾向,丰富了篆刻艺术的精神和意义。
流传 人随时往,前人的痕迹后世之人往往很难见到。印章虽小,却有古人生活的点滴在其中,取用舍置之间,辗转相沿之际,每每有因缘际会未被汩没,这些流传下来的情思珍贵堪比金石。譬如黄易刻曼生加跋“越国公孙”印,此印为黄易刻赠剑谭先生,若干年后又重回汪姓人家之手。陈鸿寿在印石上刻以长跋赞其“艺林足为佳话”,此印的流传不仅仅于传承者之间,而是两位篆刻大师在艺术上的对话。
故事 揣想印章上的故事,观者仿佛置身当时,与古人同游。譬如明代天禄钮的“一柬传心”铜印,是古代文人通信的书柬印,该印文为朱文,线条粗壮浑厚,转角婉曲饱满;另有两枚明代铜印,印文分别为“顿首载拜”、“顿首再拜”。“顿首载拜”钮制为兔钮,印文为阴文,笔划匀称,使转方折,字形疏朗。笔划苍劲。另一方“顿首再拜”钮制亦为兔钮,印文为白文,笔划以圆中见方,两端齐平,遒劲中又柔婉风韵。这两枚印章皆为兔钮形制,取兔子日常喜翘首站立、前肢弯曲姿态呼应书信中诸如“顿首再拜”等格式。这类书柬印多用于古人书札信笺的封缄之中,令观者相视莫逆。
诗文 所谓“印章雅玩、古意无穷,词瀚赓扬,风徽尤著”。譬如清代云龙纹芙蓉石随形印。印文为元朱文,随形赋势,线条典雅精致,结体端正美观。印文为宋代苏轼的《楚颂帖》:“吾来阳羡 船入荆溪 意思豁达如惬平生之愿。”表达文人安于恬淡的心情。另如,梁同书款鸡血石对印,印文为朱文,大小篆杂揉,语出王实甫《长亭送别》,另一方为白文,字形高古,颇能反映当时好古之风。
镌制 无论在器物和印面上,铜印在不同镌刻中都有很高水准。铜印材较之其他印材,优点是坚久耐用,传世性强,艺术表现形式丰富,适宜加工,它可以比其他印材表现更细致,如镂空,配合错金、银、镏金、錾制等技术。譬如清中期鼠钮席珍款“飞文馆图书印”镏金铜印就是其中精品;另如宋代瑞兽钮“同不周正异不伤物”错银丝铜印、明天禄兽钮“论道经邦”错银丝朱文铜印在印材表面错以银丝。在印文制作上,一般采用翻模铸造或直接在印材上凿刻,前者端正大方,属于正规的制作方式;后者多为应急实用,但也颇具天趣。
形制 在漫长的印章发展史中,印章形制也衍生出了许多形态,完成了印章整体造型艺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如击鞠钮“能”字铜印,为辽金贵族用印。印文为楷书朱文,反刻,应是象征作用,不用来吟印,钮制为击鞠契丹人,头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毡帽,骑马,手握球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典型汉文化融合的见证。
文房体系虽源于书斋却品种繁多。文房第一长物,当推古琴莫属。文房四宝和笔筒、笔格、臂搁、研屏、墨床、笔洗、镇纸等为日常必备,双陆、围棋、花插、香具、茶具、字画闲暇雅玩,更有佛、龛、赏石等几上清供。此次拍卖正是以这些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为源头,引入当代人的眼光和使用现代媒材,整合成“以古为新”的美的语言,重新演绎文人美学之精妙和乐趣,这正是这个专场与其他专场相关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
古琴之九德,是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九条标准。随着不同时期审美、工艺及斫琴技术和斫琴师情趣的变化,古琴的款式也不断丰富,然而九德一直是斫琴师古今如一的孜孜所求。张建华,古琴斫琴师,1988年进入北京民族乐器厂,对各类民族乐器的制作皆有涉猎,由此渐明传统中国乐器理路。他曾师从孙庆堂先生,常与先生悉心研讨,对于斫琴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1996年离厂,放弃其他爱好和技艺,专心于古琴的斫制和研究。2002年,有幸拜见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得以登门求教。无论是选材、槽腹、粘合、漆糙等方面的秘诀窍要,还是古琴发音的原理、历代斫制工艺的变化,无不一一得到郑先生指点。尤其先生对于传世古琴,其形制微妙之处的点破;对于新斫琴,各家各类琴式美丑的点评,让张建华每有醍醐灌顶之感。凡此种种,都使得其斫琴技艺和审美修养获得切实的完善和提高。在此过程中,张建华以前人为师,对古代制琴手法学习理解渐多,并移用到自斫之器,与传统遇合,槠旧铸新。目前每年所制琴数十床,精工实料,各道工序必亲手施为,绝不假手他人或机器,以尽善尽美为目标。
取一佳砚,胜于拱璧,文人砚田笔耕,爱之弥笃。王耀,藏息堂主人,字伯熙,号林西居士。从事砚艺研究制作及收藏20余年。王耀制砚倾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对日常生活所见的关注,在宏观上注重形体的把握,在细节上注重精致的刻画,形成了自己砚艺追求的独特艺术语言,其作品追求浑朴自然、雍容方正,于朴素中见绚丽,天然中得工巧,摆脱了解放以来砚家单纯以工代艺的民俗表现趣味,透露出温和平淡的纯正传统文化气息。又有文房研山,缩山为尺,囊入书斋,于斗室之间尽享山水。为香熏,取形汉代博山炉,刻工精妙,腾挪得宜,古今一气呵成。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的代表,小器大雅,被认为品评书房陈设的标准物,因此各式巧极匠心的笔筒精品应运而成。洪建华,竹溪堂主人,现为黄山市竹木雕刻艺术研究院院长、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木雕刻传承人。其作品既传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恢复了濒临绝迹的深浮雕竹刻技艺,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作品古朴典雅、文风厚重,整个画面深浮雕有四到五层刻工,最深处离竹簧只有丝毫,布局巧妙、层次分明、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技艺精湛,颇得清初竹刻大家之玄妙。
文人的书斋生活,立体而活泼,远非以上能涵盖。随着收藏人群追求更加深入的文化元素和审美情趣,应该如何亲近生活美学的欣赏和心性的陶冶,无疑是此次专场拍卖的最大看点。
见微知著 文人之艺
印者,信也。印玺多为徵信之凭,唐宋之后,随着书画之滥觞,印章多见于各类书画尺牍。印信之外,印章逐渐与诗、书、画等传统艺术融为一体。晚明以来,随着流派印的兴起,印章由“工匠之技”转变为“文人之艺”,这不仅仅丰富了书画艺术的内在精神,也使得印章成为文人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信物”。即将举槌的北京保利2014年26期精品拍卖将推出印章专题,这批藏印主要包括六方面的价值。
制度 印章作为信物,已有数千年历史,有官印和私印之分。与官印相比,私印无论材质、尺寸、称谓、钮式,还是文字内容、篆法、章法等都表现趣味,它超脱了印章作为纯粹信用物的倾向,丰富了篆刻艺术的精神和意义。
流传 人随时往,前人的痕迹后世之人往往很难见到。印章虽小,却有古人生活的点滴在其中,取用舍置之间,辗转相沿之际,每每有因缘际会未被汩没,这些流传下来的情思珍贵堪比金石。譬如黄易刻曼生加跋“越国公孙”印,此印为黄易刻赠剑谭先生,若干年后又重回汪姓人家之手。陈鸿寿在印石上刻以长跋赞其“艺林足为佳话”,此印的流传不仅仅于传承者之间,而是两位篆刻大师在艺术上的对话。
故事 揣想印章上的故事,观者仿佛置身当时,与古人同游。譬如明代天禄钮的“一柬传心”铜印,是古代文人通信的书柬印,该印文为朱文,线条粗壮浑厚,转角婉曲饱满;另有两枚明代铜印,印文分别为“顿首载拜”、“顿首再拜”。“顿首载拜”钮制为兔钮,印文为阴文,笔划匀称,使转方折,字形疏朗。笔划苍劲。另一方“顿首再拜”钮制亦为兔钮,印文为白文,笔划以圆中见方,两端齐平,遒劲中又柔婉风韵。这两枚印章皆为兔钮形制,取兔子日常喜翘首站立、前肢弯曲姿态呼应书信中诸如“顿首再拜”等格式。这类书柬印多用于古人书札信笺的封缄之中,令观者相视莫逆。
诗文 所谓“印章雅玩、古意无穷,词瀚赓扬,风徽尤著”。譬如清代云龙纹芙蓉石随形印。印文为元朱文,随形赋势,线条典雅精致,结体端正美观。印文为宋代苏轼的《楚颂帖》:“吾来阳羡 船入荆溪 意思豁达如惬平生之愿。”表达文人安于恬淡的心情。另如,梁同书款鸡血石对印,印文为朱文,大小篆杂揉,语出王实甫《长亭送别》,另一方为白文,字形高古,颇能反映当时好古之风。
镌制 无论在器物和印面上,铜印在不同镌刻中都有很高水准。铜印材较之其他印材,优点是坚久耐用,传世性强,艺术表现形式丰富,适宜加工,它可以比其他印材表现更细致,如镂空,配合错金、银、镏金、錾制等技术。譬如清中期鼠钮席珍款“飞文馆图书印”镏金铜印就是其中精品;另如宋代瑞兽钮“同不周正异不伤物”错银丝铜印、明天禄兽钮“论道经邦”错银丝朱文铜印在印材表面错以银丝。在印文制作上,一般采用翻模铸造或直接在印材上凿刻,前者端正大方,属于正规的制作方式;后者多为应急实用,但也颇具天趣。
形制 在漫长的印章发展史中,印章形制也衍生出了许多形态,完成了印章整体造型艺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如击鞠钮“能”字铜印,为辽金贵族用印。印文为楷书朱文,反刻,应是象征作用,不用来吟印,钮制为击鞠契丹人,头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毡帽,骑马,手握球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典型汉文化融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