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投资非洲“升温”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yv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走出去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个群体中,民营企业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据了解,目前在埃及的中国合资和独资企业超过230家,投资合作的公司包括中国石化集团、华为电讯、中兴电讯、中纺机等;中国本土的汽车厂商如奇瑞、华晨、吉利、江南汽车公司等,都在寻找与埃及的合作商机。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中国企业以民间形式投资非洲将继续升温。]
  
  在中国“投资非洲”已不再是政府倡导的一句口号,而成为众多在全球寻找商机的中国企业家们的自发选择。
  数据显示,到2006年末中国累计对非各类投资达117亿美元,成为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中来自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额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统计,当今在非洲投资的800多家中国企业中,只有100多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与上世纪相比,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建材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总经理杨得山说,“过去投资非洲重在发展友好关系,现在投资非洲则是为了实现互利双赢。”
  成立于1965年的中国建材对外公司过去一直是中国对外经济援助项目的承担者,先后在非洲近20个国家承担了近50个援建项目,其中有不少最终以“免除债务”等形式无偿转让给非洲国家。
  而中国建材对外公司最近签署的佛得角水泥厂项目,则完全按照现代商业规则运作。这一投资预算5000万美元的项目,由中非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予以支持,项目运行投产后,企业可将基金参与投资的股权购回。
  长期研究中非经济关系的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运国教授分析认为,中国和非洲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高度互补性,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非洲投资风险的下降,中国企业出现“非洲热”是必然趋势。
  业界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在一些投资项目招标过程中常出现多家中国公司同时竞标的局面。
  中国最大的民营电讯网络技术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科技企业投资非洲的“样板”。2006年,华为在非洲的销售收入达20.8亿美元,产品和服务进入了40个非洲国家,用户数达5000万。这家企业在非洲“本土化”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华为在非洲的2500多名员工中,60%为本地雇员,同时还在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及和突尼斯建立了本土培训中心。
  更多规模稍小、但同样对非洲充满兴趣的中国中小企业则选择“组团出海”的形式寻找商机,降低投资风险。仅2005年,中国国内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省在非洲投资额就达到5570万美元,位居国内各省之首;另一沿海省份江苏省连续7年在尼日利亚举办经贸洽谈会,并借鉴苏州工业园的模式在当地建设经贸合作区。
  随着企业逐渐成为投资非洲的主体,中国对非投资也日趋多元化。除传统的能源、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投资外,通讯、汽车、机电设备、服装鞋帽、日用品、旅游业等也成为新兴投资领域,去年底山东省甚至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纺织企业到非洲投资建厂。
  以北非的埃及为例,目前在埃及的中国合资和独资企业超过230家,投资合作的公司包括中国石化集团、华为电讯、中兴电讯、中纺机等;中国本土的汽车厂商如奇瑞、华晨、吉利、江南汽车公司等,都开始寻找在埃及的合作商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预测,随着中国国内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增加,中国企业以民间形式投资非洲将继续升温。
  对此,国家开发银行非洲地区项目开发工作组国别组组长谭聪有着切身感受。他介绍说,去年国开行原计划在非洲设立4个国别组,但因业务扩展太快,当年就设立了8个。根据计划,今年国家开发银行将把非洲地区的国别组增加到18个。
  “企业成为对非投资的主体,通过互惠合作实现双赢,这就是新时期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表现。”舒运国教授评价说。
其他文献
围绕我国工业结构变化中的重化工业化现象,近一段时期出现了不少讨论甚至争论。焦点在于:基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是否应该加快发展重化工业,或者说,我国是否必须经历重化工业化阶段。尽管我认为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于与此相关的一些认识误区,仍然需要加以澄清。其中,关于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片面认识,尤其不应忽视,因为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8年12月2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实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9+10”区域旅游协作,推动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环北京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深度合作,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市场和利益共享。    九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拉开大幕    环渤海及北京周边地区九省(区、市)有关负责人2008年12月2日在北京共同表示,要全面提升区域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发生六个重大转变。”在近日召开的摩根大通“2007中国会议”上,其中国证券部主席李晶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第一个转变,是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李晶认为,廉价劳动力供应减少,使得生产加工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此带来的工资福利条件改善,意味着企业必须谋求自我提升,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另外,中国公司也将由单一关注生产数量转向对产品质量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