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校园空气质量实时检测活动,并将检测的数据在校园电子显示屏及网络平台进行公布。PM2.5数值采样方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图为学校环境监测专业学生在检测。 摄影报道/沈 林 陈泽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校园空气质量实时检测活动,并将检测的数据在校园电子显示屏及网络平台进行公布。PM2.5数值采样方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图为学校环境监测专业学生在检测。
摄影报道/沈 林 陈泽军
其他文献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近日印发《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一改以往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将论文改为选项条件,同时降低对论文的数量要求,把公开课作为申报各层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有1年以上乡村学校交流任教经历;参评正高职称,则必须有3年以上乡村学校任教(交流)经历且考核合格;对农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
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一样,这就是学校深层次文化对一个人浸染和熏陶的结果,只有高品位的文化才能培养出高品位的学生。名校的背后是文化,文化好比是一所学校的DNA,真正的学校核心影响力就是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一位大家说过:“名校不是靠几个名师来教育人,而是靠学校文化来熏染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是在东胜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在东胜区教体局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
湖北省宣恩县教育局日前决定在全县农村中小学中推行“农忙假”制度,开展以“热爱劳动,孝敬父母,做一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出台中小学“农忙假”活动实施方案,全县2.78万名中小学生把课堂搬至茶园、玉米地等,作为劳动帮手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参加春茶采摘、种玉米、放营养块、施肥等劳动,在劳动中体验、观察、感悟,潜移默化受教育,实现书本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截止日前,全县各中
2500年前的孔子曾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其意可浓缩三个字,即 “诗言志”。此语对于诗给了极高的定位。由诗再谈到“诗化教育”,有人说:诗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诗化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追求的是一种教育的美好的境界。“诗化教育”并非是读过多少诗,也不是能背诵多少诗,而是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视听的形象中
面对学校发展,校长首先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遇到事情,不能先想到困难,不能只想到困难,在困难面前萎靡不振。而应该首先想到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这件事情做了,对学校有多大好处。正确的事情,再难也要做;对学校发展不利的事情,再容易也不要做。尤其是农村学校,校长更应该牢记六个字:规范、扎实、创新。学校管理,一定要规范;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才能讲创新。 一些熟视无睹的现象往往是
政治与生态联姻。把生态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加以解决,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之同时,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领导力,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因此,教师自觉地把党绿色执政思想融入到高中《政治生活》课堂中去,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党和政府推行绿色政治的战略意图,增强
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2013年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写作”部分独立成块。在旧课本里,每个单元后面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者“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章节,而且每节有一个主题,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这就是我”,第二个单元是“漫游语文世界”。在新课本里,则把“写作”板块独立出来,口语交际的内容也不见了,综合性学习则每册剩下了三个,比如七年级上册
为贯彻落实党在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山西省孝义市和太原市小店区为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项目培训效果。为充分发挥项目优势,推动项目间联动发展,孝义市和太原市小店区举行了两场主题为“聚焦课堂教学”的中小学校长联合论坛。北师大客座教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优秀校长培训基地主任刘
第七节是不同班级的书法、剪纸、古筝、合唱、管乐等社团活动课。海风管乐团小乐手们正在进行指法训练;古筝社团四(3)学生林欣彤与同学正给古筝调音、换弦;书法课喜欢跳绳的张好同学已静坐专心练字。张好说:我还是学校跳绳队主力队员,跳绳可以锻炼身体,练书法则可以修心养性……这是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构建“容融课程”体系,落实“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的课堂一幕。校长何剑浩说:近年来,学校遵循办适合
梁晓燕: 农村寄宿制教育新问题 梁晓燕,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14年,著名的民间学者。 《教育》记者:您从事了10多年的支教事业,对农村教育非常了解。您认为,这些年农村教育有哪些变化? 梁晓燕:我觉得,10多年以来农村教育发生的显著变化是外貌上的变化。农村学校不缺校舍教室,不缺一般的老师,不缺图书馆,也就是说教育投入的问题已经有很大改善。比如营养午餐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