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总结,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5-01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通过对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惜地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当然,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出错,但这种错误可以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更正,这种发现和更正会留给学生永久的烙印,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蹈覆辙。
例如,在我的语文课上,几年前,自己几乎是独占整个课堂,满堂课都给学生作细致入微的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今,我在上课时把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学,上新课时,我不再急于精讲细说课文的内容,而是先就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作适当的点拨。虽然起初的反映并不良好,可过不了几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轻松了,学生学好了。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三、寻求让学生独到的发现个性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学阶段也应该是学生问题丛生的阶段,教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困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同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处美景,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所到之处,都留下自己的脚印,所看之景,都投入自己的心灵。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以《荷花淀》为例:可以把描写老头子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标画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评点。这样,当课堂上大家交流意见时,同学们也就容易锁定目标,集中注意力,心领神会。教师还要注意利用自学反思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展示,对问题给予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肯定和鼓舞。
四、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自学并非是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其实质却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例如,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出的思考题他们基本完成时),就要从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
总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个人终究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学生如果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当他在工作时,将会凭借自己的自学经验,吸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更顺利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群体中。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5-01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通过对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惜地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当然,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出错,但这种错误可以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更正,这种发现和更正会留给学生永久的烙印,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蹈覆辙。
例如,在我的语文课上,几年前,自己几乎是独占整个课堂,满堂课都给学生作细致入微的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今,我在上课时把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学,上新课时,我不再急于精讲细说课文的内容,而是先就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作适当的点拨。虽然起初的反映并不良好,可过不了几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轻松了,学生学好了。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三、寻求让学生独到的发现个性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学阶段也应该是学生问题丛生的阶段,教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困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同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处美景,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所到之处,都留下自己的脚印,所看之景,都投入自己的心灵。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以《荷花淀》为例:可以把描写老头子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标画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评点。这样,当课堂上大家交流意见时,同学们也就容易锁定目标,集中注意力,心领神会。教师还要注意利用自学反思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展示,对问题给予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肯定和鼓舞。
四、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自学并非是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其实质却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例如,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出的思考题他们基本完成时),就要从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
总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个人终究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学生如果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当他在工作时,将会凭借自己的自学经验,吸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更顺利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