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各种与教育有关的乱象可谓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欷歔不已:某校教师要求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如果小孩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教师给部分学生“戴绿领巾”,其虽不是差生的标识,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自卑感……
面对如此乱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的确,教育需要创新,但而今的学生管理方式却为何花样百出!且将师道风范放在一边,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考分?好名声?更听话?不可否认,这是当前社会大部分人一直孜孜追捧的重大目标。难道,教育就沦落到如此不堪之境地么?
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而且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教导学生要成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和教育行为、方式,无不关乎教导化育的成果。
乱象扫描
1.金钱赏罚型——“不听话押金”押的是一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
近日,一网帖又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尚贤中心小学要求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如果小孩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直至全部扣完为止。(据《新京报》)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期,古老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就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诲一直警示着后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学人们更是对师者充满了敬意。
然而,当下居然有教师用“不听话押金”来约束孩子,有人指出:不听话押金不光难以“押”住孩子们的“听话”,更让那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袒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据媒体报道,事情曝光后,当地教育局责成当事教师立即退回押金,并向家长道歉,向学校作检讨。但却抹不去为师者在孩子们面前的狼狈形象,据交过押金的学生说,自己平时表现不好,交押金也是公开的事情,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我因为表现不好交了押金,所以感觉很不好意思。
虽然,仅仅是“不好意思”,从表面上看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但这却足以诱发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更应该用自己的耐心与科学方法来教导孩子。
2.荣誉区别型——差生“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据《华商报》
据了解,给学生带“绿领巾”并非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发明”。上海、北京、江西、武汉等一些地方的学校也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不是同一事物,因而早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就在全国追查“变色红领巾”事件,叫停这种违规之举。
对于这次“绿领巾”事件,难怪有评论者斥责道:这明明是歧视“差生”,明明是人为地给学生打上等级记号,却要披上“以资激励”的马甲,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种做法,只会从侧面暴露出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危害极大,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失落感。
有分析人士指出,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别不能掩盖“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容忽视的”这一人间的法则。差别,应该成为我们永远努力消灭的目标,而永远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即便某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班上的最后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把他认定为“差生”,给其带上“绿领巾”。
诚然,差生只能证明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的智力不如优等生而已,或者目前在智力方面落后于优生,但决不能否认他们还有其它方面的才能。而且过早地给刚进入校门的孩子贴标划级,无疑显得荒谬愚蠢。
3.优劣分类型——智商测试考问教育评价智商
无锡市测智商的中小学生明显增多。原因是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如果学生智商显示较低,老师可以向上申请,该生成绩不再计入班级成绩和考核,因此,部分教师要求家长带成绩差的学生到医院测智商。据悉,今年以来已有近500名学生测智商。(据《扬子晚报》)
被斥责的“绿领巾”事件刚落幕,学生“智商测试”随即登场,前后两起事件遥相呼应,虽不能据此判定基础教育底线普遍失守,却也表露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是为了创新教育方式,还是单纯为了功利诉求,这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可谓“绞尽脑汁”。
《新京报》在其发表的一则社论中谈到,那些逼迫学生到医院做“智商测试”的老师,固然应该谴责,甚至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考量,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自我约束,变得市侩和缺乏教师情商。
就此事件来说,有网友指出:“不可否认,让差生做‘智商检测’的确是教师所为,理当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指责。但当我们在谴责教师的同时,是否该追问一下教师这样做的根源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让差生做“智商检测”实属无奈之举。”譬如,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是实行的绩效工资,班级成绩是和老师的绩效考核挂钩的,班级里成绩很差的孩子显然就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到了班级的荣誉和利益。
有人认为“更深层次来看,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政策,才是背后具有驱动力的魁首。老师也好,学校也罢,其在教学管理上的行为选择,无不要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体系为标准,这是不言自明的现实逻辑。”
学校如此根据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其实就是一种“唯分数”评价机制,是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残余毒瘤”。这样的评价机制必然指引教师只重视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此机械、单调的“唯考分”评价制度只会让地区的应试教育“卷土重来”。
专家提醒
近来,一些学校出现的关于“颜色标签”的教育乱象颇为引人注目,诸如“差生”戴绿领巾;“好学生”穿红校服;用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区分学生成绩好坏等。这些做法,尽管其初衷可能是教育探索、激励上进、缩小差距,但在教育实践中,已然变形走样,甚至背道而驰。可以说,此类教育方式的乱象已给部分学生的精神世界蒙上阴影。
1.鼓励创新方式,但应符合基本规范
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的同时出现却让红领巾“变味”了。对此,陕西省团省委副书记、少工委主任段小龙谈到:“当然我们鼓励基层少先队辅导员老师,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一些符合孩子们特点,吸引孩子们的一些活动,内容上形式上可以创新,但是我们对代表一个组织的标志标识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我们少先队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我们少工委对标志标识的使用规范来执行。”
2.避免急功近利,遵循孩子个性成长
有专家认为,或许学校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所谓的“差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素质教育尽管实施多年,但至今在多数地方,分数依然是老师和学生的命根儿——归根结底,素质教育只是从形式上做改变,但教育评价始终沉浸在行政化和功利化的窠臼中。”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当前单一、不科学的绩效工资发放机制,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教育乱象。
3.熟谙教育规律,教师更应耐心培养
时下,一些地区学校还有重点校、普通校之分,班级有重点班、实验班、普通班之别,学生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之属。当然,这些标签折射出了转型期中国教育事业的难点和痛点。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最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人民教育需求的迅猛增长,审视中国教育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的同时,一些教育不公问题也更为凸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成为紧迫的现实课题。
然而,有专家从教育工作者自身角度指出,教师要熟悉教育规律,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要热爱而不是厌恶所谓的差生。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培养,有没有耐心去培养。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的人民教师不妨多掌握一些培养技巧,让那些所谓的“差生”也得到发展。
(责任编校:扬子)
面对如此乱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的确,教育需要创新,但而今的学生管理方式却为何花样百出!且将师道风范放在一边,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考分?好名声?更听话?不可否认,这是当前社会大部分人一直孜孜追捧的重大目标。难道,教育就沦落到如此不堪之境地么?
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而且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教导学生要成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和教育行为、方式,无不关乎教导化育的成果。
乱象扫描
1.金钱赏罚型——“不听话押金”押的是一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
近日,一网帖又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尚贤中心小学要求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如果小孩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直至全部扣完为止。(据《新京报》)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期,古老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就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诲一直警示着后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学人们更是对师者充满了敬意。
然而,当下居然有教师用“不听话押金”来约束孩子,有人指出:不听话押金不光难以“押”住孩子们的“听话”,更让那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袒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据媒体报道,事情曝光后,当地教育局责成当事教师立即退回押金,并向家长道歉,向学校作检讨。但却抹不去为师者在孩子们面前的狼狈形象,据交过押金的学生说,自己平时表现不好,交押金也是公开的事情,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我因为表现不好交了押金,所以感觉很不好意思。
虽然,仅仅是“不好意思”,从表面上看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但这却足以诱发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更应该用自己的耐心与科学方法来教导孩子。
2.荣誉区别型——差生“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据《华商报》
据了解,给学生带“绿领巾”并非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发明”。上海、北京、江西、武汉等一些地方的学校也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不是同一事物,因而早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就在全国追查“变色红领巾”事件,叫停这种违规之举。
对于这次“绿领巾”事件,难怪有评论者斥责道:这明明是歧视“差生”,明明是人为地给学生打上等级记号,却要披上“以资激励”的马甲,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种做法,只会从侧面暴露出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危害极大,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失落感。
有分析人士指出,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别不能掩盖“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容忽视的”这一人间的法则。差别,应该成为我们永远努力消灭的目标,而永远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即便某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班上的最后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把他认定为“差生”,给其带上“绿领巾”。
诚然,差生只能证明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的智力不如优等生而已,或者目前在智力方面落后于优生,但决不能否认他们还有其它方面的才能。而且过早地给刚进入校门的孩子贴标划级,无疑显得荒谬愚蠢。
3.优劣分类型——智商测试考问教育评价智商
无锡市测智商的中小学生明显增多。原因是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如果学生智商显示较低,老师可以向上申请,该生成绩不再计入班级成绩和考核,因此,部分教师要求家长带成绩差的学生到医院测智商。据悉,今年以来已有近500名学生测智商。(据《扬子晚报》)
被斥责的“绿领巾”事件刚落幕,学生“智商测试”随即登场,前后两起事件遥相呼应,虽不能据此判定基础教育底线普遍失守,却也表露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是为了创新教育方式,还是单纯为了功利诉求,这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可谓“绞尽脑汁”。
《新京报》在其发表的一则社论中谈到,那些逼迫学生到医院做“智商测试”的老师,固然应该谴责,甚至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考量,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自我约束,变得市侩和缺乏教师情商。
就此事件来说,有网友指出:“不可否认,让差生做‘智商检测’的确是教师所为,理当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指责。但当我们在谴责教师的同时,是否该追问一下教师这样做的根源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让差生做“智商检测”实属无奈之举。”譬如,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是实行的绩效工资,班级成绩是和老师的绩效考核挂钩的,班级里成绩很差的孩子显然就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到了班级的荣誉和利益。
有人认为“更深层次来看,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政策,才是背后具有驱动力的魁首。老师也好,学校也罢,其在教学管理上的行为选择,无不要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体系为标准,这是不言自明的现实逻辑。”
学校如此根据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其实就是一种“唯分数”评价机制,是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残余毒瘤”。这样的评价机制必然指引教师只重视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此机械、单调的“唯考分”评价制度只会让地区的应试教育“卷土重来”。
专家提醒
近来,一些学校出现的关于“颜色标签”的教育乱象颇为引人注目,诸如“差生”戴绿领巾;“好学生”穿红校服;用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区分学生成绩好坏等。这些做法,尽管其初衷可能是教育探索、激励上进、缩小差距,但在教育实践中,已然变形走样,甚至背道而驰。可以说,此类教育方式的乱象已给部分学生的精神世界蒙上阴影。
1.鼓励创新方式,但应符合基本规范
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的同时出现却让红领巾“变味”了。对此,陕西省团省委副书记、少工委主任段小龙谈到:“当然我们鼓励基层少先队辅导员老师,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一些符合孩子们特点,吸引孩子们的一些活动,内容上形式上可以创新,但是我们对代表一个组织的标志标识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我们少先队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我们少工委对标志标识的使用规范来执行。”
2.避免急功近利,遵循孩子个性成长
有专家认为,或许学校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所谓的“差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素质教育尽管实施多年,但至今在多数地方,分数依然是老师和学生的命根儿——归根结底,素质教育只是从形式上做改变,但教育评价始终沉浸在行政化和功利化的窠臼中。”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当前单一、不科学的绩效工资发放机制,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教育乱象。
3.熟谙教育规律,教师更应耐心培养
时下,一些地区学校还有重点校、普通校之分,班级有重点班、实验班、普通班之别,学生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之属。当然,这些标签折射出了转型期中国教育事业的难点和痛点。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最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人民教育需求的迅猛增长,审视中国教育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的同时,一些教育不公问题也更为凸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成为紧迫的现实课题。
然而,有专家从教育工作者自身角度指出,教师要熟悉教育规律,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要热爱而不是厌恶所谓的差生。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培养,有没有耐心去培养。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的人民教师不妨多掌握一些培养技巧,让那些所谓的“差生”也得到发展。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