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教育,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这些评论员们喜欢评论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好像自己洞悉教育的本质,评论起来头头是道。但有时候事实常常并非如此。诚如《中庸》所写“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先深刻地思之,辨之。那么,为人师者应站在一个怎样的制高点上,用一种什么视角去审视教育呢?
一、用生态化的观念看教育
“生态文明”“生态发展”“生态城市”这些词语已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流行语,用生态化的观念看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生态观。“教育生态”决不是标新立异,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慎思,没有对教育现象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思维就是贫乏的、是缺少生态理念的。
生态强调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是一个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复合体系。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决定影响的,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儿童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受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影响,关注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人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环境与教育者有很大关系,需要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如果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具备适应自我发展的有利因素,这是备受鼓舞的,这因素包括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自明的教育者(家长、老师)。生态化教育观关注儿童的生命尊严,教育儿童注重文化熏陶,以情感化。环境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生态教育。
二、用平淡的心境观教育
庄子有云“大道合乎自然”。“大道合乎自然”的说法对于教育同样有借鉴意义,今天的教育常常使人疲于应对,不管是受教者还是施教者。在众说纷纭的教育话题下感觉早已有了百家争鸣之态势,这就像《庄子》里的许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好比今天你在这儿批评“应试教育”是如何“残酷”,明天他在那儿唠叨素质教育又是如何“艰难”。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切都是人文的、文化的、思想的,要坚信教育将永闪人性之光。
有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作出极端的批判。对此,巴金老人曾言,他没有学过任何写作方法和技巧,之所以能写出好作品,是因为有六百多篇唐诗宋词了然于胸,巴金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私塾教育的成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可小窥的,看似古板枯燥、摇头晃脑的教育,其实是对低年龄段孩子的强制性约束,这对小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
三、用溯源的心态品教育
总是有许多人在研究教育模式,新教育模式层出不穷。“新、奇、快”是教育模式出炉的明显特征。纵观我国的教育史,古代教育先哲孔子的思想就以“仁”为核心,提倡“忠恕”之道,以“礼”为规范;明代王阳明则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有“生活教育”的主张。反观时下的新课程改革,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解读孔子思想及其《论语》,读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就会明白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来自他们的思想。人们对当下教育不满的时候,就会以各种方式回归“历史”,呈现出来的是“读经读史”活动等,弘扬国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担忧,似乎现代教育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当前社会存在的病症,总能在古人的典藏中寻求到救世良方,染上了极其厚重的功利色彩。这是教育实践者需要审慎地反思的。
(作者单位: 贵州省息烽县流长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一、用生态化的观念看教育
“生态文明”“生态发展”“生态城市”这些词语已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流行语,用生态化的观念看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生态观。“教育生态”决不是标新立异,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慎思,没有对教育现象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思维就是贫乏的、是缺少生态理念的。
生态强调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是一个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复合体系。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决定影响的,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儿童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受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影响,关注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人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环境与教育者有很大关系,需要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如果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具备适应自我发展的有利因素,这是备受鼓舞的,这因素包括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自明的教育者(家长、老师)。生态化教育观关注儿童的生命尊严,教育儿童注重文化熏陶,以情感化。环境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生态教育。
二、用平淡的心境观教育
庄子有云“大道合乎自然”。“大道合乎自然”的说法对于教育同样有借鉴意义,今天的教育常常使人疲于应对,不管是受教者还是施教者。在众说纷纭的教育话题下感觉早已有了百家争鸣之态势,这就像《庄子》里的许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好比今天你在这儿批评“应试教育”是如何“残酷”,明天他在那儿唠叨素质教育又是如何“艰难”。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切都是人文的、文化的、思想的,要坚信教育将永闪人性之光。
有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作出极端的批判。对此,巴金老人曾言,他没有学过任何写作方法和技巧,之所以能写出好作品,是因为有六百多篇唐诗宋词了然于胸,巴金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私塾教育的成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可小窥的,看似古板枯燥、摇头晃脑的教育,其实是对低年龄段孩子的强制性约束,这对小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
三、用溯源的心态品教育
总是有许多人在研究教育模式,新教育模式层出不穷。“新、奇、快”是教育模式出炉的明显特征。纵观我国的教育史,古代教育先哲孔子的思想就以“仁”为核心,提倡“忠恕”之道,以“礼”为规范;明代王阳明则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有“生活教育”的主张。反观时下的新课程改革,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解读孔子思想及其《论语》,读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就会明白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来自他们的思想。人们对当下教育不满的时候,就会以各种方式回归“历史”,呈现出来的是“读经读史”活动等,弘扬国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担忧,似乎现代教育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当前社会存在的病症,总能在古人的典藏中寻求到救世良方,染上了极其厚重的功利色彩。这是教育实践者需要审慎地反思的。
(作者单位: 贵州省息烽县流长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