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大校长公开致歉打call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以“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为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林建华将“立鸿鹄志”中的“鹄”念成“hào”,引发广泛关注。
  次日,北大未名BBS上,名为“pku”的注册用户发布了题为“致同学们”的帖子,署名“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当晚,北大未名BBS官方微信推送此帖全文,确认是校长本人的致歉信无疑。
  林建华在帖子中就念错“鸿鹄”一词而道歉,坦言所有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的,解释读音错误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并表示“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
  【多维解读】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众人心目中,北大校长就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无所不知的人。如今居然念错字,实属不该。但我们不能因此将错误无限放大,须知任何人都会因某些条件或因素的限制,出现某方面的短板,何况林校长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是固体化学,在文学上涉足不广不深,也情有可原。
  2.做真实的自我
  问题出现后,林校长针对网上的质疑声,迅速做出回应,公开写信致歉,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抖搂自己过去那段坎坷的“经历”。这些都是无可取代的、独一无二的真实。真实正是每一个学者都要追求的品质。
  3.可贵的勇气与宽广的胸怀
  写信道出实情,表明态度,林建华校长的这种直面缺点、主动认错、不掩饰不矫情的态度值得点赞。我们从中看到更多的是其可贵的勇气和宽广的胸怀。
  【时评频道】
  知识是无穷的,即便我们每个人拥有再好的学习条件,拥有再强大的精力,终归不能学尽天下所有的知识,总会有知识的盲点存在。这些盲点,对于他人而言或许是“易如反掌”,但轮到自己就可能是“难比登天”,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无心的低级错误让我们暴露自身之短板。但这些都无关紧要,这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己。
  由此,对于他人出现的错误,我们不应该耿耿于怀,而应多些宽恕与包容,更没有必要将别人的错误无限放大,甚至当作谈资。须知,在嘲笑、责骂他人错误的时候,未尝不是在嘲弄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知识短板。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7日,有删改)
  百余年来,历史上很多北大校长,如严复、蔡元培、蒋梦麟、胡适、马寅初等,都具有高深的文化造诣、非凡的学识学养。其文化底蕴、办学理念、人格风范,等等,往往都是社会推崇和学习的标杆。因此,北大不仅是北大师生的北大,也是全社会的北大。人们对北大校长的要求和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管理者,也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学者、科学家,而是一个能够与北大的头衔、北大的精神、北大的传统相适应的,引领时代潮流、代表学人精神的杰出教育家。人们希望今日之北大能够出现更多蔡元培那样引领潮流的教育家,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世界一流,这大抵是公众质疑的情感源头。“爱之深,责之切”,从公众的质疑中,我们看到人们对北大深切的期许。但公众也不能就此口诛笔伐,纠缠不休,何况林建华校长已然作出道歉,并表示今后会勤勉厉行。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5月8日)
  【青年视角】
  读错字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知识性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个人人都可能犯的错误,谁敢说自己没有读错过字呢?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谅解,没有必要去多加议论,更不必神经过敏,上纲上线,无限放大,质疑林建华北大校长的资格及其个人的学术水平,有失理性。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李福涛
  我认真地看了网友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发现很多批评其实并不是针对林校长本人的,而是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的警觉和质疑。
  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文化熏陶。林校长坦承自己的不足,勇气可嘉。毋庸置疑,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李倩
  120年里,北大这座殿堂,始终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这个殿堂的看门人,北大校长的一言一行也就成为了这座殿堂的发声器。北大校长读错字,引发社会热议可以理解。但就在林建华校长发表致歉信说明原因的同时,网友的过度狂欢是不是比校长读错字更值得大家去冷静思考呢?
  毕竟你只是比北大校长多认识一个字而已,如果由此产生“我都认识,北大校长竟然不认识”的想法,从而对林校长的能力产生质疑,而衍生出没来由的自我沉醉及不思进取的态度就有失理性了。如果真要比认识的字的多少,孔乙己还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你呢?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李春艳
其他文献
【编者按】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描写。细节是作品的血肉,就像一个人不能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一样,一篇记叙文不能只有框架没有细节。作品的具体性、生动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  【文题呈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到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
期刊
川航于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成功迫降成都的新闻曾占据国内各大媒体头条,机长刘传健更是被美誉为“英雄”“男神”,就连国外媒体亦是追捧有加。在巨大灾难面前,刘传健冷静、理性,从死神手中“抢”回一百多条生命和价值不菲的航空器,的确了不起,理应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掌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战争烽火年代,一批批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和平时代,同
期刊
中国的历史长河滔滔不竭,其蕴涵的文化取之不尽。尽孝是中华民族贯穿古今的一种美德,种种孝子孝行为人称颂。孝道仍是如今我国大众热议的话题。面对不同的看法,我不禁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  “二十四孝图”被古人称颂,教育人以之为榜样。图中有的故事被人诟病,如“卧冰求鲤”中,饱受继母虐待的孝子王祥,在严冬时为了满足生病的继母吃鱼的愿望,竟脱了衣服一动不动地卧在冰上,直至苍天有眼,冰融化了,两条大鱼相继跃
期刊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之说。一个节俭的人,不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更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素材一】  借鞋开会  周诒春曾在清华大学担任校长4年多时间。1918年初,周诒春离开清华大学,开始改行在银行界任职。虽然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周诒春热爱教育的初衷却一点也没变。在心底,他还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为教育事业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1938年,已经55岁的周诒
期刊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是高大的背影,是声如洪钟的训导,是坚强与正义的化身,而现在……  在去复习班报到的路上,父亲走在前面,我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沉重的行李压弯了他的腰,大颗大颗的汗珠划过他的面颊,衬衫也紧紧地贴在他的脊背上,本来高大的父亲,此时背驼得很厉害,活像一个“?”,更像一个向地球引力求饶的虾米;肩膀被压得向一边倾斜着,一手扶着行李,另一手用力甩着,好似要把沉重的步伐狠狠地摔在地上。【细腻
期刊
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水巷在江南的乌镇,在水乡柔情的怀中,穿过高桥,悠悠然拾级而上,展眼便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  清清的苕溪水,又名车溪,为乌镇的市河,从南至北纵贯市区,使整个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逆臣,力战而死,化为一株银杏
期刊
美是什么?  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是轻轻拾起地上的一片纸屑,还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安然与宁静?  或许都是。  看完这则材料,我感慨万分:与其忙忙碌碌重复编织,不如坐观云卷云舒。若老人仅仅以生产十万件草编为目标,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也便失去了心中的那份闲适,连草编也会黯然失色。或许草编于商人而言,是能从中发笔大财;实际上,草编的美,是精致,是闲暇时从容的见证,既非金钱,也非功利。  也许,我们有
期刊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将“立鸿鹄志”中的“鹄”念成“hào”,并发帖就念错字一事道歉,解释读错读音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并补充说明所有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的,他还说自己不能保证今后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林建华校长这种直面缺点、主动认错、不掩饰不矫情的态度值得点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能否虚心改正错误,是检
期刊
虽然已是初秋,但天气仍十分炎热。外面没有一点风,树木在烈日的炙烤下,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知了不停地在枝头发出令人烦躁的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教室里,空调正在发挥它的作用,极力让教室的温度降下来。沙龙还没开始,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大家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刚学过的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绰号“小喇叭”的赵晓说:“我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为什么呢?”正在翻看一本
期刊
就大学生的任务而言,养花种菜自然是“不务正业”,但我认为这未必就不是好事。  “不务正业”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业”,做好“正业”是一个人的责任,但人生不可能只有正业。工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车间里,科学家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实验室里,大学生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教室里。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养花种菜,最多就是一点业余爱好。这点爱好可能无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却可以缓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