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焊机输出端人员触电的原理进行分析,找出相对应的风险,消减措施,提高焊接过程中的本质化安全操作水平,避免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电焊机;触电伤害;触电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G4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379-01
焊接作业是油田生产建设中的主要工种之一,作业时如果不注意用电安全,易造成触电事故。由于电焊机输出端电源较低(50~90V),很容易使人们忽视了它的危险性,因此,电焊工的安全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1 电焊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1.1 工作原理
电弧焊时在焊条与焊件之间的空隙内通过外加电源引燃电弧形成前,接触点之间的气隙尚未充分加热电离,电极之间存在一个较高的电压,这个电压称为空载电压,约50~90V,当电弧稳定形成后,维持电弧燃烧所需要的电压较低,一般为25~35V,这个电压称为工作电压。
1.2 工作特性
焊接引弧时,输出的电压较高,而电流很小;当电弧稳定燃烧时,输出电压迅速降低,而电流急剧增大。输出电压的大小是由弧长决定的,电弧长,输出的电压就高,电弧短,输出的电压就低。焊条与焊件相碰短路时,电压趋于零,而电流最大。
2 触电危害及安全电压的选择
2.1 触电危害
电流通过人体强度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死亡的可能性越大。当电流的路径通过心脏会导致心跳停止、血液循环中断,危险性最大。
人体对电流的反应
2.2安全电压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为1000~2000欧姆,当皮肤角质层破坏时,降到800~100欧姆。加上人体以外的衣服、鞋等物品的电阻,人体电阻可达10000~50000欧姆。为确定安全条件,往往不采用安全电流,而是采用安全电压来进行估算:一般情况下,安全电压选择36V;对于进入受限空间、潮湿环境时,安全电压选择为12V。
3 触电原理分析及常见认识误区
3.1 触电原理分析
以交流电焊机为例,取空载电压为60V,假设其输出端造成操作者触电,通过计算得出通过人体的电流,进行对比,判断操作者的受伤害情况。当电焊机空载,操作者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电焊机-焊条-人体-焊件电焊机或高电位点-人体-大地-形成回路时,如图:
根据欧姆定律,在电焊机空载时,当操作者发生触电事故,根据其周围环境、个体差异、年龄、服饰等因素的不同,操作者可能出现触电伤亡事故。
3.2 常见认识误区
3.1.1误区1 电焊机输出端空载电压很低不会造成人员触电伤亡
根据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第2.1条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6V”。而任何一部电焊机的空载电压都大于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额定值的最高值。尽管电焊机的空载电压要远远小于生活用电的电压数值,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3.2.2 误区2 电焊机工作时工作电压只有20多伏,属于安全电压,不会有危险
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第2.2条明确规定“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的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安全电压是相对的。
3.2.3 误区3 电焊机输出端二次回路接地线没有电压,是安全的
对于交流焊机来说,千万不可误认为接地线永远是没有电压的 ,交流焊机两端输出端始终是等电位的,在焊接过程中,焊件电缆线与接地回线互为通用,当接地回线接地不良时,接地回线上就可能存在电压。
4 防范措施及对策
4.1 电焊机的安全措施
1)在电焊机上尽量安装空载自动断电保护装置,即可避免空载电压触电危险,又可节省空载电耗。2)电焊机的二次电缆线必须绝缘良好,不能有裸露现象。二次电缆线应按行业标准SY6516-2001选用,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 MΩ,并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电缆的接头不得超过2个。3)焊钳必须符合安全要求,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 MΩ;介电强度通过实验应达到绝缘部分能承受有效值为1000V的交流试验电压而无闪络或击穿现象,严禁使用自制的焊钳。
4.2 个人防护
1)电焊工属于特种作业,其培训、考核、取证、复审和人员的使用和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上岗时,操作人员应按要求佩戴劳动保护用品。2)在通电情况下,不得将焊钳夹在腋下去搬弄焊件或将焊接电缆绕挂在脖颈上。 3)严禁利用油气集输管道、厂房的金属构架、轨道或其他金属物搭接作为焊接接地回路。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电焊操作人员触电的原理,我们找出相应的风险消减措施,从而提高焊接作业过程中的本质化安全操作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腾远:浅析电焊作业中触电事故的原因及防范。《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关键词]电焊机;触电伤害;触电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G4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379-01
焊接作业是油田生产建设中的主要工种之一,作业时如果不注意用电安全,易造成触电事故。由于电焊机输出端电源较低(50~90V),很容易使人们忽视了它的危险性,因此,电焊工的安全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1 电焊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1.1 工作原理
电弧焊时在焊条与焊件之间的空隙内通过外加电源引燃电弧形成前,接触点之间的气隙尚未充分加热电离,电极之间存在一个较高的电压,这个电压称为空载电压,约50~90V,当电弧稳定形成后,维持电弧燃烧所需要的电压较低,一般为25~35V,这个电压称为工作电压。
1.2 工作特性
焊接引弧时,输出的电压较高,而电流很小;当电弧稳定燃烧时,输出电压迅速降低,而电流急剧增大。输出电压的大小是由弧长决定的,电弧长,输出的电压就高,电弧短,输出的电压就低。焊条与焊件相碰短路时,电压趋于零,而电流最大。
2 触电危害及安全电压的选择
2.1 触电危害
电流通过人体强度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死亡的可能性越大。当电流的路径通过心脏会导致心跳停止、血液循环中断,危险性最大。
人体对电流的反应
2.2安全电压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为1000~2000欧姆,当皮肤角质层破坏时,降到800~100欧姆。加上人体以外的衣服、鞋等物品的电阻,人体电阻可达10000~50000欧姆。为确定安全条件,往往不采用安全电流,而是采用安全电压来进行估算:一般情况下,安全电压选择36V;对于进入受限空间、潮湿环境时,安全电压选择为12V。
3 触电原理分析及常见认识误区
3.1 触电原理分析
以交流电焊机为例,取空载电压为60V,假设其输出端造成操作者触电,通过计算得出通过人体的电流,进行对比,判断操作者的受伤害情况。当电焊机空载,操作者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电焊机-焊条-人体-焊件电焊机或高电位点-人体-大地-形成回路时,如图:
根据欧姆定律,在电焊机空载时,当操作者发生触电事故,根据其周围环境、个体差异、年龄、服饰等因素的不同,操作者可能出现触电伤亡事故。
3.2 常见认识误区
3.1.1误区1 电焊机输出端空载电压很低不会造成人员触电伤亡
根据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第2.1条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6V”。而任何一部电焊机的空载电压都大于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额定值的最高值。尽管电焊机的空载电压要远远小于生活用电的电压数值,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3.2.2 误区2 电焊机工作时工作电压只有20多伏,属于安全电压,不会有危险
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第2.2条明确规定“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的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安全电压是相对的。
3.2.3 误区3 电焊机输出端二次回路接地线没有电压,是安全的
对于交流焊机来说,千万不可误认为接地线永远是没有电压的 ,交流焊机两端输出端始终是等电位的,在焊接过程中,焊件电缆线与接地回线互为通用,当接地回线接地不良时,接地回线上就可能存在电压。
4 防范措施及对策
4.1 电焊机的安全措施
1)在电焊机上尽量安装空载自动断电保护装置,即可避免空载电压触电危险,又可节省空载电耗。2)电焊机的二次电缆线必须绝缘良好,不能有裸露现象。二次电缆线应按行业标准SY6516-2001选用,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 MΩ,并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电缆的接头不得超过2个。3)焊钳必须符合安全要求,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 MΩ;介电强度通过实验应达到绝缘部分能承受有效值为1000V的交流试验电压而无闪络或击穿现象,严禁使用自制的焊钳。
4.2 个人防护
1)电焊工属于特种作业,其培训、考核、取证、复审和人员的使用和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上岗时,操作人员应按要求佩戴劳动保护用品。2)在通电情况下,不得将焊钳夹在腋下去搬弄焊件或将焊接电缆绕挂在脖颈上。 3)严禁利用油气集输管道、厂房的金属构架、轨道或其他金属物搭接作为焊接接地回路。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电焊操作人员触电的原理,我们找出相应的风险消减措施,从而提高焊接作业过程中的本质化安全操作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腾远:浅析电焊作业中触电事故的原因及防范。《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