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良心的傻孩子
曹莉是上海一所私立中学的高二女生,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对学业竞争有越来越重的恐惧感,难以继续入校学习,在其母亲田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介绍基本情况时,田女士称自己的女儿是“有良心的傻孩子”。这个称呼内容丰富,包含了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欣赏和嗔怪。原来,曹莉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乖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成绩突出,备受老师和长辈的宠爱,大家都说她将来考上复旦大学是手到擒来的事,曹莉自己也这样认为。两年前的中考,曹莉发挥失常,成绩比预期少了30多分。
“这样的成绩离复旦附中的录取分数线差了7分,实在可惜!”说起往事,田女士惋惜之情意犹未尽,“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又不能复读初中,只好多花些钱,让孩子上私立中学。我和丈夫都认为,孩子这次考试失败未必是坏事,至少给她提个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吃一堑长一智嘛。可是孩子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她就是太要强了!得知我卖掉了一套房子才给她交够了学费,她哭了一整天,说对不起我和她爸爸。刚才我怎么说来着?这是一个有良心的傻孩子。有良心,不啃老,当然是好事,但何苦折磨自己呢?真是太傻了!”
我请曹莉自己表述一下抑郁感受,她反问我什么是心理健康。我告诉她,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比较少体验到抑郁、不愉快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控制行为,能够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帮助,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体验到幸福感,就可以认为他是心理健康的。
“那我的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曹莉自我诊断道,“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运气又差,再努力也没有用。别以为我甘心做失败者!高一时我非常刻苦地努力过,想用好成绩报答父母。我像苦行僧那样,每天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晚上熄灯后就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做题。我是班上最努力的一个,但成绩仍是中等。我好像被什么力量打回了原形,再也不是尖子生了!对不起,妈妈!”说完,她扑到田女士怀里抽泣起来,惹得田女士也泪水涟涟。
等母女俩哭声渐歇,我开始询问曹莉:“上高中以来,你经常想到中考失利的事吗?”
曹莉点头道:“怎么能不想呢?高中有许多考试,月有月考,周有周考,还有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等,每次考试我都会想到该死的中考。尤其是数学考试,我会紧张得要命,因为中考数学这一门让我无缘无故丢了30分!”
我问:“除了在考场上触景生情,平时有抑郁表现吗?”
曹莉说:“晚上睡覺前会想一想,那是我‘铭记耻辱’的时间。另外就是向学校缴纳各种费用的时候,我都会痛苦万分。班里有三四个同学跟我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抱团取暖,相互安慰,但是好像不能让抑郁减轻,反倒让我品尝了别人的痛苦。不是说‘分享快乐,快乐就多了一倍;分担痛苦,痛苦就只剩一半’吗?为什么我们没有快乐,痛苦却加倍呢?我们是否全得了抑郁症?”
反刍思维如陷阱
曹莉的心理状态,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是掉入了反刍思维的陷阱。“反刍”本来是一个动物学名词,指某些食草动物(如牛)进食一段时间后,将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返回嘴里进行咀嚼。毕竟,植物纤维是很难消化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常常和这些反刍动物一样,在遭遇负性事件或压力事件后,自发性地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如此倒霉?’使得负性情绪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形成思维圈套,导致无穷无尽的烦恼。
田女士说:“您说的反刍思维好像很常见啊,那些被失败打击得一蹶不振的人,那些走不出失恋阴影的人,岂不都是在反刍痛苦?一次不愉快的网购都能让我好几天想不开,何况一个十来岁的女孩。”
“您说得很好!”我赞许道,“一般说来,反刍思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表现,但是,过度的反刍思维肯定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会加重人的情感负担,让人远离现实,陷入忧郁的困境,严重的甚至会变成情感抑郁症。”
田女士问:“可是,不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教训,人怎么能进步呢?”
曹莉温柔地制止妈妈的诘问,说:“还是请宋医生详细说一说反刍思维的特点吧。”
我告诉母女俩,反刍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回味性,即是将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细细咀嚼;第二,回归性,即经常生活在自己所回忆的人和事之中,让远距离的生活占据了眼前的生活空间;第三,抑郁性,即经常将自己置于痛苦的生活情景之中,让自己反复遭受情感的打击,从而导致情绪愈加低沉。
我转而回答田女士的问题:“虽然总结失败教训是必要的,但无休止地苦思冥想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人钻进死胡同,情绪越来越低落。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人就像踏进了沼泽地那样,不断下陷,最后沉浸于对这种抽象的、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无穷无尽的思考之中,结果会唤起更多的有关自我和外界的负面想法,变得更加痛苦。因此,反刍思维不仅加强了负面情绪对消极思想的影响,还会唤起更多负面情绪。最令人沮丧的是,这种过度思考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似乎只是在惩罚自己。”
田女士缓慢地点头,表示对我的解释很满意,接着问:“那么,反刍思维会导致抑郁症吗?”
我说:“心理学研究证明,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因为它促使个体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性感受上,使其将自己孤立起来,并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进行思索,而不尝试做任何解决问题的行动;也会使个体沉浸于对抑郁症状的成因或者影响、结果进行思考,而不做任何建设性的事情以减缓症状。虽然极少数研究结果没有发现反刍思维会维持抑郁症状,但是大部分研究较为一致地验证了反刍思维会导致并维持个体的抑郁情绪,并延迟抑郁情绪的复原。”
抱团取暖未必好
曹莉说:“上高一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同班的女生小楣也是一名初中尖子生,中考发挥失常才到这所学校的,而且和我一样,都对中考耿耿于怀,于是我俩同病相怜,形影不离。我们互诉衷肠,心里感觉舒服多了。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倾诉是心理疾病的自疗方式,于是更多地与小楣交往。高二时,我们又结识了另外一个班的两名女生,小雪和小叶。我们像外国电影中的戒酒小组那样,每个周三的晚自习都聚会一次,相互倾诉,相互安慰。我们以为这样抱团取暖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是我发现这种方式对我的抑郁没有什么治疗作用,反倒是越聊越郁闷。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曹莉,她与三名女生为缓解心理压力而抱团取暖,实际上是“共同反刍”。“心理学研究显示,朋友之间的确存在情绪感染现象,尤其是青春期女孩,更容易集体纠结于某个问题,共同话题中充满了抱怨。这种朋友之间对同一问题进行经常性、过分的讨论,被称为‘共同反刍’。”我进一步阐述,“事实上,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站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在某些场合,这种共同反刍有可能转变成一种带有潜在传染性、不健康的共同焦虑情绪。”
“为什么女孩更容易共同反刍?”曹莉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或许她不知道如何与三个同病相怜者相处。
我解释道:“首先,团队合作和共同反刍是有区别的。前者的目的是分享感受,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与积极的友谊、积极的个人感受联系起来,而后者带有‘自我揭露’的意味,反复纠结于各种各样的烦恼、忧虑和挫折。所以,我并不反对你与同学发展友谊,关键是看你与朋友分享的是什么,以及你是否获得了积极的力量。其次,研究显示,由于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陷入失落和焦虑,因此过度纠结于个人的烦恼,会使她们在消极的思维模式中不能自拔。不可否认,女孩们谈论自己的烦恼时,很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声援和支持而感到舒服多了,但问题是,她们大多不会根据事实发表看法,而是泛泛而谈,所以聊得太多实际上会起反作用。研究还发现,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交流在男孩中比较少见,而且不会加重焦虑和抑郁。再次,女孩们更容易受到共同反刍的负面影响,更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是因为她们身边有不少压力源,其中很多压力源是不明确的,比如怀疑自己的外貌是否有吸引力、对异性既喜欢又恐惧、被某某小圈子排斥等。这些社会性的压力源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于是她们想通过‘共同反刍’寻求帮助。”
曹莉小声抽泣起来。我的话好像让她更加无助了。她哽咽着问:“难道,倒霉的人在一起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我说,“共同反刍的朋友,关系更加亲密,而这种亲密的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自尊。但遗憾的是,仅有自尊是不够的,一个积极的团队应该帮助每个成员建立自信,不是吗?”
曹莉止住哭泣,略有所悟地点点头。
我不想做祥林嫂
曹莉问:“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有许多朋友,大家都喜欢我,可是在高中我只有同病相怜的三个朋友,我甚至感觉大家有意躲着我。阿姨,有反刍思维的人是不是很讨厌?”
我反问:“你觉得鲁迅作品中的祥林嫂是不是讨厌?她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入反刍思维陷阱的人。”
曹莉的身体耸了一下,瞪大眼睛盯着我,一动不动。待了一会儿,她幽幽地说:“又可怜又讨厌。原来我那么不讨人喜欢!不行,我不想做祥林嫂!阿姨,您帮帮我吧!”
经田女士授权,我对曹莉进行了3周共12个小时的心理辅导。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进行合理宣泄。负面情绪长期郁积在心里,必然加重心理包袱,而向有积极心理倾向的人倾诉,是一种良好的解压办法。倾诉就是一种输出,一种对心里重复信息的删除和清空。我用4个小时的时间倾听曹莉吐露心声,其间不断地向她回馈积极信息,帮她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式,使她深切地感受到合理宣泄与共同反刍的区别。她感觉心中的委屈少了许多。
第二,纠正认知。曹莉的反刍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偏差,即不接受挫折,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的观念无疑会不断地自我施压,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我告诉她,失败与成功是相对的,经不起失败的人不会取得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挫折甚至是一种财富。”我开导道,“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名言,想必你会背诵,为什么不深入地想一想呢?古今中外,失败的人比比皆是,一次中考失利算得了什么呢?不是還有高考可以拼搏吗?”
渐渐地,曹莉不再那么自责了。
第三,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是治疗反刍思维的良方。当生活内容丰富起来,人就不会沉浸在某一个细小问题的苦恼之中。研究发现,要想停止或减少反刍思维,需要让其他想法填补大脑,最好是积极的想法,或者可以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
“但是转移注意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提醒曹莉,“人之所以反复思考一件事,是因为迫切希望想通这件事,如果这时去做其他事情,就会搅乱思绪,没办法继续分析。因此,很多人宁可苦苦思索,也不愿参加能使其愉悦的活动,即使深知这些活动能够改善心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烦躁的时候,通常会对自己喜欢事情的期待降低,如一个平常喜欢看电影的人,也突然觉得看电影没意思了。因此,人们也不愿意在那个时候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曹莉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回答:“不妨采取强制手段,逼自己想点别的事。刚开始可能有点痛苦,但很快你就能获得奖励——快乐。”
一个月以后,曹莉已完全摆脱了反刍思维的控制,变得积极起来,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更加可喜的是,由于她的心态变得积极起来,原来与她共同反刍的三名同学也出现了情绪好转迹象。这是曹莉在回访电话里告诉我的。
【编辑:陈彤】
曹莉是上海一所私立中学的高二女生,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对学业竞争有越来越重的恐惧感,难以继续入校学习,在其母亲田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介绍基本情况时,田女士称自己的女儿是“有良心的傻孩子”。这个称呼内容丰富,包含了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欣赏和嗔怪。原来,曹莉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乖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成绩突出,备受老师和长辈的宠爱,大家都说她将来考上复旦大学是手到擒来的事,曹莉自己也这样认为。两年前的中考,曹莉发挥失常,成绩比预期少了30多分。
“这样的成绩离复旦附中的录取分数线差了7分,实在可惜!”说起往事,田女士惋惜之情意犹未尽,“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又不能复读初中,只好多花些钱,让孩子上私立中学。我和丈夫都认为,孩子这次考试失败未必是坏事,至少给她提个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吃一堑长一智嘛。可是孩子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她就是太要强了!得知我卖掉了一套房子才给她交够了学费,她哭了一整天,说对不起我和她爸爸。刚才我怎么说来着?这是一个有良心的傻孩子。有良心,不啃老,当然是好事,但何苦折磨自己呢?真是太傻了!”
我请曹莉自己表述一下抑郁感受,她反问我什么是心理健康。我告诉她,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比较少体验到抑郁、不愉快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控制行为,能够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帮助,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体验到幸福感,就可以认为他是心理健康的。
“那我的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曹莉自我诊断道,“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运气又差,再努力也没有用。别以为我甘心做失败者!高一时我非常刻苦地努力过,想用好成绩报答父母。我像苦行僧那样,每天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晚上熄灯后就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做题。我是班上最努力的一个,但成绩仍是中等。我好像被什么力量打回了原形,再也不是尖子生了!对不起,妈妈!”说完,她扑到田女士怀里抽泣起来,惹得田女士也泪水涟涟。
等母女俩哭声渐歇,我开始询问曹莉:“上高中以来,你经常想到中考失利的事吗?”
曹莉点头道:“怎么能不想呢?高中有许多考试,月有月考,周有周考,还有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等,每次考试我都会想到该死的中考。尤其是数学考试,我会紧张得要命,因为中考数学这一门让我无缘无故丢了30分!”
我问:“除了在考场上触景生情,平时有抑郁表现吗?”
曹莉说:“晚上睡覺前会想一想,那是我‘铭记耻辱’的时间。另外就是向学校缴纳各种费用的时候,我都会痛苦万分。班里有三四个同学跟我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抱团取暖,相互安慰,但是好像不能让抑郁减轻,反倒让我品尝了别人的痛苦。不是说‘分享快乐,快乐就多了一倍;分担痛苦,痛苦就只剩一半’吗?为什么我们没有快乐,痛苦却加倍呢?我们是否全得了抑郁症?”
反刍思维如陷阱
曹莉的心理状态,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是掉入了反刍思维的陷阱。“反刍”本来是一个动物学名词,指某些食草动物(如牛)进食一段时间后,将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返回嘴里进行咀嚼。毕竟,植物纤维是很难消化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常常和这些反刍动物一样,在遭遇负性事件或压力事件后,自发性地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如此倒霉?’使得负性情绪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形成思维圈套,导致无穷无尽的烦恼。
田女士说:“您说的反刍思维好像很常见啊,那些被失败打击得一蹶不振的人,那些走不出失恋阴影的人,岂不都是在反刍痛苦?一次不愉快的网购都能让我好几天想不开,何况一个十来岁的女孩。”
“您说得很好!”我赞许道,“一般说来,反刍思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表现,但是,过度的反刍思维肯定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会加重人的情感负担,让人远离现实,陷入忧郁的困境,严重的甚至会变成情感抑郁症。”
田女士问:“可是,不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教训,人怎么能进步呢?”
曹莉温柔地制止妈妈的诘问,说:“还是请宋医生详细说一说反刍思维的特点吧。”
我告诉母女俩,反刍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回味性,即是将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细细咀嚼;第二,回归性,即经常生活在自己所回忆的人和事之中,让远距离的生活占据了眼前的生活空间;第三,抑郁性,即经常将自己置于痛苦的生活情景之中,让自己反复遭受情感的打击,从而导致情绪愈加低沉。
我转而回答田女士的问题:“虽然总结失败教训是必要的,但无休止地苦思冥想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人钻进死胡同,情绪越来越低落。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人就像踏进了沼泽地那样,不断下陷,最后沉浸于对这种抽象的、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无穷无尽的思考之中,结果会唤起更多的有关自我和外界的负面想法,变得更加痛苦。因此,反刍思维不仅加强了负面情绪对消极思想的影响,还会唤起更多负面情绪。最令人沮丧的是,这种过度思考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似乎只是在惩罚自己。”
田女士缓慢地点头,表示对我的解释很满意,接着问:“那么,反刍思维会导致抑郁症吗?”
我说:“心理学研究证明,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因为它促使个体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性感受上,使其将自己孤立起来,并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进行思索,而不尝试做任何解决问题的行动;也会使个体沉浸于对抑郁症状的成因或者影响、结果进行思考,而不做任何建设性的事情以减缓症状。虽然极少数研究结果没有发现反刍思维会维持抑郁症状,但是大部分研究较为一致地验证了反刍思维会导致并维持个体的抑郁情绪,并延迟抑郁情绪的复原。”
抱团取暖未必好
曹莉说:“上高一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同班的女生小楣也是一名初中尖子生,中考发挥失常才到这所学校的,而且和我一样,都对中考耿耿于怀,于是我俩同病相怜,形影不离。我们互诉衷肠,心里感觉舒服多了。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倾诉是心理疾病的自疗方式,于是更多地与小楣交往。高二时,我们又结识了另外一个班的两名女生,小雪和小叶。我们像外国电影中的戒酒小组那样,每个周三的晚自习都聚会一次,相互倾诉,相互安慰。我们以为这样抱团取暖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是我发现这种方式对我的抑郁没有什么治疗作用,反倒是越聊越郁闷。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曹莉,她与三名女生为缓解心理压力而抱团取暖,实际上是“共同反刍”。“心理学研究显示,朋友之间的确存在情绪感染现象,尤其是青春期女孩,更容易集体纠结于某个问题,共同话题中充满了抱怨。这种朋友之间对同一问题进行经常性、过分的讨论,被称为‘共同反刍’。”我进一步阐述,“事实上,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站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在某些场合,这种共同反刍有可能转变成一种带有潜在传染性、不健康的共同焦虑情绪。”
“为什么女孩更容易共同反刍?”曹莉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或许她不知道如何与三个同病相怜者相处。
我解释道:“首先,团队合作和共同反刍是有区别的。前者的目的是分享感受,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与积极的友谊、积极的个人感受联系起来,而后者带有‘自我揭露’的意味,反复纠结于各种各样的烦恼、忧虑和挫折。所以,我并不反对你与同学发展友谊,关键是看你与朋友分享的是什么,以及你是否获得了积极的力量。其次,研究显示,由于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陷入失落和焦虑,因此过度纠结于个人的烦恼,会使她们在消极的思维模式中不能自拔。不可否认,女孩们谈论自己的烦恼时,很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声援和支持而感到舒服多了,但问题是,她们大多不会根据事实发表看法,而是泛泛而谈,所以聊得太多实际上会起反作用。研究还发现,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交流在男孩中比较少见,而且不会加重焦虑和抑郁。再次,女孩们更容易受到共同反刍的负面影响,更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是因为她们身边有不少压力源,其中很多压力源是不明确的,比如怀疑自己的外貌是否有吸引力、对异性既喜欢又恐惧、被某某小圈子排斥等。这些社会性的压力源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于是她们想通过‘共同反刍’寻求帮助。”
曹莉小声抽泣起来。我的话好像让她更加无助了。她哽咽着问:“难道,倒霉的人在一起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我说,“共同反刍的朋友,关系更加亲密,而这种亲密的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自尊。但遗憾的是,仅有自尊是不够的,一个积极的团队应该帮助每个成员建立自信,不是吗?”
曹莉止住哭泣,略有所悟地点点头。
我不想做祥林嫂
曹莉问:“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有许多朋友,大家都喜欢我,可是在高中我只有同病相怜的三个朋友,我甚至感觉大家有意躲着我。阿姨,有反刍思维的人是不是很讨厌?”
我反问:“你觉得鲁迅作品中的祥林嫂是不是讨厌?她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入反刍思维陷阱的人。”
曹莉的身体耸了一下,瞪大眼睛盯着我,一动不动。待了一会儿,她幽幽地说:“又可怜又讨厌。原来我那么不讨人喜欢!不行,我不想做祥林嫂!阿姨,您帮帮我吧!”
经田女士授权,我对曹莉进行了3周共12个小时的心理辅导。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进行合理宣泄。负面情绪长期郁积在心里,必然加重心理包袱,而向有积极心理倾向的人倾诉,是一种良好的解压办法。倾诉就是一种输出,一种对心里重复信息的删除和清空。我用4个小时的时间倾听曹莉吐露心声,其间不断地向她回馈积极信息,帮她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式,使她深切地感受到合理宣泄与共同反刍的区别。她感觉心中的委屈少了许多。
第二,纠正认知。曹莉的反刍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偏差,即不接受挫折,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的观念无疑会不断地自我施压,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我告诉她,失败与成功是相对的,经不起失败的人不会取得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挫折甚至是一种财富。”我开导道,“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名言,想必你会背诵,为什么不深入地想一想呢?古今中外,失败的人比比皆是,一次中考失利算得了什么呢?不是還有高考可以拼搏吗?”
渐渐地,曹莉不再那么自责了。
第三,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是治疗反刍思维的良方。当生活内容丰富起来,人就不会沉浸在某一个细小问题的苦恼之中。研究发现,要想停止或减少反刍思维,需要让其他想法填补大脑,最好是积极的想法,或者可以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
“但是转移注意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提醒曹莉,“人之所以反复思考一件事,是因为迫切希望想通这件事,如果这时去做其他事情,就会搅乱思绪,没办法继续分析。因此,很多人宁可苦苦思索,也不愿参加能使其愉悦的活动,即使深知这些活动能够改善心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烦躁的时候,通常会对自己喜欢事情的期待降低,如一个平常喜欢看电影的人,也突然觉得看电影没意思了。因此,人们也不愿意在那个时候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曹莉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回答:“不妨采取强制手段,逼自己想点别的事。刚开始可能有点痛苦,但很快你就能获得奖励——快乐。”
一个月以后,曹莉已完全摆脱了反刍思维的控制,变得积极起来,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更加可喜的是,由于她的心态变得积极起来,原来与她共同反刍的三名同学也出现了情绪好转迹象。这是曹莉在回访电话里告诉我的。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