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文化之美及保护发展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芦笙在苗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初被用来吹奏哀乐、祭奠亡灵。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芦笙被苗族人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用途,成為一种苗族文化的复合体。在多元化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流行音乐、现代乐器盛行,传统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年轻人对芦笙音乐、芦笙舞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文化日趋衰落。本文通过展示苗族的芦笙文化及其艺术之美,为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苗族;芦笙音乐;芦笙舞;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苗族芦笙文化的千年传承
  苗族,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性民族,根据古籍记载,其渊源可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相传苗族的祖先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酋长蚩尤,他在涿鹿之战中败给黄帝、炎帝,结果身首异处。后来苗族人因躲避战争和追杀,经历了数次迁徙,从中原迁徙到了贵州等地。芦笙的前身源自中原,后来随着苗族迁徙传入西南地区。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不可缺少的亲密伴友,靠近苗族山岭会发现“依山便有村落,近村便闻芦笙”。
  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村落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干旱,尽管有沉闷轰鸣的雷声,却没有一滴雨落到大地上,水源缺乏,食物更是缺少。族人首领不忍看到族人因干旱受苦,便趁夜带着自己的儿子前往深山寻找水源,结果在山洞里遇了难,一去不返。族人找到他们时只看到两具腐烂的尸体,尸体上爬满了蛆虫,纷纷痛心不已,失声哭泣,并用脚踩踏驱赶蛆虫。祭祀之时,族人在寨子中央生起篝火,以篝火为中心围成圈跳舞,舞步左右踩踏似驱赶蛆虫,又把几个竹筒绑在一起吹奏,以代替哭泣。每到祭祀活动便是如此,简陋的竹筒就逐渐成为后来的芦笙。因此芦笙一开始被用来吹奏哀伤的乐曲以慰藉亡灵。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在更多的场景中被吹奏,在举办活动或节日时被用来吹奏欢快的曲子,歌功颂德,祈求平安。
  2 苗族芦笙文化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芦笙被苗族人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用途,成为一种苗族文化的复合体。它是苗族社会中的一种神器,在祭祀活动中,不仅是简单的祭器,更是祭祀中的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它是调节情绪、丰富生活必不可少的乐器;在教育文化中,它是一件具有语义性的教育工具,是具备记事含义的文化物品。随着苗族社会的发展,芦笙的含义不断扩张,演化成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承载,在苗族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1]。
  2.1 苗族祭祀中的芦笙文化
  苗族人十分注重祭祀仪式,在祭祀活动中,芦笙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在苗族人看来,芦笙能够起到与逝者通灵的作用。“万物有灵”在苗族信仰中有明显体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苗族人认为自然之物是灵性的体现,且具有善性。在祭祀活动中,苗族女性身着百褶裙,挽发髻于头顶,戴精美花冠、颈饰,一身盛装,随着男子演奏芦笙跳芦笙舞,舞姿多模仿崇拜的图腾。芦笙贯穿祭祀活动的全部过程,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和极大的震慑力,它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乐器,而是祭祀的法器,具有与始祖蚩尤和家族祖先通灵的法力。
  2.2 苗族节日庆典中的芦笙文化
  苗族的民族节日非常丰富,一年四季不断,苗族人十分讲究礼仪,每到节日时芦笙便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可以说许多节日都是围绕芦笙而展开,没有了芦笙,便不能称之为“节”了。
  鼓藏节在苗族的所有节日里是最为隆重的,一过就是三年,但是时隔十三年才会过一次,其祭祖仪式神圣复杂。“鼓不离笙,笙不离鼓”,鼓藏节时吹奏芦笙是必不可少的,芦笙声响,意味着苗族人正在与祖先对话,他们通过芦笙向祖先祈愿,祈求保佑族人平安、无灾无难。不仅如此,鼓藏节期间还会举行吹芦笙比赛,芦笙吹得好,在苗族人看来是一件荣誉的事。
  活动期间,举办节日的村寨会邀请周边村寨的人参加。四面八方的客人牵着牛到村里,村民在村口迎接,女性通常手拿牛角酒,客人喝了牛角酒才能进村,男性则会吹响芦笙以示迎接。待客人都进入村寨后,集体大跳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女性手拉着手“踩歌堂”,而男性则是一边跳舞一边吹奏芦笙,踏脚声和芦笙的吹奏声响彻山谷。
  2.3 苗族日常生活中的芦笙文化
  芦笙常常伴随着苗族人的一生,无论是小孩出生和满月还是青年的恋爱嫁娶,抑或是给族里有威望的老人祝寿,甚至人生的最后时刻,都会伴随芦笙的吹奏之声。在孩子满月、青年嫁娶等欢喜的日子,吹奏芦笙通常表达出祝愿之情,表达幸福喜悦的心情;而在恋爱中,男生通常会吹奏芦笙向心仪的女孩表达爱慕之情,他们以芦笙曲代替言语,以笙传情,若女子也中意为自己吹奏芦笙的男子,就会把自己的花带系在男子的芦笙上,表达自己的心思,苗族男女这种谈情说爱的方式看似含蓄实则十分热烈;达到婚恋年龄但尚未恋爱的年轻人也会通过吹奏芦笙寻找自己的伴侣,芦笙成为苗族男女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的重要桥梁;苗族人的人生最后一个重要仪式也少不了芦笙,他们吹奏哀乐表达对逝者的想念,也希望芦笙的声音能指引亡灵回归故里。除了在重要的人生节点吹奏芦笙,劳作中,苗族人也会通过吹奏芦笙的方式消解劳作的苦闷和疲惫。在苗族文化里有“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的谚语,在苗族人看来,吹奏芦笙和农作收成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播种之前吹奏芦笙寓意农作物茁壮成长,而在农作物成熟时吹奏芦笙,则寓意丰收。
  但苗族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吹奏芦笙,苗族人对于芦笙的吹奏时间有着严格的禁忌,在农作物播种到收成这段时间是不能在田间吹芦笙的,否则会得罪农神,导致天降灾害。芦笙吹奏看似与庄稼收成没什么关联,但这样的神秘禁忌不无道理,通过这样的说法规定族人吹奏芦笙的时间,能够让族人在耕种时集中精力认真劳作,避免因吹奏芦笙欢歌曼舞而对庄稼疏于管理,导致田地荒废。
  3 芦笙文化结构
  芦笙是苗族的核心乐器之一,随着苗族社会的发展,芦笙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其外延不断扩大,芦笙音乐和芦笙舞成为芦笙文化的基本结构。芦笙可以单独吹奏,但芦笙舞必须伴随芦笙曲才能进行。一场芦笙宴,通常为男吹笙、女跳舞,盛大庄重,热闹非凡。   3.1 芦笙音乐
  苗族的芦笙均以竹子为原材料制作而成,根据笙管数量和长度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形制。多管笙以管数之多而得名,地管笙的長度可达到5米,最常见的为六管笙,其长度在1米左右,由六管白竹制作而成。
  根据芦笙的按音排位,不同地区的制作形式、大小不同,有着不同的音乐规律,如文山苗族的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洪亮,而轻音芦笙的曲调则轻盈高亢。不同音色、音调的芦笙适合不同的场合,每一种场合要用哪种芦笙以及吹奏什么曲调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祭祀时所吹奏的曲调必须为丧曲,吉庆场面应当吹奏欢快的曲调;还有一种为叙事曲,在日常生活中便可吹奏,主要用于讲述历史故事、倾诉心事,具有极强的即兴性。吹奏芦笙的时候,笙管要竖立,双手捧着笙斗,手指按住音孔,用嘴含住笙口,一吹一吸都是可以发出声响的,吹奏的形式丰富多样,站立、行走、坐、跳均可。
  3.2 芦笙舞
  通常根据芦笙音乐的不同,芦笙的舞蹈形式有不同的呈现。芦笙舞只有在年会、庆典、庆贺等集体聚集的活动中才会举行,且均为集体表演。祭祀时所跳的芦笙舞,其舞姿常为所崇拜的图腾的样态,变化多端、动作奇异;节日庆典时的芦笙舞,或动作粗壮豪迈、狂放大方,或舞步敏捷、飘逸轻盈,或步伐简单、整齐划一。每个舞姿都包含不同的内容,传递着不同的情绪,自然和谐却又独树一帜。和芦笙音乐一样,芦笙舞的每一种舞蹈形式都严格规定了表演场合,需配合不同的芦笙乐曲,不能违反相关规则。这里的规则与法律无关,同样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色彩使得民族的规则令人敬畏。
  4 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发展
  4.1 芦笙文化传承现状
  文化与环境、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流行音乐、现代乐器的盛行,传统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年轻人对芦笙音乐、芦笙舞的兴趣越来越低,芦笙文化日趋衰落。除了外部因素影响,芦笙文化的衰落与民族内部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体现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没有文字资料留存,这使得技艺的考究、传承都比较困难。除此之外,芦笙文化传承困难与其民族的禁忌也有密切关联,除了芦笙吹奏的场合和时间受到严格约束外,芦笙的吹奏者也有着严格的限制。芦笙被苗族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与极高的神圣地位,苗族社会是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只有男性可以吹奏芦笙,女性无权吹奏。
  外部的文化冲击和内部禁忌的影响,使得芦笙文化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境地[2]。
  4.2 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文化的建议
  4.2.1 加强旅游推广、转变表演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每到节假日,旅游出行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西江千户苗寨、岜沙苗寨等都是极具苗族特色的旅游胜地,近几年到苗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与发达的旅游城市的游客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苗族的精美服饰、神秘的巫术传说以及芦笙文化等都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当地的有关部门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加强对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以吸引游客、带动经济发展,让苗族芦笙文化得以留存下来。
  苗族芦笙吹奏的场合、时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变。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芦笙成为苗族人向全国展示苗族形象的文化符号,不少年轻的苗族人开始从事艺术行业,并把芦笙文化推向舞台——参加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比赛、商业庆典等活动。从最初仅用于祭祀仪式的吹奏,到如今的娱乐性表演,这种变迁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以时代变化为背景,从传统的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走到娱乐舞台上,是芦笙文化多元化的体现,有助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4.2.2 立法保护
  2005年,国家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这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这样“一时兴起”的现象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要想真正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十分关键,尤其是芦笙文化,对芦笙制作技艺、吹奏技艺等传承人的保护十分重要,这些传承人往往代表着芦笙技艺的最高水平。虽然他们在苗族社会里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在苗族社会以外的环境,他们就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只有国家提供立法保障,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才能潜心研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芦笙技艺,让芦笙文化得以传承[4]。
  4.2.3 树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在乡村宣传文化遗产时,要增强群众对芦笙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宣传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倡导年轻人了解芦笙文化、学习芦笙文化、发扬芦笙文化。
  5 结语
  时至今日,芦笙早已不仅是一种乐器,它还是苗族文化的见证,是苗族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精神信仰的载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我国法制健全的重要体现。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应的专项治理条例,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依法执行各项措施,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必须做到法律先行,只有法律才能提供最真实有效的、最全面的保护,才能为苗族芦笙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化伟.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3(12):60-63.
  [2] 杨鹃国.芦笙——联结三大方言苗族的文化纽带[J].贵州文史丛刊,1990(02):150-154,149.
  [3] 唐卫青,张瑞.从祭台到舞台的时空变迁:土家摆手舞的人类学解读——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6):21-24.
  [4] 李文哲.苗族芦笙的起源及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01):36-38.
  作者简介:谭艳纳(1996—),女,贵州榕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帮助改进婴儿床的设计及功能,本文对婴儿睡眠质量、环境和年龄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影响婴幼儿睡眠质量的因素较多。  关键词:婴儿;睡眠质量;产品设计;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TS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0 引言  随着睡眠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及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婴儿睡眠备受学者及家长的关注。本文收集了多个国家婴儿睡眠质量数据并
摘要:在数字时代和媒体时代的今天,海报设计的趋势由静态向动态发展,动态海报设计能够建立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交互,让受众在动态海报中感受到趣味性和体验感的冲击。本文首先阐释什么是动态海报,其后从动态海报的交互性和趣味性进行探究,将交互性归纳为视觉交互、行为交互和情感交互,将趣味性归纳为动静结合、光影融合和视听交融。旨在通过本文的探究,更深入地了解动态海报设计,结合更多的技术和设计语言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摘要:构成艺术学作为当代环境艺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我国现代家具设计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它在吸收了构成艺术学的优点与精髓后,能够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现代家具设计工作提供指引,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现代城市家具的设计。本文系统地分析家具的整体形态学特征与其构成依据的应用法则,探究家具设计过程中点、线、面三个主要元素的构成与应用,对优化家具的整体造型和提升装饰艺术层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智能产品不断涌现,智能家居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目前,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的发展趋势,由于社会上的老年人口与日俱增,老年群体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及关心,很多养老模式也随之出现。大多数厂家都非常重视高科技智能产品的生产,但却忽略了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使用过程,导致老年群体与智能设备及家居产品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大降低了老年群体对智能家
摘要:如今,策展人和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除了视觉和听觉还可以利用嗅觉有效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但要让观众真正享受到多感知博物馆的乐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本文整理嗅觉体验设计的相关文献,以期对后续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嗅觉体验设计;气味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视觉和听觉去感受
摘要:当下别墅成了广大消费者的热门选择,别墅庭院的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庭院对别墅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别墅庭院的植物、家具、铺设、小品等设计元素,总结出庭院的设计要点,提出打造一个生态、实用、特色的私家庭院。  关键词:别墅庭院;设计元素;庭院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庭院在别墅的重要性  如今越来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得到了提高,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加入传统纹样的设计,可以让现代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呈现一种深远的设计意义,同时审美空间也可以得到有效延伸。同时,对传统纹样进行设计创新并运用到现代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可以进一步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相互融合、民族性和时代性共同发展进步。卷草纹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其形成与
摘要:高校图书馆附属绿地是植物配置研究较为薄弱的地方,本文对现有图书馆周围的绿色空间进行采样、拍摄、分类鉴定,并分析调查结果,探讨南京各高校图书馆植物配置的景观效果、生态结构、搭配合理性等。经研究,南京高校图书馆植物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关键词:植物配置;多样性;高校图书馆;绿色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