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為获取精神文化体验的大众化方式,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近年来电视台和电视观众共同关注的内容。然而,相关实践表明,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主动地接近观众,了解和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基于此,有必要对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更“接地气”地传播进行积极探索。文章在明确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走更“接地气”传播路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实现文化电视节目更“接地气”的策略进行积极探索,以推动该类节目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接地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5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区以介绍、传播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数量及类型体现出了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发展的现实情况表明,并不是所有以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都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电视台要立足本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需求适合本地区观众文化需求的电视节目内容和方式,以推动文化内容深入人心,成为影响观众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要素。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走更“接地气”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接地气”是近年来社会发展中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词语,其主要提倡以对象的需求为指导进行内容和形式创新,以更符合对象兴趣度的方式来发展相关内容。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来说,之所以要走更“接地气”的发展路线,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电视节目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下,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能否发现和充分迎合观众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中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因此,电视台要在充分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制作更符合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节目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保持电视节目持续性的高收视率。
(二)适应观众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当前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观众的文化也呈现出了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符合自己兴趣的文化体验渠道成为观众生活中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于电视节目来说,观众的这种个性化的需求恰恰为其创造了发展的机会,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主动适应观众的需求来进入其内心,融入到其内心,转化为观众的文化思想和行为,进而提高节目的观众黏性。
(三)传播文化正能量的科学路径
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强化文化发展实力的重要途径。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其在传播文化正能量、提高文化的思想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以更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传播,才能够深化文化在观众心中的影响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力。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更“接地气”的实践策略
对于电视节目创作来说,实现文化类电视节目更“接地气”并非一件易事,除了要制作出“接地气”的内容以外,还要选择“接地气”的节目方式,以实现节目文化传播的功能。具体来说,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更“接地气”,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观众主体地位的认知
文化类电视节目更“接地气”的内涵是指让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观众的生活中,为观众创造良好的文化体验。对于节目编辑来说,只有电视节目内容是否“接地气”的关键在于节目内容是否能激起观众对文化的兴趣度。因此,在节目内容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充分认识到观众在节目中的主体性,将观众认同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关键衡量标准。
(二)提炼大众文化内容
内容是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观众文化节目评价的重要因素。电视节目制作主体要善于深入观众日常的生活之中,获取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内容,将其作为节目创作的思想或者素材来源,为文化类节目更“接地气”的传播创造扎实、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例如,可以将本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类节目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借助本地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好地推动文化类节目的大众化传播。
(三)拓宽节目传播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除了通过电视观看节目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终端的直播或回放功能观看电视节目。而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创造者除了要做精传统的电视节目传播方式以外,还要借助各种网络视频终端来扩大节目传播的渠道,使更多观众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观看节目,实现电视节目内容的大众化传播。例如,可以开辟与电视节目相同步的微信公众号对节目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层次的分析介绍,以更好地方便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和文化发展重视度普遍提升的双重推动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为了更好地适应观众多样化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需求,电视主体要通过强化对观众主体地位的认知、提炼大众文化内容和拓宽节目传播渠道等策略来推动节目以更“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强化电视节目文化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莹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J].记者摇篮,2019(06):21-22.
[2]郑铠.浅论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受众的文化引领[J].传播力研究,2019,3(15):10.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接地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5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区以介绍、传播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数量及类型体现出了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发展的现实情况表明,并不是所有以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都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电视台要立足本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需求适合本地区观众文化需求的电视节目内容和方式,以推动文化内容深入人心,成为影响观众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要素。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走更“接地气”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接地气”是近年来社会发展中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词语,其主要提倡以对象的需求为指导进行内容和形式创新,以更符合对象兴趣度的方式来发展相关内容。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来说,之所以要走更“接地气”的发展路线,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电视节目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下,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能否发现和充分迎合观众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中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因此,电视台要在充分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制作更符合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节目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保持电视节目持续性的高收视率。
(二)适应观众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当前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观众的文化也呈现出了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符合自己兴趣的文化体验渠道成为观众生活中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于电视节目来说,观众的这种个性化的需求恰恰为其创造了发展的机会,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主动适应观众的需求来进入其内心,融入到其内心,转化为观众的文化思想和行为,进而提高节目的观众黏性。
(三)传播文化正能量的科学路径
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强化文化发展实力的重要途径。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其在传播文化正能量、提高文化的思想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以更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传播,才能够深化文化在观众心中的影响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力。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更“接地气”的实践策略
对于电视节目创作来说,实现文化类电视节目更“接地气”并非一件易事,除了要制作出“接地气”的内容以外,还要选择“接地气”的节目方式,以实现节目文化传播的功能。具体来说,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更“接地气”,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观众主体地位的认知
文化类电视节目更“接地气”的内涵是指让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观众的生活中,为观众创造良好的文化体验。对于节目编辑来说,只有电视节目内容是否“接地气”的关键在于节目内容是否能激起观众对文化的兴趣度。因此,在节目内容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充分认识到观众在节目中的主体性,将观众认同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关键衡量标准。
(二)提炼大众文化内容
内容是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观众文化节目评价的重要因素。电视节目制作主体要善于深入观众日常的生活之中,获取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内容,将其作为节目创作的思想或者素材来源,为文化类节目更“接地气”的传播创造扎实、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例如,可以将本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类节目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借助本地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好地推动文化类节目的大众化传播。
(三)拓宽节目传播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除了通过电视观看节目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终端的直播或回放功能观看电视节目。而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创造者除了要做精传统的电视节目传播方式以外,还要借助各种网络视频终端来扩大节目传播的渠道,使更多观众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观看节目,实现电视节目内容的大众化传播。例如,可以开辟与电视节目相同步的微信公众号对节目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层次的分析介绍,以更好地方便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和文化发展重视度普遍提升的双重推动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为了更好地适应观众多样化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需求,电视主体要通过强化对观众主体地位的认知、提炼大众文化内容和拓宽节目传播渠道等策略来推动节目以更“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强化电视节目文化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莹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J].记者摇篮,2019(06):21-22.
[2]郑铠.浅论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受众的文化引领[J].传播力研究,2019,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