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除了教学生文化知识,我认为教师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社会,如何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任务与使命
高中语文教学到底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或者使命呢?我看最基本的着手处应是“教学生做人”。 “学会做人”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重要命题。我国古代教育,就强调“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的“修身”,就是要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果违背这一宗旨,学生只知读书,走上社会后,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教育就算是失败了。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受高考体制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看得很重,而轻视人格教育的情况十分普遍。随着高中扩招,生源各方面素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人格教育已日趋显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方面大有作为。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高中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极好材料,授课中适时、合理、巧妙地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典故、名言警句、精彩文段进行人格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充分、健康、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科人文优势,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养育丰富情感,创设和谐与亲善的人际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社会情感。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而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注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用语文教材中那些众多的美好形象,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和鲜明的个性作学生的重要榜样,用那些不齿于人类狗屎堆的丑恶形象作学生的反面教材。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观念,增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的实践中感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好语文、做有用的人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心态与习惯,提高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从而获得知识技能领域和发展领域双丰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人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时代又一主题,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人格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任何无视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可塑性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培养。所以说,人格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就人格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诱发、探索、质疑、评价、实践”十个字。
一、诱发。教师运用情境的创设等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读好书、做好人的强烈的上进心。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两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在黑暗与寂寞环境中凭触觉和想象感知世界的感人事迹让学生看到一颗火热的心,使之产生要学习知识、学习榜样、珍惜时间的强烈愿望。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开追悼会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而又“实在无话可说”?(2)怎样领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⑶作者是怎样评价刘和珍的牺牲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情”的结穴点,引导学生潜心领会全文的感情基调和写作动机;以“议”领“叙”,指导学生理解为黑暗社会现实而哀痛、为反对黑暗现实的斗争而幸福的警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中作为“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行为表现,自然过渡到第三个问题,引出作者的赞颂:“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学生的情感、目标等都达到最佳准备状态,从而在提高整体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德育的跨度、力度和实度。
二、探索。鉴赏法国小说《项链》时,我曾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假如那晚项链没有丢失,路瓦栽夫人的能得到幸福的命运吗?在我提示、引导和点拨下,学生通过多样具体、生动有序的讨论探索活动,进行独立分析理解、探索解决疑难。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性命运由当时社会的金钱关系所致,而经济地位低下又注定了她在那样的社会中是难以为富人所容纳,其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得到富人短时间的喜欢,其悲剧是必然的。随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探索结果,探讨为人处事的内涵和方法,并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归纳总结出了学习心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质疑。在语文教师组织下,进行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来交流,或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独立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辨、自我调节、不断完善的能力。学生曾对鲁迅《祝福》中的“鲁四叔”这一人物形象颇有争议,不少同学认为他没有在经济上剥削祥林嫂,也没有在肉体上侮辱祥林嫂,是一个本身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不坏的人。对此疑问,我引导学生从鲁四叔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入手,通过着重分析祥林嫂的死因,使同学们深刻认识了鲁四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士,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是应当极力批判的对象。学生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荷花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的句号改为逗号岂不更合适?”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不行,这里的句号表明水生嫂对丈夫参军作战是深明大义、坚决支持的。这一较长停顿,表明她在忧虑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将句号改为逗号,语意的重点后移了,那水生嫂就成了扯男人后腿的人了。这与课文中水生嫂的形象也是相抵触的。”一个小小的句号写出了真实的感情,同学们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抗日人民拳拳的爱国之心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
四、实践。在教师组织下,探求新知在实际中的运用,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建立思维定势。教学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处事中的一次小失误都可成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孔子就曾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通过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完美的人格是会如愿形成的。
五、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互评、互议,并即时反馈,积极评价,以形成自检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发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生百相,是各个时期的作者对生活体验的结晶,通过“诱发、探索、质疑、实践、评价”等方法,学生能够对作者的体验再体验,并与教师的经历相沟通、相融合,“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出来了。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任务与使命
高中语文教学到底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或者使命呢?我看最基本的着手处应是“教学生做人”。 “学会做人”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重要命题。我国古代教育,就强调“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的“修身”,就是要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果违背这一宗旨,学生只知读书,走上社会后,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教育就算是失败了。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受高考体制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看得很重,而轻视人格教育的情况十分普遍。随着高中扩招,生源各方面素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人格教育已日趋显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方面大有作为。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高中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极好材料,授课中适时、合理、巧妙地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典故、名言警句、精彩文段进行人格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充分、健康、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科人文优势,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养育丰富情感,创设和谐与亲善的人际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社会情感。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而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注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用语文教材中那些众多的美好形象,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和鲜明的个性作学生的重要榜样,用那些不齿于人类狗屎堆的丑恶形象作学生的反面教材。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观念,增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的实践中感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好语文、做有用的人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心态与习惯,提高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从而获得知识技能领域和发展领域双丰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人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时代又一主题,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人格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任何无视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可塑性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培养。所以说,人格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就人格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诱发、探索、质疑、评价、实践”十个字。
一、诱发。教师运用情境的创设等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读好书、做好人的强烈的上进心。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两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在黑暗与寂寞环境中凭触觉和想象感知世界的感人事迹让学生看到一颗火热的心,使之产生要学习知识、学习榜样、珍惜时间的强烈愿望。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开追悼会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而又“实在无话可说”?(2)怎样领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⑶作者是怎样评价刘和珍的牺牲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情”的结穴点,引导学生潜心领会全文的感情基调和写作动机;以“议”领“叙”,指导学生理解为黑暗社会现实而哀痛、为反对黑暗现实的斗争而幸福的警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中作为“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行为表现,自然过渡到第三个问题,引出作者的赞颂:“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学生的情感、目标等都达到最佳准备状态,从而在提高整体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德育的跨度、力度和实度。
二、探索。鉴赏法国小说《项链》时,我曾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假如那晚项链没有丢失,路瓦栽夫人的能得到幸福的命运吗?在我提示、引导和点拨下,学生通过多样具体、生动有序的讨论探索活动,进行独立分析理解、探索解决疑难。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性命运由当时社会的金钱关系所致,而经济地位低下又注定了她在那样的社会中是难以为富人所容纳,其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得到富人短时间的喜欢,其悲剧是必然的。随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探索结果,探讨为人处事的内涵和方法,并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归纳总结出了学习心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质疑。在语文教师组织下,进行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来交流,或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独立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辨、自我调节、不断完善的能力。学生曾对鲁迅《祝福》中的“鲁四叔”这一人物形象颇有争议,不少同学认为他没有在经济上剥削祥林嫂,也没有在肉体上侮辱祥林嫂,是一个本身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不坏的人。对此疑问,我引导学生从鲁四叔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入手,通过着重分析祥林嫂的死因,使同学们深刻认识了鲁四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士,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是应当极力批判的对象。学生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荷花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的句号改为逗号岂不更合适?”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不行,这里的句号表明水生嫂对丈夫参军作战是深明大义、坚决支持的。这一较长停顿,表明她在忧虑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将句号改为逗号,语意的重点后移了,那水生嫂就成了扯男人后腿的人了。这与课文中水生嫂的形象也是相抵触的。”一个小小的句号写出了真实的感情,同学们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抗日人民拳拳的爱国之心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
四、实践。在教师组织下,探求新知在实际中的运用,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建立思维定势。教学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处事中的一次小失误都可成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孔子就曾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通过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完美的人格是会如愿形成的。
五、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互评、互议,并即时反馈,积极评价,以形成自检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发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生百相,是各个时期的作者对生活体验的结晶,通过“诱发、探索、质疑、实践、评价”等方法,学生能够对作者的体验再体验,并与教师的经历相沟通、相融合,“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