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协调发展,构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而在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舆论监督又担负着光荣又艰巨的重大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舆论监督缺乏有效机制,它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人们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关键词:政治文明建设舆论监督 制度机制
引言
本文从分析社会舆论监督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出发,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面临着一个有效地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问题.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正义力量,将在国家走向民主、富强、文明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
1,妨碍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作用发挥的两大因素
舆论监督的最高形式是全体人民的监督,以传媒为主要载体的公众舆论,是关系国泰民安的最可宝贵的舆论资源,舆论监督既可以是称职的“可以明得失”的“政府镜鉴”,又可以是明情达理的“群众喉舌”,既可以是“载舟”的民意体现,又可以是老百姓“覆舟”意志的充分体现。但从目前情况看,有两大因素妨碍了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1.1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赋予新闻媒体以充分的监督权,有切实的机制保障,通过规范的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来促进和保障舆论监督;二是通过机制的设立使舆论监督尽可能发挥积极作用,而避免出现负面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将会出现大量新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对待和理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发展大局上,新闻媒体如何既坚持实行舆论监督,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两个媒介活动的保障和限制问题,已摆在了舆论主管部門和新闻媒体工作者的面前。
然而,在目前的条件下,新闻媒体的限制和保障依然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法令,舆论的监督功能暂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给新闻立法,已成为政治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迫切问题。新闻法可以为新闻工作者有一个好的舆论工作环境提供法律保证,可以避免很多干扰。当然,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不仅包括一部新闻法律,也包括舆论监督内容的反馈机制,新闻媒体能不能进行正常的监督,愿不愿意进行舆论监督,其监督能否对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发挥作用,政府部门是否能对舆论监督提出的问题迅速处理和反馈,已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上已是舆论监督能否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地方,舆论监督的反馈机制委实不健全,被舆论揭露出来的干部,往往被其上级以“经验不足”、“工作有成绩”拿来为之开脱,甚至实行“异地做官”,这些现象打击了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和信心。批评报道越来越少,需要监督的对象便随之越来越多。
1.2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舆论监督逐渐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在实践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舆论监督仍然充满了曲折,不同的人对舆论监督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
第一、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是影响舆论监督的主要因素。至今还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加强舆论监督是揭短,是抹黑。一些人害怕监督,害怕批评,不欢迎批评。有的干部对舆论监督持两种态度:赞成对别人和别的部门进行舆论监督,但反对监督自己、监督自己的亲属和部下,监督自己的“势力范围”。有的干部动辄不准监督和批评政府,不准新闻媒体监督自己的工作,搬出“影响稳定”、“照顾大局”等理由压制正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不择手段阻止舆论监督。
第二、舆论监督万能论。近年来,各类新闻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评论性新闻报道的力度,对一些久拖不办的问题进行曝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监督性的新闻报道,一些案件、纠纷得到了公正的解决,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随着舆论监督在群众中的期望值不断上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舆论监督是万能的,记者就是青天大老爷。于是,遇事一旦感到不平、吃亏或冤屈,没有想到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找相关的职能部门来解决问题,而是先到新闻单位告状,要求通过新闻曝光、监督来解决。事实上,新闻媒体在本质上只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和工具,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仅仅只具有能动性。如果都认为舆论监督是万能的,就会出现“越俎代疱”之嫌。
2.加强舆论监督与民意调查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畅通的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
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并不太害怕群众监督,因为他们手中有权。但是,他们却非常害怕舆论监督,他们的腐败行为一旦在媒体上曝光,就很难逃过党纪国法的惩处。所以,舆论监督是防腐倡廉的一个重要武器。当然舆论的作用还不仅仅限于此,它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得到落实的好助手。
与舆论监督紧密联系的还有一个舆情即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的建设问题。这种机制我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还不是很健全、很规范、很畅通、很有影响力。在我国早已有党、政领导机关接待上访信访的机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这还只能被动地接受送上门来的信息,还缺少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包括就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重要的人事任免、各级干部的考核等重要事项主动地征询人民群众意见的机制。现在已经出现了某些民调机构,某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民意、民调的内容,某些党政机关也采取了一些调查民意的措施,但毕竟还只是一些雏型,很不规范、也缺少影响力,急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促进和规范,使之成为独立的、规范的、透明度高的、公开公正的民调机制,使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我们党和政府依法治党治国的得力助手。
3.怎样发挥好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舆论监督必须循入开放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机制中去。一般讲,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首先是对国家政权方面的党务、政务以及重大决策的选择与报道;其次是对国家各级公务员执政工作的评估与报道;再其次就是对社会上一切违纪人员、犯罪人员的人和事的评价与报道。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民,而新闻媒介通常也就成了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代表和喉舌,其既可矛头对上,又可矛头对下。要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就要尽快地制定和颁布新闻法,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赋予权利。
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必须走出误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加快新闻立法,为新闻工作者有一个好的舆论工作环境提供法律保证,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认真学习法规政策,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要确保事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理性地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确保用准确的事实说话;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方针,帮忙不添乱,舆论监督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要把握好,做到适度、适量;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宣传纪律,杜绝有偿新闻。
开展舆论监督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统一的。新闻宣传是从正面肯定和颂扬一切好人、好事、好现象,舆论监督则是从总结反面教训中找出前进方向,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工作。没有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批判,正面宣传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实践证明,对消极的东西处理得当,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目标的确立,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疑需要不断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关键词:政治文明建设舆论监督 制度机制
引言
本文从分析社会舆论监督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出发,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面临着一个有效地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问题.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正义力量,将在国家走向民主、富强、文明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
1,妨碍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作用发挥的两大因素
舆论监督的最高形式是全体人民的监督,以传媒为主要载体的公众舆论,是关系国泰民安的最可宝贵的舆论资源,舆论监督既可以是称职的“可以明得失”的“政府镜鉴”,又可以是明情达理的“群众喉舌”,既可以是“载舟”的民意体现,又可以是老百姓“覆舟”意志的充分体现。但从目前情况看,有两大因素妨碍了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1.1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赋予新闻媒体以充分的监督权,有切实的机制保障,通过规范的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来促进和保障舆论监督;二是通过机制的设立使舆论监督尽可能发挥积极作用,而避免出现负面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将会出现大量新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对待和理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发展大局上,新闻媒体如何既坚持实行舆论监督,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两个媒介活动的保障和限制问题,已摆在了舆论主管部門和新闻媒体工作者的面前。
然而,在目前的条件下,新闻媒体的限制和保障依然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法令,舆论的监督功能暂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给新闻立法,已成为政治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迫切问题。新闻法可以为新闻工作者有一个好的舆论工作环境提供法律保证,可以避免很多干扰。当然,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不仅包括一部新闻法律,也包括舆论监督内容的反馈机制,新闻媒体能不能进行正常的监督,愿不愿意进行舆论监督,其监督能否对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发挥作用,政府部门是否能对舆论监督提出的问题迅速处理和反馈,已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上已是舆论监督能否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地方,舆论监督的反馈机制委实不健全,被舆论揭露出来的干部,往往被其上级以“经验不足”、“工作有成绩”拿来为之开脱,甚至实行“异地做官”,这些现象打击了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和信心。批评报道越来越少,需要监督的对象便随之越来越多。
1.2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舆论监督逐渐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在实践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舆论监督仍然充满了曲折,不同的人对舆论监督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
第一、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是影响舆论监督的主要因素。至今还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加强舆论监督是揭短,是抹黑。一些人害怕监督,害怕批评,不欢迎批评。有的干部对舆论监督持两种态度:赞成对别人和别的部门进行舆论监督,但反对监督自己、监督自己的亲属和部下,监督自己的“势力范围”。有的干部动辄不准监督和批评政府,不准新闻媒体监督自己的工作,搬出“影响稳定”、“照顾大局”等理由压制正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不择手段阻止舆论监督。
第二、舆论监督万能论。近年来,各类新闻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评论性新闻报道的力度,对一些久拖不办的问题进行曝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监督性的新闻报道,一些案件、纠纷得到了公正的解决,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随着舆论监督在群众中的期望值不断上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舆论监督是万能的,记者就是青天大老爷。于是,遇事一旦感到不平、吃亏或冤屈,没有想到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找相关的职能部门来解决问题,而是先到新闻单位告状,要求通过新闻曝光、监督来解决。事实上,新闻媒体在本质上只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和工具,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仅仅只具有能动性。如果都认为舆论监督是万能的,就会出现“越俎代疱”之嫌。
2.加强舆论监督与民意调查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畅通的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
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并不太害怕群众监督,因为他们手中有权。但是,他们却非常害怕舆论监督,他们的腐败行为一旦在媒体上曝光,就很难逃过党纪国法的惩处。所以,舆论监督是防腐倡廉的一个重要武器。当然舆论的作用还不仅仅限于此,它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得到落实的好助手。
与舆论监督紧密联系的还有一个舆情即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的建设问题。这种机制我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还不是很健全、很规范、很畅通、很有影响力。在我国早已有党、政领导机关接待上访信访的机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这还只能被动地接受送上门来的信息,还缺少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包括就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重要的人事任免、各级干部的考核等重要事项主动地征询人民群众意见的机制。现在已经出现了某些民调机构,某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民意、民调的内容,某些党政机关也采取了一些调查民意的措施,但毕竟还只是一些雏型,很不规范、也缺少影响力,急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促进和规范,使之成为独立的、规范的、透明度高的、公开公正的民调机制,使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我们党和政府依法治党治国的得力助手。
3.怎样发挥好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舆论监督必须循入开放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机制中去。一般讲,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首先是对国家政权方面的党务、政务以及重大决策的选择与报道;其次是对国家各级公务员执政工作的评估与报道;再其次就是对社会上一切违纪人员、犯罪人员的人和事的评价与报道。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民,而新闻媒介通常也就成了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代表和喉舌,其既可矛头对上,又可矛头对下。要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就要尽快地制定和颁布新闻法,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赋予权利。
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必须走出误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加快新闻立法,为新闻工作者有一个好的舆论工作环境提供法律保证,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认真学习法规政策,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要确保事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理性地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确保用准确的事实说话;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方针,帮忙不添乱,舆论监督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要把握好,做到适度、适量;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宣传纪律,杜绝有偿新闻。
开展舆论监督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统一的。新闻宣传是从正面肯定和颂扬一切好人、好事、好现象,舆论监督则是从总结反面教训中找出前进方向,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工作。没有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批判,正面宣传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实践证明,对消极的东西处理得当,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目标的确立,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疑需要不断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