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的地理胜景、通衢要道、关隘桥津、古城林园、庙寺观庵、民族贸易、农产畜牧、山珍果蔬、粮集炭市、水车皮筏……组合了一派恬静与和谐的西部田园风光。这种西北民族文化融合的画卷和音响,全都由贯穿流淌的大河所施与。正是这母亲河的乳汁哺育了兰州人的发育和成长,不到万不得已,兰州人决不轻易背井离乡。这也构成了兰州人突出的人文特色。
“守成”与“纳新”
在社会安定,百废俱兴的环境下,兰州是最为理想的居家城市。兰州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乡八邻因自然地势的各异,所生产的物品各有特色,农林牧副渔虽不是极大丰富,供自己使用已是绰绰有余。沿黄河谷地构成的几个盆地也是沃野良田,岁有所收。昔日兰州的居民生活,俭朴而淡雅,没有大富大贵的豪奢,也少见苦难乞讨的赤贫。只要积极投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劳动,岁月就像河边的水车一般,圈圈转动,周而复始。黄河养育了兰州大地,养育了兰州人,也养成了兰州人深爱自己的故土和家园,不愿外出远游的性格,守候在黄河母亲的身边,年复一年。兰州人的学者士人,极崇敬先圣先贤,四书五经念得烂熟。明中叶时,兰州的大儒段可久先生乃是关学的旗手,“近宗程朱,远溯孔孟,从游者众,多所成立”。士子们的学风也是以守成为本,以守成的思想教育和影响众人。故此兰州人重礼仪,重家庭,富有守成立业的责任感,有浓厚的家族意识,追求平静安宁,不愿招惹与己无关的闲杂琐事。因为兰州人守成思想的奠基,全赖以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哺育,故而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接受极为宽容。凡是新生的东西,只要有益于兰州人的民生,他们从不摒弃。良马和山羊的引进就是一例,还有品种优良的小麦、水果、瓜蔬等俱能演化为兰州人自己的特有。说兰州人的“守成”是品,“纳新”是质,这种比喻是对的。
最好的百姓
苦难中的磨练,能使人志坚如钢,也能使人心若止水。兰州人的发展形成过程是与频仍的战争结伴而行的,建好的家园,说不准就会被战火毁坏。所以经历过数不清的战火侵袭,也就见怪不惊。他们遇事都是在冷静中淡化处理,没有像山东大汉一样风风火火走九州。他们总是在静观,在等待事情的转机,有人说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黄老哲学。这是兰州人的历史经验,不轻易出手,总是想后发制人,而往往失去“后发”的力度。这种性格一经成型,就具备谨小慎微的君子相,循规蹈矩,慢条斯理,在无论什么样的运动和活动中,决不会作冲锋陷阵的先锋,也决不会殿后去摘取胜利所得的果实。他们过分地实诚,使旁观者都为之扼腕,但兰州人却不以为然。有人比喻他们如同黄土高原,千万年的浮尘积淀得过分深厚而失去了支撑的骨架。兰州人往往以大禹导河归海之术待之万物,其可谓活学活用,天下最好的子民百姓,也可以说是非兰州人莫属。
兰州的桥
桥是开放的象征,桥是智慧和勇敢的结晶。兰州群山环绕,大河中流,山川河谷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大块,沟壑洪道又将大块划割成众多的小块。兰州人想桥、盼桥、建桥,对桥有特殊的感情。兰州的桥梁建筑史,就是一部反映兰州人同大自然抗争的历史。“黄河九曲十八弯,水急浪险难行船。隔岸望水盼尕哥,几时你才把家还?黄河九曲十八弯,架上筏子下潼关,离家还是七月七,回来已到腊月三。”这首凄婉的民歌,讲述了筏子客哥哥为谋生计,架筏漂河而下,心上人尕妹在家盼望等待的急切心情。还有一首民谣唱到:“黄河害,黄河险,隔岸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在昔日,无论兵家征战,商旅往来,无论官吏僧侣,游子浪人,都得乘坐羊皮或牛皮筏子渡过黄河天堑,也不知有多少人,为渡黄河而命丧黄河。桥,对兰州人来说,是太重要了!每到冬季,黄河冰封雪盖,人们把结了冰的河面爱称为“冰桥”。冰桥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兰州最早的桥。而最早的人造桥,要称明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在城西七里处修建的浮桥;过了几年,卫国公邓愈又将此桥移建于城西10里处。洪武十八年(1385)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又将浮桥移到白塔山下,也就是在当今号称“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旁边。这座浮桥,就是赫赫有名的“镇远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甘肃提督升允奏请清廷在兰州修建黄河桥,德国泰来洋行承担这项工程,在镇远桥旁扎下基石,一年零四个月以后,一座长223.5米、宽8.36米,五孔四墩,载重八吨的钢桁架公路桥,出现在白塔山下,这就是现在的“中山桥”。这座铁桥,作为旧中国第一批大型桥梁已载入史册。
万里黄河上,共有桥梁57座,而流经兰州的130多公里的河面上,就有17座大桥。兰州算是黄河流域桥梁最为密集的城市。
桥梁改善了兰州的交通状况,促进了现代文明建设,也为古城兰州增添了几分魅力。
东方快餐“牛肉拉面”
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国人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一改涣散作风,加快了生活节奏。必不可缺的一日三餐,制作太费时间,饮食的矛盾亟需解决,于是西方的快餐瞅准了中国市场,一时充斥了各大城市。其实快餐意识在西北人的头脑中早就已形成。河湟和陇中的各式炒面和面豆豆,别小看了它的“土”,营养成分高过美国人用激素饲料推出的“活鸡”。这种脚户哥筏子客的快餐,也只配在大西北受用了,大都市的人是不屑一顾的。兰州人的油炸洋芋片,与美国人的炸薯条并无二致,且入口香酥,价廉物美,但国人同样不太欣赏。兰州人的小锅盔剖开来夹上腊肉、卤肉、熏肠、肉酱比之德国汉堡和意大利热狗不知要鲜美多少,但同样不能风靡京师。但牛肉拉面的情况却是蔚然大观,凡来兰州的中外人士品尝过牛肉拉面后,均赞不绝口。汤清、面白、辣子红、香菜蒜苗墨绿,食用器皿乃瓷细形美。这本是兰州人的小吃,属于早点,在民间小店内,食客可亲见面匠师傅的操作过程,只需三四分钟即可入口大啖。求食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大宽、二宽、头细、二细、毛细、荞麦楞……凡品尝过兰州牛肉拉面的老外,无不被这种如耍魔术般的抻面技术和鲜美的汤面所倾倒,啧啧赞叹,太美了,太神奇了。的确,兰州牛肉拉面堪称东方快餐,以往作为地方小吃,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待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之后,才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兰州人对牛肉拉面的钟爱,如同恋人,三日不食竟有坐卧不安之思,可见向往和痴迷之深。兰州城市的牛肉拉面馆有千家之多,大如金鼎集团,小如白如霞姐妹小店,面馆林立,已成一道金城风景。牛肉拉面是兰州饮食文化的一绝,只有兰州,才能配称为正宗。
“守成”与“纳新”
在社会安定,百废俱兴的环境下,兰州是最为理想的居家城市。兰州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乡八邻因自然地势的各异,所生产的物品各有特色,农林牧副渔虽不是极大丰富,供自己使用已是绰绰有余。沿黄河谷地构成的几个盆地也是沃野良田,岁有所收。昔日兰州的居民生活,俭朴而淡雅,没有大富大贵的豪奢,也少见苦难乞讨的赤贫。只要积极投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劳动,岁月就像河边的水车一般,圈圈转动,周而复始。黄河养育了兰州大地,养育了兰州人,也养成了兰州人深爱自己的故土和家园,不愿外出远游的性格,守候在黄河母亲的身边,年复一年。兰州人的学者士人,极崇敬先圣先贤,四书五经念得烂熟。明中叶时,兰州的大儒段可久先生乃是关学的旗手,“近宗程朱,远溯孔孟,从游者众,多所成立”。士子们的学风也是以守成为本,以守成的思想教育和影响众人。故此兰州人重礼仪,重家庭,富有守成立业的责任感,有浓厚的家族意识,追求平静安宁,不愿招惹与己无关的闲杂琐事。因为兰州人守成思想的奠基,全赖以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哺育,故而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接受极为宽容。凡是新生的东西,只要有益于兰州人的民生,他们从不摒弃。良马和山羊的引进就是一例,还有品种优良的小麦、水果、瓜蔬等俱能演化为兰州人自己的特有。说兰州人的“守成”是品,“纳新”是质,这种比喻是对的。
最好的百姓
苦难中的磨练,能使人志坚如钢,也能使人心若止水。兰州人的发展形成过程是与频仍的战争结伴而行的,建好的家园,说不准就会被战火毁坏。所以经历过数不清的战火侵袭,也就见怪不惊。他们遇事都是在冷静中淡化处理,没有像山东大汉一样风风火火走九州。他们总是在静观,在等待事情的转机,有人说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黄老哲学。这是兰州人的历史经验,不轻易出手,总是想后发制人,而往往失去“后发”的力度。这种性格一经成型,就具备谨小慎微的君子相,循规蹈矩,慢条斯理,在无论什么样的运动和活动中,决不会作冲锋陷阵的先锋,也决不会殿后去摘取胜利所得的果实。他们过分地实诚,使旁观者都为之扼腕,但兰州人却不以为然。有人比喻他们如同黄土高原,千万年的浮尘积淀得过分深厚而失去了支撑的骨架。兰州人往往以大禹导河归海之术待之万物,其可谓活学活用,天下最好的子民百姓,也可以说是非兰州人莫属。
兰州的桥
桥是开放的象征,桥是智慧和勇敢的结晶。兰州群山环绕,大河中流,山川河谷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大块,沟壑洪道又将大块划割成众多的小块。兰州人想桥、盼桥、建桥,对桥有特殊的感情。兰州的桥梁建筑史,就是一部反映兰州人同大自然抗争的历史。“黄河九曲十八弯,水急浪险难行船。隔岸望水盼尕哥,几时你才把家还?黄河九曲十八弯,架上筏子下潼关,离家还是七月七,回来已到腊月三。”这首凄婉的民歌,讲述了筏子客哥哥为谋生计,架筏漂河而下,心上人尕妹在家盼望等待的急切心情。还有一首民谣唱到:“黄河害,黄河险,隔岸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在昔日,无论兵家征战,商旅往来,无论官吏僧侣,游子浪人,都得乘坐羊皮或牛皮筏子渡过黄河天堑,也不知有多少人,为渡黄河而命丧黄河。桥,对兰州人来说,是太重要了!每到冬季,黄河冰封雪盖,人们把结了冰的河面爱称为“冰桥”。冰桥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兰州最早的桥。而最早的人造桥,要称明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在城西七里处修建的浮桥;过了几年,卫国公邓愈又将此桥移建于城西10里处。洪武十八年(1385)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又将浮桥移到白塔山下,也就是在当今号称“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旁边。这座浮桥,就是赫赫有名的“镇远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甘肃提督升允奏请清廷在兰州修建黄河桥,德国泰来洋行承担这项工程,在镇远桥旁扎下基石,一年零四个月以后,一座长223.5米、宽8.36米,五孔四墩,载重八吨的钢桁架公路桥,出现在白塔山下,这就是现在的“中山桥”。这座铁桥,作为旧中国第一批大型桥梁已载入史册。
万里黄河上,共有桥梁57座,而流经兰州的130多公里的河面上,就有17座大桥。兰州算是黄河流域桥梁最为密集的城市。
桥梁改善了兰州的交通状况,促进了现代文明建设,也为古城兰州增添了几分魅力。
东方快餐“牛肉拉面”
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国人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一改涣散作风,加快了生活节奏。必不可缺的一日三餐,制作太费时间,饮食的矛盾亟需解决,于是西方的快餐瞅准了中国市场,一时充斥了各大城市。其实快餐意识在西北人的头脑中早就已形成。河湟和陇中的各式炒面和面豆豆,别小看了它的“土”,营养成分高过美国人用激素饲料推出的“活鸡”。这种脚户哥筏子客的快餐,也只配在大西北受用了,大都市的人是不屑一顾的。兰州人的油炸洋芋片,与美国人的炸薯条并无二致,且入口香酥,价廉物美,但国人同样不太欣赏。兰州人的小锅盔剖开来夹上腊肉、卤肉、熏肠、肉酱比之德国汉堡和意大利热狗不知要鲜美多少,但同样不能风靡京师。但牛肉拉面的情况却是蔚然大观,凡来兰州的中外人士品尝过牛肉拉面后,均赞不绝口。汤清、面白、辣子红、香菜蒜苗墨绿,食用器皿乃瓷细形美。这本是兰州人的小吃,属于早点,在民间小店内,食客可亲见面匠师傅的操作过程,只需三四分钟即可入口大啖。求食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大宽、二宽、头细、二细、毛细、荞麦楞……凡品尝过兰州牛肉拉面的老外,无不被这种如耍魔术般的抻面技术和鲜美的汤面所倾倒,啧啧赞叹,太美了,太神奇了。的确,兰州牛肉拉面堪称东方快餐,以往作为地方小吃,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待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之后,才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兰州人对牛肉拉面的钟爱,如同恋人,三日不食竟有坐卧不安之思,可见向往和痴迷之深。兰州城市的牛肉拉面馆有千家之多,大如金鼎集团,小如白如霞姐妹小店,面馆林立,已成一道金城风景。牛肉拉面是兰州饮食文化的一绝,只有兰州,才能配称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