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9月11日召开的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中国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
曾培炎说,为了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国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加重视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曾培炎阐述了中国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将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鼓励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8%提高到2020年的15%。
二是节约能源资源。中国将加快淘汰火电、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10项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中国将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染,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恢复和管理,不断增加碳汇,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
四是组织科技攻关。中国将在能源环境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同时,加强氢能及燃料电池、磁约束核聚变、低碳能源和碳吸收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为节能环保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中国将完善能源资源税费和价格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完善能源与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强化各级政府节能环保职责,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曾培炎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将按照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
本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论坛的永久性主题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能源与环境”,包括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中外科学家,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北京市和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代表约600人出席论坛,在能源与环境、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开展研讨和交流。■
曾培炎说,为了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国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加重视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曾培炎阐述了中国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将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鼓励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8%提高到2020年的15%。
二是节约能源资源。中国将加快淘汰火电、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10项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中国将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染,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恢复和管理,不断增加碳汇,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
四是组织科技攻关。中国将在能源环境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同时,加强氢能及燃料电池、磁约束核聚变、低碳能源和碳吸收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为节能环保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中国将完善能源资源税费和价格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完善能源与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强化各级政府节能环保职责,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曾培炎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将按照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
本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论坛的永久性主题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能源与环境”,包括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中外科学家,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北京市和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代表约600人出席论坛,在能源与环境、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开展研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