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借用古人的三句诗词高度概括了文艺创作的过程,后来转变成对人生的理解,三种境界有不同的韵味,代表不同的主观感受。王国维自身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对于其三境界的提出与发展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国维的三境界对于我们在像是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色彩
谈到诗词之美,《人间词话》是不得不提的著作,王国维先生在其作品中对诗词的评论及审美标准说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词中“境界”为最上,无境界的诗词不能表达个人情感,写诗要有真感情真境界。
一、第一种境界
人生本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人们或者过着平凡的生活,或者过着繁华的生活,又或者遭遇不幸艰难地生活。生活的模样千万种,用有一种是属于你的我的,每个人的追求不一致,在人生这条道路上,分道扬镳实属正常,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人也会因为目标不同而远去,走着走着,留下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只有自己,形单影只。
小时候盼着长大,认为长大是一件简单的事,长大后,满脑子都是回忆,或许是因为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没有找到适合的道路去打拼。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努力给自己图上色彩,做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真面目的“小人”。幻想常常跳出来打乱正常的生活规律,少年时的梦无比美好,憧憬着未来,假设一切顺利的通过,没有任何阻隔,也没有任何艰辛,于是,在虚假的幻想中一年又一年,外人也不会去注意这个“空壳”。随着高考的结束,欢乐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近,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让人难受,渐渐意识到,以前的美好通通消失殆尽。明明就是普通人,却抱着自己是超人要拯救人类的大梦想。在高考之前,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想考重点大学,中上等同学想考211,差点的想考二本或者三本,录取之后才知道并非如此,想考重点的变成211、而想考211的变成二本,剩下的除了三本也就是大专,如此这般。目标没有达成之后,大家开始静下来思考原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曾经的生活已经是过去式了,从今天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独上高楼,收起不甘与幻想,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好一点,不至于如此尴尬,以前总是三五成群地风风火火的潇洒,而如今,选择了孤孤单单一人,或许中间有许多无奈,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看着眼前这条从来没有走过的新的道路,有些许的胆怯与慌张,也曾想逃避现实,于是,咬紧牙关,任由四面八方的寒风刺骨,俯瞰这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喊一声“世界你好”。18岁的雨季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结束,18岁之前的一切都是蓝色的,18之后自然是蓝色的,只是多了一些智慧。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关于蓝色梦想的梦,与从前不同,曾经失败了,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从高中到大学、从繁忙到清闲、从青涩到成熟、从单纯到复杂。这一阶段的同学们,依然处于“忘尽天涯路”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审美的功能,没有美好的审美体验。追求理想的过程无疑是曲折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刚到大学的时候,周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能引起好奇心,也会试着去模仿优秀的事物,但是结果总是令人发指,不称意之事那么多,失败之后重头再来。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学一年级时光,大二的时候,多次考证后,一次也没有合格,一个证都没有属于自己,看着周围的人欢笑,感觉到无尽的寒冷,世界一片狼藉,没有为目标而努力,没有成功,是多么可怜。这种感受没有人感同身受。于是,删除了手机里伴你度过日日夜夜的游戏,打起精神,把目标写成大字粘贴在书桌上。每天陪伴自己的就是书,除了上课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痛并且快乐。确立一个目标,为了从中获得成功,坚定了从前一再动摇的心,“独上高楼”是最终的选择,迷茫时期的孤独,是“忘尽天涯路”的条件,是彷徨过后安心的体验活动。灰色的孤独世界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未深,所有都是这样的真实。
二、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活与众不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繁华大道、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舒舒坦坦的享受,只有一个收起不甘、没日没夜钻研的身影,人群里少了那个和同学们嘻嘻哈哈的人,足球场也少了那个每晚都去跑步的人,大多数人并不会发现少了这么一个人。与此同时,这个人转移到图书馆去了,不知疲劳,不厌倦重复的生活,渐渐地大家都远离身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来比喻一个老师为教育事业百折不挠,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最恰当不过了。在生活当中,只要确立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就要坚持不懈,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断奋斗,就算失去所有也会无怨无悔,只有付出了才会有相应的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做任何其他事情也是要这样。人生要达到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更是需要更多的坚持与毅力,做到顺其自然。
著名作家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选择一间破旧不堪的屋子,废寝忘食,寒冷对他也没有受到影响,纪录片中他说到,为了真正感受小说中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艰苦的处境,他选择这种体验的方式来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有明显的主观主义,也是一个发现美研究美的过程。做一件事之前规划蓝图,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轻言放弃,也不能半途而废,即使日渐消瘦也不后悔,至少在努力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期待付出之后的回报。人生第二境界就像灰色的天空,模糊不清,浑浑噩噩,一个人的世界,难免会略显忧伤,但是古今成大事业者谁不是要经历困境。
三、第三种境界
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过境迁,该来的总会来的,经过千千万万次的付出,在一个阳光明媚早晨,阳光早早穿过树叶照射在草地,一眼看过去,金灿灿的一大片,混着秋的气息,远山树木丛生,此景,算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抬头看看天空,都是感动的。许久没有消息的那些人,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怎样?也不知道是否也在默默无闻却欢喜在心。生活就是一个长时间的战斗,过程虽然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结束的时候一定不会被辜负的。人的一生很短暂,没有多少可以荒废的时光,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就真的失去了,所以,小心翼翼地把生活演绎成自己不讨厌的样子,必经过人生三境界,从“独上高楼”到“衣带渐宽”是目标确立到付出代价的过程,从“终不悔”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个努力与结果的过程,在这一系列中,每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难忘却的选择、坚持、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一个彩色的世界,应有尽有,心里是光明的,外表是喜气洋洋的,态度是高尚的,即使成功了,也不会骄傲自满,反而会更低调,因为学习到的更多,为人处世之道就会越优秀。
从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看待生活,有蓝色的开始、有灰色的过程、有彩色的结果,这是最好的状况,也是千千万万人中大家的统一意志,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规划,无论怎样变化,或多或少都与这三个境界相关,可能前两个是多数人的常态,第三个境界的实现有点困难,少数人在第二阶段就会夭折,因而,人生的结果与过程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可以看作是各種颜色,第一阶段是美好的向往,是象征美好未来的蓝色;第二阶段是为人生而奋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理想而拼搏的象征,是灰色;第三阶段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艳,是绚烂的。把人生三境界比作不同的颜色,能体现不同阶段不同颜色对人不同的影响。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牧来,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李泽厚《意境浅谈》[C] 北京书目出版社,1983
[6]唐圭章《评(人间词话)》[C]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7]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色彩
谈到诗词之美,《人间词话》是不得不提的著作,王国维先生在其作品中对诗词的评论及审美标准说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词中“境界”为最上,无境界的诗词不能表达个人情感,写诗要有真感情真境界。
一、第一种境界
人生本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人们或者过着平凡的生活,或者过着繁华的生活,又或者遭遇不幸艰难地生活。生活的模样千万种,用有一种是属于你的我的,每个人的追求不一致,在人生这条道路上,分道扬镳实属正常,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人也会因为目标不同而远去,走着走着,留下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只有自己,形单影只。
小时候盼着长大,认为长大是一件简单的事,长大后,满脑子都是回忆,或许是因为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没有找到适合的道路去打拼。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努力给自己图上色彩,做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真面目的“小人”。幻想常常跳出来打乱正常的生活规律,少年时的梦无比美好,憧憬着未来,假设一切顺利的通过,没有任何阻隔,也没有任何艰辛,于是,在虚假的幻想中一年又一年,外人也不会去注意这个“空壳”。随着高考的结束,欢乐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近,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让人难受,渐渐意识到,以前的美好通通消失殆尽。明明就是普通人,却抱着自己是超人要拯救人类的大梦想。在高考之前,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想考重点大学,中上等同学想考211,差点的想考二本或者三本,录取之后才知道并非如此,想考重点的变成211、而想考211的变成二本,剩下的除了三本也就是大专,如此这般。目标没有达成之后,大家开始静下来思考原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曾经的生活已经是过去式了,从今天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独上高楼,收起不甘与幻想,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好一点,不至于如此尴尬,以前总是三五成群地风风火火的潇洒,而如今,选择了孤孤单单一人,或许中间有许多无奈,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看着眼前这条从来没有走过的新的道路,有些许的胆怯与慌张,也曾想逃避现实,于是,咬紧牙关,任由四面八方的寒风刺骨,俯瞰这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喊一声“世界你好”。18岁的雨季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结束,18岁之前的一切都是蓝色的,18之后自然是蓝色的,只是多了一些智慧。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关于蓝色梦想的梦,与从前不同,曾经失败了,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从高中到大学、从繁忙到清闲、从青涩到成熟、从单纯到复杂。这一阶段的同学们,依然处于“忘尽天涯路”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审美的功能,没有美好的审美体验。追求理想的过程无疑是曲折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刚到大学的时候,周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能引起好奇心,也会试着去模仿优秀的事物,但是结果总是令人发指,不称意之事那么多,失败之后重头再来。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学一年级时光,大二的时候,多次考证后,一次也没有合格,一个证都没有属于自己,看着周围的人欢笑,感觉到无尽的寒冷,世界一片狼藉,没有为目标而努力,没有成功,是多么可怜。这种感受没有人感同身受。于是,删除了手机里伴你度过日日夜夜的游戏,打起精神,把目标写成大字粘贴在书桌上。每天陪伴自己的就是书,除了上课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痛并且快乐。确立一个目标,为了从中获得成功,坚定了从前一再动摇的心,“独上高楼”是最终的选择,迷茫时期的孤独,是“忘尽天涯路”的条件,是彷徨过后安心的体验活动。灰色的孤独世界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未深,所有都是这样的真实。
二、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活与众不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繁华大道、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舒舒坦坦的享受,只有一个收起不甘、没日没夜钻研的身影,人群里少了那个和同学们嘻嘻哈哈的人,足球场也少了那个每晚都去跑步的人,大多数人并不会发现少了这么一个人。与此同时,这个人转移到图书馆去了,不知疲劳,不厌倦重复的生活,渐渐地大家都远离身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来比喻一个老师为教育事业百折不挠,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最恰当不过了。在生活当中,只要确立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就要坚持不懈,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断奋斗,就算失去所有也会无怨无悔,只有付出了才会有相应的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做任何其他事情也是要这样。人生要达到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更是需要更多的坚持与毅力,做到顺其自然。
著名作家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选择一间破旧不堪的屋子,废寝忘食,寒冷对他也没有受到影响,纪录片中他说到,为了真正感受小说中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艰苦的处境,他选择这种体验的方式来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有明显的主观主义,也是一个发现美研究美的过程。做一件事之前规划蓝图,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轻言放弃,也不能半途而废,即使日渐消瘦也不后悔,至少在努力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期待付出之后的回报。人生第二境界就像灰色的天空,模糊不清,浑浑噩噩,一个人的世界,难免会略显忧伤,但是古今成大事业者谁不是要经历困境。
三、第三种境界
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过境迁,该来的总会来的,经过千千万万次的付出,在一个阳光明媚早晨,阳光早早穿过树叶照射在草地,一眼看过去,金灿灿的一大片,混着秋的气息,远山树木丛生,此景,算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抬头看看天空,都是感动的。许久没有消息的那些人,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怎样?也不知道是否也在默默无闻却欢喜在心。生活就是一个长时间的战斗,过程虽然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结束的时候一定不会被辜负的。人的一生很短暂,没有多少可以荒废的时光,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就真的失去了,所以,小心翼翼地把生活演绎成自己不讨厌的样子,必经过人生三境界,从“独上高楼”到“衣带渐宽”是目标确立到付出代价的过程,从“终不悔”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个努力与结果的过程,在这一系列中,每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难忘却的选择、坚持、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一个彩色的世界,应有尽有,心里是光明的,外表是喜气洋洋的,态度是高尚的,即使成功了,也不会骄傲自满,反而会更低调,因为学习到的更多,为人处世之道就会越优秀。
从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看待生活,有蓝色的开始、有灰色的过程、有彩色的结果,这是最好的状况,也是千千万万人中大家的统一意志,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规划,无论怎样变化,或多或少都与这三个境界相关,可能前两个是多数人的常态,第三个境界的实现有点困难,少数人在第二阶段就会夭折,因而,人生的结果与过程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可以看作是各種颜色,第一阶段是美好的向往,是象征美好未来的蓝色;第二阶段是为人生而奋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理想而拼搏的象征,是灰色;第三阶段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艳,是绚烂的。把人生三境界比作不同的颜色,能体现不同阶段不同颜色对人不同的影响。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牧来,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李泽厚《意境浅谈》[C] 北京书目出版社,1983
[6]唐圭章《评(人间词话)》[C]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7]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