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区域绿色创新支撑、投入和产出3个维度构建苏浙沪皖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江苏省、浙江省的综合绿色创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而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各项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在对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后,由一级指标到二级指标再到三级指标层层递推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各省市绿色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苏浙沪皖 绿色创新 级数突变法 评价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绿色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一般认为绿色创新是指既要考虑技术创新又要注重绿色发展。其中,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末端技术创新等;绿色发展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绿色创新发展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为目标的创新发展,是一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动力[1]。为此,专家学者围绕着区域绿色创新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金露露等(2019)将绿色创新分为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和环境规制型,利用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2]。赵领娣等(2019)从城市群扩容的角度出发探究长三角一体化的环境影响,研究一体化政策能否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3]。黄晓杏等(2019)从八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成熟度指标体系,对区域绿色创新成熟度综合水平进行测算[4]。
但目前对苏浙沪皖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级数突变模型对其进行了系统评价,剖析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提升苏浙沪皖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考量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涉及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本文在选取指标体系时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同时注重数据可得性,将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设为综合指标,从绿色创新支撑能力、绿色创新投入能力和绿色创新产出能力3个维度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3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指标,构建了苏浙沪皖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级数突变理论简介及运用步骤
(一)理论介绍
级数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Rene Thom)于1972年创立,用于描述连续性行动突然中断导致质变的过程,以此揭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突变现象[5]。该方法的特色之处在于淡化既定指标权重,但同时又考虑了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减少了主观性但又不失科学性。
(二)模型运用步骤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研究目的设定评价总指标,然后对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分解,并基于原始数据可得原则确立最底层子指标。
2.确定各层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模型;突变系统类型最常见的有3个,即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具体模型类型如下:
尖点突变系统模型为:
燕尾突变系统模型为:
蝴蝶突变系统模型为:
其中,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
3.由突变模型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尖点突变系统归一化公式为:=,=。
燕尾突变系统的归一化公式为:=,=,=。
蝴蝶突变系统的归一化公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a的x的值,以此类推。
4.运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对同一对象的各个指标计算出对应的X值应采用“大中取小”原则;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在最后的综合比较时要用“小中取大”原则。因此,对各级指标指数的确定实际上是对其下一级指标指数进行综合排序的结果[6]。
四、苏浙沪皖绿色创新能力分析
本文把苏浙沪皖区域绿色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评价,选取《江苏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运用工程领域中的级数突变理论的改进方法进行研究。
(一)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的取值范围和度量单位差异较大,直接评价则会出现误差,因而要对选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控制变量数据控制在[0,1]范围内。本文运用如下计算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i=1,2,3…m(m为指标数),j=1,2,3…n(n为指标数),经过上式的标准化处理,得到了标准化数据。如表2所示。
(二)区域綜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推演
基于级数突变模型对苏浙沪皖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亦即对其评价指标体系逐级向上归一化,由于归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测算数据和程序较为复杂,本文接下来以浙江省为例,演示归一化评价过程。
1.绿色创新支撑能力()计算
二级考量内容创新基础()适合燕尾突变级数模型,人力资源()适合尖点突变级数模型,依据归一化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0.66 ==0.80 ==0.92
==0.87
:==0.59 ==0.66 ==0.81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区域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因子值:
2.绿色创新投入能力()计算
二级考量内容经济投入()和污染治理投入()均适合尖点突变级数模型,依据归一化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0.67 ==0.76 ==0.79
:==1 ==0 ==0.62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区域绿色创新投入能力因子值:
3.绿色创新产出能力()计算
二级考量内容科技知识成果()和生态效益()适合尖点突变级数模型,经济效益()适合燕尾突变级数模型,依据归一化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0.80 ==0.95 ==0.62
:==1.00 ==1.00 ==0.96
:==0.66 ==0.78 ==0.84
==0.86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区域绿色创新产出能力因子值:
4.浙江省综合绿色创新能力(COMP-ZheJiang)计算
根据尖点突变级数模型对、、进行归一化处理:
==0.87 ==0.86 ==0.96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浙江省综合绿色创新能力因子值:
依据上述同样的计算方法依次计算出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绿色创新产出能力和综合绿色创新能力因子值,并对各项指标数值进行排序,得出最终创新能力排名,如表3所示。
(三)研究结论
表3展示了苏浙沪皖各区域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绿色创新产出能力和区域绿色综合创新能力4个评价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由表3可知,在区域绿色综合创新能力方面,排名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其中从二级评测指标中分析,如表3所示,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各项绿色创新能力都较强,但浙江省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绿色创新投入能力较江苏省来说略有差距;安徽省的各项绿色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弱;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较其他三个区域相比为最低,但其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相对较高,且其绿色创新产出能力相对较低。
进一步究其原因,从三级指标上来看,江苏省绿色创新支撑方面在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上相对不足,而在其他方面均处于绝对的优势;江苏省绿色创新投入方面在处理废水的投入上存在相对不足,而在其他方面均处于绝对的优势;江苏省的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空气优良率方面存在绝对不足,而在其他方面均具有优势。
浙江省绿色创新支撑能力比江苏省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及师生的数量较少;浙江省绿色创新投入能力比江苏省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R&D经费内部支出、处理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投入相对较少;浙江省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地区性GDP上均存在相对不足。
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支撑方面在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仍处于最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及师生的数量以及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投入方面在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处理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投入相对较少;上海市的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空气优良率天数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在其他各个指标上都明显存在不足。
安徽省的绿色创新支撑方面在R&D人员数和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上具有绝对的劣势,而在其他指标上均仅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安徽省的绿色创新支出方面仅在处理废气的投入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其他方面均具有相对的劣势,尤其是R&D经费内部支出、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处理固体废物的投入上均处于绝对的劣势;安徽省的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水质、人均绿地面积和第一产业产值上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均处于相对的劣势,尤其是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第三产业产值上均处于绝对的劣势。
五、建议
(一)对江苏省、浙江省的建议
两省均应在维持现有绿色创新的体系上继续加强对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的建设。其中江苏省要着重建设绿色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废水、废气的处理;浙江省应着重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并继续加大对科研费用和处理废气、固体废物的投入。
(二)对上海市的建议
改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要特别增加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部门及人员的数量,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同时优化人才结构和注重各类人才的协调,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此外要鼓励企业绿色创新,加大科研经费和处理废水、固体废物的资金投入。
(三)对安徽省的建议
加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对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的建设。加强绿色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特别注重对人员的素质教育,同时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的建设,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要鼓励创新,加强对绿色创新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对科研成果的转换;此外要加大对处理“三废”的资金投入。最后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四)对苏浙沪皖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区域联动绿色创新发展机制;依托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核心发展能力的辐射效应,加强苏浙沪皖的在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带动各区域自主创新[7];同时江苏省和浙江省应在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其他绿色创新模式,建立绿色教育制度、绿色企业孵化模式、绿色技术转让机制等,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绿色创新能力,也为其他区域的绿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雄化,张超.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创新及效率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06):56-62.
[2]金露露,王子晨.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的动态空间面板实证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11-116.
[3]趙领娣,徐乐.基于长三角扩容准自然实验的区域一体化水污染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3):50-61.
[4]黄晓杏,余达锦,刘亦晴.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成熟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统计与决,2019,35(21):45-49.
[5]于开红.级数突变理论在贸易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2(16):83-86.
[6]秦广虎,陶磊,徐征.基于级数突变理论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4,29(03):68-72.
[7]秦广虎.级数突变理论评价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6):83-86+93.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专项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1055018Z)研究成果〕
(王子建、郑倩,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苏浙沪皖 绿色创新 级数突变法 评价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绿色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一般认为绿色创新是指既要考虑技术创新又要注重绿色发展。其中,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末端技术创新等;绿色发展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绿色创新发展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为目标的创新发展,是一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动力[1]。为此,专家学者围绕着区域绿色创新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金露露等(2019)将绿色创新分为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和环境规制型,利用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2]。赵领娣等(2019)从城市群扩容的角度出发探究长三角一体化的环境影响,研究一体化政策能否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3]。黄晓杏等(2019)从八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成熟度指标体系,对区域绿色创新成熟度综合水平进行测算[4]。
但目前对苏浙沪皖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级数突变模型对其进行了系统评价,剖析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提升苏浙沪皖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考量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涉及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本文在选取指标体系时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同时注重数据可得性,将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设为综合指标,从绿色创新支撑能力、绿色创新投入能力和绿色创新产出能力3个维度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3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指标,构建了苏浙沪皖区域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级数突变理论简介及运用步骤
(一)理论介绍
级数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Rene Thom)于1972年创立,用于描述连续性行动突然中断导致质变的过程,以此揭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突变现象[5]。该方法的特色之处在于淡化既定指标权重,但同时又考虑了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减少了主观性但又不失科学性。
(二)模型运用步骤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研究目的设定评价总指标,然后对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分解,并基于原始数据可得原则确立最底层子指标。
2.确定各层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模型;突变系统类型最常见的有3个,即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具体模型类型如下:
尖点突变系统模型为:
燕尾突变系统模型为:
蝴蝶突变系统模型为:
其中,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
3.由突变模型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尖点突变系统归一化公式为:=,=。
燕尾突变系统的归一化公式为:=,=,=。
蝴蝶突变系统的归一化公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a的x的值,以此类推。
4.运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对同一对象的各个指标计算出对应的X值应采用“大中取小”原则;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在最后的综合比较时要用“小中取大”原则。因此,对各级指标指数的确定实际上是对其下一级指标指数进行综合排序的结果[6]。
四、苏浙沪皖绿色创新能力分析
本文把苏浙沪皖区域绿色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评价,选取《江苏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运用工程领域中的级数突变理论的改进方法进行研究。
(一)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的取值范围和度量单位差异较大,直接评价则会出现误差,因而要对选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控制变量数据控制在[0,1]范围内。本文运用如下计算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i=1,2,3…m(m为指标数),j=1,2,3…n(n为指标数),经过上式的标准化处理,得到了标准化数据。如表2所示。
(二)区域綜合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推演
基于级数突变模型对苏浙沪皖综合绿色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亦即对其评价指标体系逐级向上归一化,由于归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测算数据和程序较为复杂,本文接下来以浙江省为例,演示归一化评价过程。
1.绿色创新支撑能力()计算
二级考量内容创新基础()适合燕尾突变级数模型,人力资源()适合尖点突变级数模型,依据归一化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0.66 ==0.80 ==0.92
==0.87
:==0.59 ==0.66 ==0.81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区域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因子值:
2.绿色创新投入能力()计算
二级考量内容经济投入()和污染治理投入()均适合尖点突变级数模型,依据归一化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0.67 ==0.76 ==0.79
:==1 ==0 ==0.62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区域绿色创新投入能力因子值:
3.绿色创新产出能力()计算
二级考量内容科技知识成果()和生态效益()适合尖点突变级数模型,经济效益()适合燕尾突变级数模型,依据归一化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0.80 ==0.95 ==0.62
:==1.00 ==1.00 ==0.96
:==0.66 ==0.78 ==0.84
==0.86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区域绿色创新产出能力因子值:
4.浙江省综合绿色创新能力(COMP-ZheJiang)计算
根据尖点突变级数模型对、、进行归一化处理:
==0.87 ==0.86 ==0.96
依据互补原则,求出浙江省综合绿色创新能力因子值:
依据上述同样的计算方法依次计算出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绿色创新产出能力和综合绿色创新能力因子值,并对各项指标数值进行排序,得出最终创新能力排名,如表3所示。
(三)研究结论
表3展示了苏浙沪皖各区域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绿色创新产出能力和区域绿色综合创新能力4个评价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由表3可知,在区域绿色综合创新能力方面,排名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其中从二级评测指标中分析,如表3所示,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各项绿色创新能力都较强,但浙江省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绿色创新投入能力较江苏省来说略有差距;安徽省的各项绿色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弱;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较其他三个区域相比为最低,但其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相对较高,且其绿色创新产出能力相对较低。
进一步究其原因,从三级指标上来看,江苏省绿色创新支撑方面在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上相对不足,而在其他方面均处于绝对的优势;江苏省绿色创新投入方面在处理废水的投入上存在相对不足,而在其他方面均处于绝对的优势;江苏省的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空气优良率方面存在绝对不足,而在其他方面均具有优势。
浙江省绿色创新支撑能力比江苏省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及师生的数量较少;浙江省绿色创新投入能力比江苏省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R&D经费内部支出、处理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投入相对较少;浙江省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地区性GDP上均存在相对不足。
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支撑方面在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仍处于最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及师生的数量以及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上海市的绿色创新投入方面在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处理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投入相对较少;上海市的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空气优良率天数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在其他各个指标上都明显存在不足。
安徽省的绿色创新支撑方面在R&D人员数和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上具有绝对的劣势,而在其他指标上均仅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安徽省的绿色创新支出方面仅在处理废气的投入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其他方面均具有相对的劣势,尤其是R&D经费内部支出、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处理固体废物的投入上均处于绝对的劣势;安徽省的绿色创新产出方面在水质、人均绿地面积和第一产业产值上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均处于相对的劣势,尤其是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第三产业产值上均处于绝对的劣势。
五、建议
(一)对江苏省、浙江省的建议
两省均应在维持现有绿色创新的体系上继续加强对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的建设。其中江苏省要着重建设绿色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废水、废气的处理;浙江省应着重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并继续加大对科研费用和处理废气、固体废物的投入。
(二)对上海市的建议
改善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要特别增加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部门及人员的数量,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同时优化人才结构和注重各类人才的协调,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此外要鼓励企业绿色创新,加大科研经费和处理废水、固体废物的资金投入。
(三)对安徽省的建议
加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对绿色创新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的建设。加强绿色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特别注重对人员的素质教育,同时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的建设,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要鼓励创新,加强对绿色创新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对科研成果的转换;此外要加大对处理“三废”的资金投入。最后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四)对苏浙沪皖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区域联动绿色创新发展机制;依托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核心发展能力的辐射效应,加强苏浙沪皖的在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带动各区域自主创新[7];同时江苏省和浙江省应在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其他绿色创新模式,建立绿色教育制度、绿色企业孵化模式、绿色技术转让机制等,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绿色创新能力,也为其他区域的绿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雄化,张超.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创新及效率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06):56-62.
[2]金露露,王子晨.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的动态空间面板实证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11-116.
[3]趙领娣,徐乐.基于长三角扩容准自然实验的区域一体化水污染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3):50-61.
[4]黄晓杏,余达锦,刘亦晴.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成熟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统计与决,2019,35(21):45-49.
[5]于开红.级数突变理论在贸易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2(16):83-86.
[6]秦广虎,陶磊,徐征.基于级数突变理论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4,29(03):68-72.
[7]秦广虎.级数突变理论评价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6):83-86+93.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专项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1055018Z)研究成果〕
(王子建、郑倩,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