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在病原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及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使感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目前已完成302个(不包括病毒)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还有573个重要微生物基因组在测序中,而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是全基因组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重要病原微生物包括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极大促进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基因功能的研究,这些DNA序列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库.蛋白质组学及比较蛋白质组学主要通过基因组测序信息鉴定菌株中的独特性蛋白质,获得表型水平上菌株差异的相关信息,并对特定的细胞组分进行分析[1]。

其他文献
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许多地方不断有新的ESBLs检出,迄今为止已有200多种ESBLs,主要包括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及其他型别的ESBLs [1].1990年德国的Bauemfeind首先报道了一种对头孢噻肟有高度水解活性、高等电点的ESBLs(CTX-M-1)。
期刊
答:增加的内容:(1)莫昔沙星作为脆弱拟杆菌组和β内酰胺酶阳性厌氧菌的选择性抗菌药物;(2)多西环素作为脆弱拟杆菌组、β内酰胺酶阳性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除外的梭菌属、革兰阳性球菌和无芽胞的革兰阳性杆菌的选择性的抗菌药物;(3)阿莫西林的折点;(4)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脆弱拟杆菌ATCC25285,多形拟杆菌ATCC29741,迟缓真杆菌ATCCA3055的利奈唑烷MIC质控范围;(5)用肉汤微量稀释法
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是一种新的高通量筛选DNA序列变异的技术。DHPLC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基于异源双链的形成。即1个杂合子个体的PCR产物一定含有野生型和突变型2种DNA,并且两者的比例为1:1。因此将PCR产物进行变性复性过程中,杂交可形成同源双链和异源双链,
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疗工作中一个基本环节,1个检验结果要经过标本采集、处理及检测、报告和审核报告等不同阶段才能完成,这并非1个人或1个部门所能独立承担的.于是现代检验医学管理提出了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的3个阶段[1]。
期刊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类视线已逐渐从解决温饱转移到追求多方面的物质精神享受,出现对多种物质的滥用,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酒精滥用。
期刊
答:GeXP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谱定量分析平台。它能够对多至25重的RT—PCR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是多重PCR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它巧妙的将多重PCR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起来。采用通用引物与特异引物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利技术来保持反应体系中各模板DNA的比例在扩增过程中不变而实现多重PCR产物定量检测的目的。GeXP技术是芯片和Q-PCR技术的换代产品。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  分析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标本及标本信息的管理,这项工作需要医院多部门的协作.分析前阶段主要包括医生对检验项目的选择、医嘱及检验申请单的填写、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和标本接收七大环节,针对每一个环节均有具体的质量保证要求。
期刊
期刊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继续教育园地》栏目,使广大检验医学工作者既能进行知识更新,又能取得继续教育学分,自1999年开展以来,深受检验界同行的喜爱,参加人数逐年增多。为了更好地办好继续教育栏目,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和结合,也为了更好地在基层和初中级检验人员中普及检验基本知识和技能,2007年本刊对继续教育栏目内容进行了调整,选择了2个专题进行系
目的 通过检测健康查体者空腹血脂水平来了解北京地区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及其血脂异常患病率.方法 应用日立7 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北京地区13 336例成人空腹血脂,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别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总体血脂异常患病率59.9%,男性71.6%,女性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