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绿蟾蜍的分类研究

来源 :动物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198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西部(新疆和西藏)原定名为绿蟾蜍Bufo viridis的27个居群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同时与产于邻近地区的Bufo danatensis(土库曼)、B.latastii和B.stomaticus(克什米尔)的3种蟾蜍标本或原始描述作了对比.我们赞同Borkin等(1988)的研究结果,并将新疆各地原定名为绿蟾蜍B.viridis中四倍体的各居群(包括准噶尔戈壁)统归为B.danatensis.同时将新疆和西藏的各居群分为4个类型,即以新疆乌鲁木齐、若羌、塔什库尔干和西藏札达为代表的4类,它们的形态特征互不相同.现根据形态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将新疆地区标本分为3个地理亚种,即分布于天山以北的达纳特蟾蜍指名亚种B.d.danatensis Pisanetz,1978,分布于天山以南的南疆亚种B.d.pewzowi Bedriaga,1898和分布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帕米尔亚种B.d.taxkorensis,subsp.nov.;而西藏阿里札达者应为一新种,即札达蟾蜍Bufo zamdaensis,sp.nov..对新种和新亚种进行了描述.
其他文献
第二松花江西南岸西王家—哈达山一段,存在两种地层变动现象。规模较小的变动为第四系中的小断层和地裂缝,规模较大的变动为沿江岸边的滑坡。研究表明,第二松花江岸第四系中
为了深入研究生物防治菌棘孢木霉T4菌株小分子疏水蛋白hyb2的功能,基于已知小分子疏水蛋白基因hyb2部分cDNA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棘孢木霉T4菌株菌丝体总mRNA和基因组DNA为模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程度对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患者术前磁共振微血管成像检查提示均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在常规全麻下行微血管减压,术中根据血管压迫神经根的程度进行分组并行不同处理(对存在明显血管压迫且有压痕的患者设为有压痕组,行单纯微血管减压;对有血管存在且无压痕的患者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