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处于战略性大调整阶段。因此,产业优化调整是全国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思维。县域经济是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潜力的经济,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的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是第一层面的话,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是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层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势能”,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搞好县域民生经济,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的新思维。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的这两大难题。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维。政府转变职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县域经济,要正确审视“市管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体制,基层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等。
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
6.大力发展县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越来越成为县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迫切要求发挥文化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理解、加强沟通方面的独特功能。文化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硬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增强县域魅力,提高县域美誉度和知名度。
6.1要围绕唱好“重头戏”,把好县域文化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需求,更是县域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县域文化建设一定要围绕基层群众关切的热点,针对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抓核心、聚民心、把方向、惠民生,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主阵地,更好地激发基层广大群众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6.3围绕唱好“地方戏”,盘活县域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常会内化为县域竞争力中最核心、最稳定的动力。但如何把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是当前很多县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定要坚持“专、精、特、新”的品牌文化发展思路,精心梳理本地文化脉络,突出特色优势,保护与开发并举,把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成本地的文化符号,从而不断提升本县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6.4围绕唱好“功夫戏”,突破县域文化发展瓶颈制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域文化建设一定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激发县域文化发展活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根本标准。要形成明确思路,对本地的文化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研究确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大对县域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思维。县域经济是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潜力的经济,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的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是第一层面的话,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是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层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势能”,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搞好县域民生经济,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的新思维。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的这两大难题。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维。政府转变职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县域经济,要正确审视“市管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体制,基层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等。
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
6.大力发展县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越来越成为县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迫切要求发挥文化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理解、加强沟通方面的独特功能。文化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硬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增强县域魅力,提高县域美誉度和知名度。
6.1要围绕唱好“重头戏”,把好县域文化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需求,更是县域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县域文化建设一定要围绕基层群众关切的热点,针对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抓核心、聚民心、把方向、惠民生,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主阵地,更好地激发基层广大群众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6.3围绕唱好“地方戏”,盘活县域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常会内化为县域竞争力中最核心、最稳定的动力。但如何把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是当前很多县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定要坚持“专、精、特、新”的品牌文化发展思路,精心梳理本地文化脉络,突出特色优势,保护与开发并举,把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成本地的文化符号,从而不断提升本县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6.4围绕唱好“功夫戏”,突破县域文化发展瓶颈制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域文化建设一定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激发县域文化发展活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根本标准。要形成明确思路,对本地的文化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研究确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大对县域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