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华蟾素与多西他赛联合治疗的用药方法进行探讨,并对用药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采取对照研究法,分别设置多西他赛治疗组与治疗研究组,每组随机分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8例。对多西他赛治疗组患者采取单一的多西他赛进行用药治疗,对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样应用多西他赛,不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华蟾素进行用药治疗。结果 在分组用药下,两组患者均取得了相应的疗效,不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的高于多西他赛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一的多西他赛用药相比而言,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华蟾素和多西他赛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疗效,值得加强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华蟾素;多西他赛;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49-01
在各种恶性肿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且不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后,已经不能在进行手术治疗,只能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来稳定和控制病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现目前,可以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保守治疗的药物种类、用药方法较多,但疗效并不一致,因此有比较加强临床研究、探讨与实践,不断优化用药选择、用药方法,提高病情治疗效果,更加有力的保障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对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华蟾素与多西他赛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证明二者联合用药较单一的多西他赛用药疗效更加理想,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对象共计56例,其均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恶性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损伤者,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所用药物无任何禁忌症。采取对照研究法,分别设置多西他赛治疗组与治疗研究组,每组随机分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8例。分组后,多西他赛治疗组当中,年龄最小的患者58岁,年龄最大者76岁,平均(65.53±2.74)岁,男性16例,女性12例。治疗研究组当中,年龄最小的患者59岁,年龄最大者78岁,平均(65.86±2.83)岁,男性15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基本一致(P>0.05),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对多西他赛治疗组患者采取单一的多西他赛进行用药治疗,对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多西他赛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华蟾素进行用药治疗,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对多西他赛治疗组患者予以多西他赛静脉滴注给药,每次70mg/m2,3周1次,连续用药4次。
对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样予以多西他賽静脉滴注给药,每次70mg/m2,3周1次,连续用药4次。同时联用华蟾素静脉滴注给药,每次20ml,与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稀释,每天1次,连续用药7天后,休息1天到2天。
1.3 疗效标准
患者病灶消失,持续时间超过28天,为完全缓解;病灶长径总和下降至少达到30%,为部分缓解;病灶长径总和下降不足30%或增大不足20%,为稳定;患者病灶长径总和增大至少20%,为进展。
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缓解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分组用药下,两组患者均取得了相应的疗效,不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的高于多西他赛治疗组(参表1)。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所占比例都较高,在肺癌中其占比更是超过了70%。病情症状主要包括哮喘、憋气以及干咳、咯血等,病情加重后,还会发生其他各种并发症[2]。该病以老年患者数量居多,而且病情确诊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这个时候已经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成为了首选。
现目前,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较多,如多西他赛,这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紫杉类抗肿瘤药。该药物的主要机制是,能够对癌细胞微管解聚及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产生抑制作用,在细胞当中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进而对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起到有效的阻滞作用,最终防止癌细胞的增殖、扩散。华蟾素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也开始日渐增多,其主要药物成分提取自蟾蜍阴干全皮,在中医理论当中具有清热解毒、攻毒杀虫、利水消肿的作用和功效。而现代医药学研究则显示,其还具有对肿瘤细胞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所以在如今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华蟾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辅助性应用[3]。
从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与单一的多西他赛用药相比而言,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华蟾素和多西他赛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可以使患者取得更加理想的病情治疗效果,值得加强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池慧珍,翁家武,程时杰.华蟾素联合多西他赛卡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2):3919-3921.
[2]刘峰林.华蟾素联合多西他赛单药化疗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5):164-165.
[3]段惠龙,李雪石,高军军,等.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06):20-21.
作者单位:
同济赤壁医院 湖北咸宁赤壁 437300
关键词:华蟾素;多西他赛;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49-01
在各种恶性肿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且不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后,已经不能在进行手术治疗,只能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来稳定和控制病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现目前,可以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保守治疗的药物种类、用药方法较多,但疗效并不一致,因此有比较加强临床研究、探讨与实践,不断优化用药选择、用药方法,提高病情治疗效果,更加有力的保障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对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华蟾素与多西他赛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证明二者联合用药较单一的多西他赛用药疗效更加理想,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对象共计56例,其均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恶性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损伤者,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所用药物无任何禁忌症。采取对照研究法,分别设置多西他赛治疗组与治疗研究组,每组随机分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8例。分组后,多西他赛治疗组当中,年龄最小的患者58岁,年龄最大者76岁,平均(65.53±2.74)岁,男性16例,女性12例。治疗研究组当中,年龄最小的患者59岁,年龄最大者78岁,平均(65.86±2.83)岁,男性15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基本一致(P>0.05),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对多西他赛治疗组患者采取单一的多西他赛进行用药治疗,对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多西他赛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华蟾素进行用药治疗,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对多西他赛治疗组患者予以多西他赛静脉滴注给药,每次70mg/m2,3周1次,连续用药4次。
对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样予以多西他賽静脉滴注给药,每次70mg/m2,3周1次,连续用药4次。同时联用华蟾素静脉滴注给药,每次20ml,与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稀释,每天1次,连续用药7天后,休息1天到2天。
1.3 疗效标准
患者病灶消失,持续时间超过28天,为完全缓解;病灶长径总和下降至少达到30%,为部分缓解;病灶长径总和下降不足30%或增大不足20%,为稳定;患者病灶长径总和增大至少20%,为进展。
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缓解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分组用药下,两组患者均取得了相应的疗效,不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的高于多西他赛治疗组(参表1)。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所占比例都较高,在肺癌中其占比更是超过了70%。病情症状主要包括哮喘、憋气以及干咳、咯血等,病情加重后,还会发生其他各种并发症[2]。该病以老年患者数量居多,而且病情确诊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这个时候已经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成为了首选。
现目前,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较多,如多西他赛,这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紫杉类抗肿瘤药。该药物的主要机制是,能够对癌细胞微管解聚及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产生抑制作用,在细胞当中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进而对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起到有效的阻滞作用,最终防止癌细胞的增殖、扩散。华蟾素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也开始日渐增多,其主要药物成分提取自蟾蜍阴干全皮,在中医理论当中具有清热解毒、攻毒杀虫、利水消肿的作用和功效。而现代医药学研究则显示,其还具有对肿瘤细胞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所以在如今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华蟾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辅助性应用[3]。
从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与单一的多西他赛用药相比而言,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华蟾素和多西他赛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可以使患者取得更加理想的病情治疗效果,值得加强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池慧珍,翁家武,程时杰.华蟾素联合多西他赛卡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2):3919-3921.
[2]刘峰林.华蟾素联合多西他赛单药化疗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5):164-165.
[3]段惠龙,李雪石,高军军,等.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06):20-21.
作者单位:
同济赤壁医院 湖北咸宁赤壁 4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