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6日1时14分,93岁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善澄在京离世。他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任首席科学家。
傲骨
国立交大被接管后选择退学
1923年,屠善澄出生在浙江嘉兴,成长在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1937年年底,家乡被日军攻占时,屠善澄正在浙江省立嘉兴中学念初二。1938年春,他随家人逃难到上海,8月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
屠善澄曾把他的求学故事讲给学生王迎春听。王迎春是屠善澄的最后一名博士生,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旗下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迎春对南都记者说,“他原来就读于上海交大(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校被汪精卫接管后,他选择退学去私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他有知识分子的傲骨。”1942年夏,屠善澄转学到上海大同大学,选择了电力专业。
1946年夏,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前夕,屠善澄毕业,回到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做助教,直至1948年赴美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电力系统专业。同时,在美国他还读了自动控制和应用数学课程。
1949年夏,屠善澄在美国的一家电力公司做暑假工,接触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开始对电力系统和复杂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以及它们的控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王迎春说,他参加工作后,每年都会去屠善澄办公室找他聊天,“其实就是向他请教”。他说,“屠先生把美国大停电、美国电网安全描述得详尽细致,在工作上也对我起到很多点拨作用。”
情怀
为二儿子取名“怀祖”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屠善澄娶了来自湖北的师妹为妻。新中国成立时,他们因为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没能马上回国。
孙宝祥是“文革”后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后屠善澄的第一批研究生学生,现已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退休。孙宝祥对南都记者说,屠善澄在康奈尔大学一直想要回国,他的第二个儿子叫“怀祖”,寓意怀念祖国。
1956年,屠善澄夫妇带着两个孩子经香港返回祖国大陆。当时,国内正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因他在美国攻读自动控制学科,经国防科工委安排,在1956年9月去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处于筹建状态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设立了九个专业筹备组,屠善澄加入了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技术两个组。因自动化技术需要模拟计算机,他们相继成功研制出了模拟计算机DMZ-2和D MZ-4。
王迎春对南都记者说,屠善澄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创办学会之初就担任秘书长,并多次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大会,还长期负责学会与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的联络和对接。
1958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1月,屠善澄开始对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后来,屠善澄編写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需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
科研
“863计划”首席航天科学家
1961年,屠善澄开始参与制导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试验。在“541”超低空地空导弹研制中,屠善澄任副总设计师,负责制导及控制系统的研制。随后,他从事卫星控制系统和载人航天的理论研究与方案论证。
1968年,屠善澄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1968年至1970年,他负责曙光号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吴宏鑫对南都记者说,屠善澄是我国通信卫星控制系统负责人,是我国卫星工程的创始人之一。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至1984年,屠善澄从事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主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
1987年2月,屠善澄被任命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在讨论我国是上航天飞机,还是上载人航天飞船时,他主张上马载人航天飞船。”中科院院士吴宏鑫说。
1991年,屠善澄又写出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指出载人与无人自动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空间是今后发展方向,为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最终确立载人飞船项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863计划”的发起人之一杨嘉墀曾评价屠善澄,“最后定下来的这个飞船方案,虽然不是他一个人定的,但是他作为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最后拍板,功不可没。”
1991年6月29日,作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屠善澄代表该领域专家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在二十世纪末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稍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科委“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屠善澄,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南方都市报》)

傲骨
国立交大被接管后选择退学
1923年,屠善澄出生在浙江嘉兴,成长在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1937年年底,家乡被日军攻占时,屠善澄正在浙江省立嘉兴中学念初二。1938年春,他随家人逃难到上海,8月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
屠善澄曾把他的求学故事讲给学生王迎春听。王迎春是屠善澄的最后一名博士生,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旗下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迎春对南都记者说,“他原来就读于上海交大(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校被汪精卫接管后,他选择退学去私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他有知识分子的傲骨。”1942年夏,屠善澄转学到上海大同大学,选择了电力专业。
1946年夏,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前夕,屠善澄毕业,回到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做助教,直至1948年赴美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电力系统专业。同时,在美国他还读了自动控制和应用数学课程。
1949年夏,屠善澄在美国的一家电力公司做暑假工,接触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开始对电力系统和复杂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以及它们的控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王迎春说,他参加工作后,每年都会去屠善澄办公室找他聊天,“其实就是向他请教”。他说,“屠先生把美国大停电、美国电网安全描述得详尽细致,在工作上也对我起到很多点拨作用。”
情怀
为二儿子取名“怀祖”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屠善澄娶了来自湖北的师妹为妻。新中国成立时,他们因为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没能马上回国。
孙宝祥是“文革”后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后屠善澄的第一批研究生学生,现已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退休。孙宝祥对南都记者说,屠善澄在康奈尔大学一直想要回国,他的第二个儿子叫“怀祖”,寓意怀念祖国。
1956年,屠善澄夫妇带着两个孩子经香港返回祖国大陆。当时,国内正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因他在美国攻读自动控制学科,经国防科工委安排,在1956年9月去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处于筹建状态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设立了九个专业筹备组,屠善澄加入了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技术两个组。因自动化技术需要模拟计算机,他们相继成功研制出了模拟计算机DMZ-2和D MZ-4。
王迎春对南都记者说,屠善澄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创办学会之初就担任秘书长,并多次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大会,还长期负责学会与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的联络和对接。
1958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1月,屠善澄开始对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后来,屠善澄編写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需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
科研
“863计划”首席航天科学家
1961年,屠善澄开始参与制导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试验。在“541”超低空地空导弹研制中,屠善澄任副总设计师,负责制导及控制系统的研制。随后,他从事卫星控制系统和载人航天的理论研究与方案论证。
1968年,屠善澄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1968年至1970年,他负责曙光号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吴宏鑫对南都记者说,屠善澄是我国通信卫星控制系统负责人,是我国卫星工程的创始人之一。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至1984年,屠善澄从事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主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
1987年2月,屠善澄被任命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在讨论我国是上航天飞机,还是上载人航天飞船时,他主张上马载人航天飞船。”中科院院士吴宏鑫说。
1991年,屠善澄又写出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指出载人与无人自动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空间是今后发展方向,为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最终确立载人飞船项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863计划”的发起人之一杨嘉墀曾评价屠善澄,“最后定下来的这个飞船方案,虽然不是他一个人定的,但是他作为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最后拍板,功不可没。”
1991年6月29日,作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屠善澄代表该领域专家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在二十世纪末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稍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科委“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屠善澄,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