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继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再婚家庭。继父母如何教育继子女?没有抚养权的父母一方如何尽到自己的义务?这些问题困扰着婚变的父母们,也困扰着专家学者,乃至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让我们看看国外的再婚家庭是如何构建和谐的,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编者
瑞典的“再婚之家同盟”
据统计,瑞典的离婚率高达46.7%,位居世界前十。除极少数离异家庭一直处于单亲状态直至孩子成年以外,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在父母离异后6个月到两年内,迎来自己的继父母。瑞典17岁以下的孩子,有42%生活在再婚家庭里,他们常常感觉愤怒、沮丧及焦虑。其中25%的孩子从不主动与继父母搭话,认为继父母待自己再好,也是假惺惺的;38%的孩子认为继父母的到来,剥夺了亲生父母一方对自己的关注和爱,使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这部分孩子甚至采取不合作态度,与继父母对着干,并从继父母的痛苦中收获一种别样的快感。高达47%的孩子认为继父母也带来了孩子,事实上缺少一颗公平的心。约17%的孩子与继父母有抵触心理,理由更奇特:“因为她太年轻,这太让人难堪了。”
继父母们也在抱怨融入再婚家庭太困难。继母米莉说:“孩子对我有一种天然的敌视,似乎嫉妒我与他父亲关系亲密。”继母玛丽则说:“继子的妈妈也结婚了,继子稍有不如意,就威胁要跑到他妈妈那里去。有一次他果然搭便车跑去了,却淋着大雨逃回来,然后发高烧,有三天不与任何人说话。”
为了改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瑞典“再婚之家同盟”开展了一项“重新认识你的继父母”活动,倡议会员家庭的继子女在夏季假期与继父母共同完成“五个一工程”:与继父母共同完成一项体育运动;与继父母通一次信;跟继父母上一天班;与继父母单独度假一次,至少3天;与继父母互相帮助对方完成一个心愿。
活动组织者认为,缺少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缺少充分沟通和无拘无束的交流,是继子女无法获得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键,而“五个一工程”就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重新认识继父母——不是童话里狡诈、阴险的反派角色,同样是可亲可敬的家庭一员——从而与继父母消解了敌意。
参加活动的小姑娘茱丽说:“开始的时候,我和继母一起打沙滩排球纯属应付。我忘了涂防晒霜,洗澡时发现自己晒蜕了皮。继母把自己的防晒修复霜借给我,教我敷冰牛奶来消除红肿。这一举动改变了我与继母的关系,我意识到:爸爸娶了年轻女子也挺好的,我们在时尚方面很谈得来,我所知道的歌手和影星,她也津津乐道。还有,她居然懂得在冰牛奶里泡薄荷能做晒伤修复,这一点,又十分接近我的妈妈。”
15岁的詹妮说:“我一直对继父横眉冷对。他是海员,一回来我就不能住妈妈的房间,得去睡阁楼。但这次继父带我上了海轮,参观他工作的地方。看到那么多船员都对他毕恭毕敬,喊他‘船长’,而他一一回礼,并有条不紊地安排别人做事,我心里不由自主升起对他的崇敬感。根据活动安排,继父展露了多才多艺、富有毅力和魄力的一面。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不该对他冷淡,他是我们家的守护神。”(李俊)
美国再婚家庭的幸福密码
自从来到美国,我发现美国的再婚家庭大多幸福稳定,继子女与继父母及继父母的子女相处融洽,夫妻之间也相亲相爱,似乎不受“你的”“我的”,“你们的”“我们的”约束。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美国人的平等意识。美国女性与男性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的家庭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甚至是女人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因此,继父没有理由歧视再婚妻子的孩子。
其次,美国人的独立精神也是再婚家庭幸福稳定的原因。在美国,别说再婚,就是初婚家庭,夫妻双方也相对独立。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把你的当成我的,也没有人愿意把我的当成你的,婚前财产公证普遍被接受。不得不承认,这样做使再婚家庭少了很多说不清的麻烦。
另外,不能不佩服美国男人的胸怀。我见过很多再婚的美国男人,对老婆带来的孩子爱得不得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不会去计较孩子是谁的血脉,将来要认哪家的祖坟,孩子都是上帝的恩赐。爱这个女人,自然就爱她的孩子。刚刚再婚的汤姆得意地说:“娶一个老婆,白赚两个儿子!”幸福溢于言表。
(宋旭阳)
巴黎的“继母俱乐部”
据统计,法国目前有160万青少年生活在再婚家庭里,另有240万孩子在有可能转化为再婚家庭的单亲家庭里生活,构成了法国社会里一个重要群体。
法国巴黎有个“继母俱乐部”,是继母们心情憋闷时聚会、发泄情绪的沙龙,聚会地点是间咖啡馆。每月聚会那天,俱乐部主席索菲的开场白都是:“各位不必拘束,来到这里人人都可以倾诉衷肠。”
一位继母说:“每当我丈夫的几个前婚子女在家时,我就成了被排斥的对象。他们根本不正眼看我,任何事都由我丈夫转告,我在自己家里好像不存在了。”另一位继母抱怨道:“我丈夫同前妻生的小女儿每两星期来过一个周末,回回使性子,她爸爸从来听之任之。现在闹得更不像话,说因为我同她父亲睡一张床,她夜里总做噩梦。丈夫于是请我睡到客厅沙发上过夜!”说到这里,她声泪俱下。另一位继母接过话头道:“我自己有两个孩子要照顾,还要侍候丈夫前婚的两个大孩子。他们一来就带来一大包脏衣服,全由我来浆洗熨烫。但我对他们无权教育,什么都不能说。十多年了毫无交流,当然谈不上有感情。”继母们的倾诉往往要持续三个多小时,有时哭成一片。
继母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当继子女功课不好时,继母该不该管?若是孩子问起有关性的问题,继母是否有权解释?若是孩子卧室乱得一团糟,继母能不能生气,大声吩咐孩子好好整理一下?……总之,继母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不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会对她们又有什么期待。
心理学者指出,法国人实质上相当保守,无法适应现代家庭的种种变化。由于大人的婚姻波折,孩子周围往往有好几个大人在转悠,“共同家长”如果处理不好相互关系,孩子的教育难免会受影响。
而再婚家庭产生矛盾又是一个必然。心理学家提醒人们:“不能奢望再婚家庭像初婚家庭那样相亲相爱,那纯粹是柏拉图式的空想。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带来失望。”继父母与继子女相处要顺其自然,但必须相互尊重,这是共同生活唯一要做到的一点。
社会学家希尔薇
──编者
瑞典的“再婚之家同盟”
据统计,瑞典的离婚率高达46.7%,位居世界前十。除极少数离异家庭一直处于单亲状态直至孩子成年以外,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在父母离异后6个月到两年内,迎来自己的继父母。瑞典17岁以下的孩子,有42%生活在再婚家庭里,他们常常感觉愤怒、沮丧及焦虑。其中25%的孩子从不主动与继父母搭话,认为继父母待自己再好,也是假惺惺的;38%的孩子认为继父母的到来,剥夺了亲生父母一方对自己的关注和爱,使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这部分孩子甚至采取不合作态度,与继父母对着干,并从继父母的痛苦中收获一种别样的快感。高达47%的孩子认为继父母也带来了孩子,事实上缺少一颗公平的心。约17%的孩子与继父母有抵触心理,理由更奇特:“因为她太年轻,这太让人难堪了。”
继父母们也在抱怨融入再婚家庭太困难。继母米莉说:“孩子对我有一种天然的敌视,似乎嫉妒我与他父亲关系亲密。”继母玛丽则说:“继子的妈妈也结婚了,继子稍有不如意,就威胁要跑到他妈妈那里去。有一次他果然搭便车跑去了,却淋着大雨逃回来,然后发高烧,有三天不与任何人说话。”
为了改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瑞典“再婚之家同盟”开展了一项“重新认识你的继父母”活动,倡议会员家庭的继子女在夏季假期与继父母共同完成“五个一工程”:与继父母共同完成一项体育运动;与继父母通一次信;跟继父母上一天班;与继父母单独度假一次,至少3天;与继父母互相帮助对方完成一个心愿。
活动组织者认为,缺少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缺少充分沟通和无拘无束的交流,是继子女无法获得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键,而“五个一工程”就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重新认识继父母——不是童话里狡诈、阴险的反派角色,同样是可亲可敬的家庭一员——从而与继父母消解了敌意。
参加活动的小姑娘茱丽说:“开始的时候,我和继母一起打沙滩排球纯属应付。我忘了涂防晒霜,洗澡时发现自己晒蜕了皮。继母把自己的防晒修复霜借给我,教我敷冰牛奶来消除红肿。这一举动改变了我与继母的关系,我意识到:爸爸娶了年轻女子也挺好的,我们在时尚方面很谈得来,我所知道的歌手和影星,她也津津乐道。还有,她居然懂得在冰牛奶里泡薄荷能做晒伤修复,这一点,又十分接近我的妈妈。”
15岁的詹妮说:“我一直对继父横眉冷对。他是海员,一回来我就不能住妈妈的房间,得去睡阁楼。但这次继父带我上了海轮,参观他工作的地方。看到那么多船员都对他毕恭毕敬,喊他‘船长’,而他一一回礼,并有条不紊地安排别人做事,我心里不由自主升起对他的崇敬感。根据活动安排,继父展露了多才多艺、富有毅力和魄力的一面。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不该对他冷淡,他是我们家的守护神。”(李俊)
美国再婚家庭的幸福密码
自从来到美国,我发现美国的再婚家庭大多幸福稳定,继子女与继父母及继父母的子女相处融洽,夫妻之间也相亲相爱,似乎不受“你的”“我的”,“你们的”“我们的”约束。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美国人的平等意识。美国女性与男性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的家庭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甚至是女人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因此,继父没有理由歧视再婚妻子的孩子。
其次,美国人的独立精神也是再婚家庭幸福稳定的原因。在美国,别说再婚,就是初婚家庭,夫妻双方也相对独立。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把你的当成我的,也没有人愿意把我的当成你的,婚前财产公证普遍被接受。不得不承认,这样做使再婚家庭少了很多说不清的麻烦。
另外,不能不佩服美国男人的胸怀。我见过很多再婚的美国男人,对老婆带来的孩子爱得不得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不会去计较孩子是谁的血脉,将来要认哪家的祖坟,孩子都是上帝的恩赐。爱这个女人,自然就爱她的孩子。刚刚再婚的汤姆得意地说:“娶一个老婆,白赚两个儿子!”幸福溢于言表。
(宋旭阳)
巴黎的“继母俱乐部”
据统计,法国目前有160万青少年生活在再婚家庭里,另有240万孩子在有可能转化为再婚家庭的单亲家庭里生活,构成了法国社会里一个重要群体。
法国巴黎有个“继母俱乐部”,是继母们心情憋闷时聚会、发泄情绪的沙龙,聚会地点是间咖啡馆。每月聚会那天,俱乐部主席索菲的开场白都是:“各位不必拘束,来到这里人人都可以倾诉衷肠。”
一位继母说:“每当我丈夫的几个前婚子女在家时,我就成了被排斥的对象。他们根本不正眼看我,任何事都由我丈夫转告,我在自己家里好像不存在了。”另一位继母抱怨道:“我丈夫同前妻生的小女儿每两星期来过一个周末,回回使性子,她爸爸从来听之任之。现在闹得更不像话,说因为我同她父亲睡一张床,她夜里总做噩梦。丈夫于是请我睡到客厅沙发上过夜!”说到这里,她声泪俱下。另一位继母接过话头道:“我自己有两个孩子要照顾,还要侍候丈夫前婚的两个大孩子。他们一来就带来一大包脏衣服,全由我来浆洗熨烫。但我对他们无权教育,什么都不能说。十多年了毫无交流,当然谈不上有感情。”继母们的倾诉往往要持续三个多小时,有时哭成一片。
继母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当继子女功课不好时,继母该不该管?若是孩子问起有关性的问题,继母是否有权解释?若是孩子卧室乱得一团糟,继母能不能生气,大声吩咐孩子好好整理一下?……总之,继母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不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会对她们又有什么期待。
心理学者指出,法国人实质上相当保守,无法适应现代家庭的种种变化。由于大人的婚姻波折,孩子周围往往有好几个大人在转悠,“共同家长”如果处理不好相互关系,孩子的教育难免会受影响。
而再婚家庭产生矛盾又是一个必然。心理学家提醒人们:“不能奢望再婚家庭像初婚家庭那样相亲相爱,那纯粹是柏拉图式的空想。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带来失望。”继父母与继子女相处要顺其自然,但必须相互尊重,这是共同生活唯一要做到的一点。
社会学家希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