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为了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建立学习小组是常见的模式。小组式学习的核心——交流和合作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精髓,也是新课改的核心。我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建立有效的小组是至关重要的。建设有效的小组不仅可以完成学习中的合作,还可以实现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各项合作。
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看到很多无效或是低效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些小组往往徒有其表,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小组成员间缺乏实质性合作,实际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无效或是低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团体心理的构建。
团体心理是指团体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情感与意志状态。如,气质、情趣、爱好、利益、信念的一致可形成这种心理。学习小组也属于团体,当然也需要构建团体心理。基本上,人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性饥饿”。在团体中,个体不得不受团体的支配。这种团体的力量塑造了个人的态度和价值,也影响了他在班里的学习活动。小组式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的全面人格。
如何转变学生心理,构建有效型小组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归属感
归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佛洛姆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学生只有在小组中建立了归属感,才会把自己看成小组中的一员,才会愿意为小组的共同目标出力。这种动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要肯定纪律和规章制度
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相互监督、相互提高的过程。小组内有合作,小组外有竞争。这种合作和竞争都需要有纪律和制度的保障。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发现有纪律才会有安宁、幸福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不愿意继续学下去了,这就需要有纪律监督他继续学下去,这样他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幸福的感觉。小组内部的纪律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非常有效的。学困生普遍都有的心理就是,我已经很差了,我已经学不下去了,有没有小组对我来说,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想学习,即使有时他们假装不想学;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即使他有时假装毫不在乎;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来自同学的赞赏和仰慕,即使有时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流。
三、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民主
学生都不喜欢专制的教师,而且不愿意做别人要求做的事,认为不是自己想要的。小组学习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民主,例如,奖励和惩罚的规章制度由学生自己订出,奖惩时他们会心服口服。再例如,优胜组的奖励,除了物质奖励,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在一些活动中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等。
四、让学生之间相互信任
我在班里做过一个瞎子走路的游戏。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学生蒙上眼睛,另一半学生则任选一位蒙眼的学生做同伴,穿越一些障碍。大部分的学生大胆走路,但也有学生缩手缩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很信任同伴的。在游戏结束后,我在两个组中全部分了大胆走路的学生,结果,这两个组的学生之间都相处得很好,在学习中的合作也是优于其他小组的。所以,我告诉学生应该大胆地去相信自己组的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只有彼此信任,这个小组才能和谐,才能團结起来,共创佳绩。
五、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各小组之间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竞争,通过班会课和活动课等,各小组之间形成一股合力,形成小组的竞争力,每个学生都希望他的组是最棒的,这样就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并且帮助本组的学生,也监督其他组,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
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经常去激励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予学生激励和奖励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给学生内心的满足感,每个学生都渴望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让他们更自信,也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这种做法,喜欢这种方式。我的一个学生之前不喜欢语文课,学习成绩也不好,我经常让他回答问题,让他有“踮起脚尖就能摘到苹果”的感觉,表扬他,肯定他为小组所做的贡献,慢慢的,他开始喜欢上这门课了,在其他方面也进步了很多。
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也知道了怎样帮助小组的成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及合作的热情,不抵制合作,从心理上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相信,只要能从心理上转化学生的态度,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我参与,我快乐”,小组合作管理方式必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有效式小组。
参考文献:
王瑞华.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0).
编辑 韩 晓
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看到很多无效或是低效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些小组往往徒有其表,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小组成员间缺乏实质性合作,实际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无效或是低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团体心理的构建。
团体心理是指团体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情感与意志状态。如,气质、情趣、爱好、利益、信念的一致可形成这种心理。学习小组也属于团体,当然也需要构建团体心理。基本上,人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性饥饿”。在团体中,个体不得不受团体的支配。这种团体的力量塑造了个人的态度和价值,也影响了他在班里的学习活动。小组式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的全面人格。
如何转变学生心理,构建有效型小组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归属感
归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佛洛姆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学生只有在小组中建立了归属感,才会把自己看成小组中的一员,才会愿意为小组的共同目标出力。这种动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要肯定纪律和规章制度
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相互监督、相互提高的过程。小组内有合作,小组外有竞争。这种合作和竞争都需要有纪律和制度的保障。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发现有纪律才会有安宁、幸福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不愿意继续学下去了,这就需要有纪律监督他继续学下去,这样他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幸福的感觉。小组内部的纪律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非常有效的。学困生普遍都有的心理就是,我已经很差了,我已经学不下去了,有没有小组对我来说,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想学习,即使有时他们假装不想学;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即使他有时假装毫不在乎;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来自同学的赞赏和仰慕,即使有时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流。
三、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民主
学生都不喜欢专制的教师,而且不愿意做别人要求做的事,认为不是自己想要的。小组学习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民主,例如,奖励和惩罚的规章制度由学生自己订出,奖惩时他们会心服口服。再例如,优胜组的奖励,除了物质奖励,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在一些活动中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等。
四、让学生之间相互信任
我在班里做过一个瞎子走路的游戏。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学生蒙上眼睛,另一半学生则任选一位蒙眼的学生做同伴,穿越一些障碍。大部分的学生大胆走路,但也有学生缩手缩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很信任同伴的。在游戏结束后,我在两个组中全部分了大胆走路的学生,结果,这两个组的学生之间都相处得很好,在学习中的合作也是优于其他小组的。所以,我告诉学生应该大胆地去相信自己组的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只有彼此信任,这个小组才能和谐,才能團结起来,共创佳绩。
五、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各小组之间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竞争,通过班会课和活动课等,各小组之间形成一股合力,形成小组的竞争力,每个学生都希望他的组是最棒的,这样就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并且帮助本组的学生,也监督其他组,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
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经常去激励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予学生激励和奖励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给学生内心的满足感,每个学生都渴望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让他们更自信,也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这种做法,喜欢这种方式。我的一个学生之前不喜欢语文课,学习成绩也不好,我经常让他回答问题,让他有“踮起脚尖就能摘到苹果”的感觉,表扬他,肯定他为小组所做的贡献,慢慢的,他开始喜欢上这门课了,在其他方面也进步了很多。
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也知道了怎样帮助小组的成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及合作的热情,不抵制合作,从心理上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相信,只要能从心理上转化学生的态度,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我参与,我快乐”,小组合作管理方式必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有效式小组。
参考文献:
王瑞华.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0).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