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之《梅杜萨之筏》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在19世纪至20至30 年代风靡法国和全欧洲,浪漫主义无法被定位为一种单独的风格、技法或态度,不过浪漫主义的绘画通常使用充满想象力且主观的手法,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梦境的特质。本文主要是围绕法国浪漫主义,而其最主要的人物便是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过席里柯,透过这幅被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去领略法国浪漫主义的魅力及其感受其艺术思想。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席里柯
  一、浪漫主义、席里柯和《梅杜萨之筏》简介
  “浪漫主义”的渊源:其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一词。它的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晚期主要是指中世纪古罗马奇特且魔幻的特色,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是用曼罗语写成。该词汇和后来对荒野景色的喜好、庄严的视野和废墟联想在一起。以后人们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想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一般来说,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是指18 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艺术思潮。所谓“浪漫主义绘画”主要是第二个含义。
  席里柯,(1791至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继承了先前格罗画面的戏剧性切颜色丰富的特点,充分发挥独创性,成功使激烈的感情与写实性合二为一,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他的作品偏爱强烈的运动和有力的造型,这使他获得了“法国的米开朗基罗”的美誉。《梅杜萨之筏》则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取材于当时真实发生的“梅杜萨”号远洋船的触礁事件。
  浪漫主义的艺术家在选择素材时,显现出对大自然的亲近,尤其是大自然具有野性而神秘的一面,还有容易激起人们热情与敬畏的那些美丽、令人忧郁又具有戏剧性的题材。法国浪漫主义的形成与拿破仑战争同时发生,法国第一批浪漫主义画家在当代的事件中寻找灵感。1819年,席里柯根据1816年所发生的美杜萨号军舰海上失事沉船事件创作震惊画坛《梅杜萨之筏》。由于它揭开了一个社会丑闻而遭到政府当局强烈的攻击和艺术界的反对,这幅作品远离当时流行的新古典主义规则,揭开了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序幕。
  二、艺术赏析
  《梅杜萨之筏》这篇画作以真实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结构构图,表现的是在阴云密布的海面上,遇难乘客和处在生死挣扎中船员在海上漂流看13 天后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人们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对生的渴望。渺小的一只木筏在滔天的波涛里颠簸,画家选择在筏上绝望的人们发现远方天边的一线船影时拼命呼救的一幕来描绘。作者还有意在背景上画了一面桅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构成了遇难者欲向前靠近救生船和逆风逐渐将船筏往后吹的紧张感。画家在此作品中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饱满的情感,画面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重视生命感的表现。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光线的猛烈闪现,这种处理使得整体色调阴森压抑,描绘出褐色的阴暗色调中期望得救的焦虑感渲染着人在大自然和灾难面前的无力和绝望感,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它被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绘画作品”。表现的是遇难乘客和船员在海上漂流看13 天后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人们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对生的渴望的。在《梅杜萨之筏》,作者以大胆的色块,粗犷的笔触和充满激越情感的动态,浪漫主义的构图表现着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革新精神让人耳目一新。
  浪漫主义绘画的明显特征就是强调主观感情,与古典主义相对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表现客观世界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感受。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努力用颜色创造一种能够表达出纯粹力量和情感的印象来超越教诲的重要,拒绝新古典主义对线条和形体的强调。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罗瓦在看过这幅作品后,像发疯了一样,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创作方法。而波旁王朝的拥护者们则恨不得将此画劈成碎片,以泄心头之恨。
  社会评价:《梅杜萨之筏》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郁和明暗对比。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是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然而,画家却感到失望,因为展出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比艺术上大。
  结语
  席里柯充满动态活力与丰富色彩的绘画在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中洋溢的激情是浪漫主义精神的所在,但由于那些人体构成的“金字塔”,带有古典主义的遗风。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義过渡的杰作。
  参考文献
  [1]马晓琳 .《西方美术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2]汝信.《西方绘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其他文献
枝头剪不下红梅白雪,世事斩不过净水秋风,恨的是华年太慢,模糊了佳人似水的从前,往事同诗一片。  几千年过,不知岁月如斯。  烟锁池塘柳,此为千古绝对。数千年无人敢于应答,唯恐负了上联这惟妙惟肖的设计,连当朝最具胆识的才子,也是略一摇头,便转身离去。烟锁池塘柳,除意境精美之外,更是偏旁的绝妙。金木水火土乃中国古代五行,而短短半句诗词,便将这五行聚集于此,怎能不被后人叹得一句妙笔生花,仅此绝句呢!然如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矿坑改造等治理环境的措施逐渐引起政府及人们的重视。《水·中央公园规划与景观提升改造方案》是改造基址四个矿坑的园林设计,现通过对该设计创作过程的分析,使设计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这三个艺术创作过程的阶段,将本设计从学术角度完整地展现出来,不仅是对作品更为理论的分析,也是作为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阶
期刊
摘 要:在目前的包装设计中,包装不仅是构成保护产品、便于运输的重要部分。本文基于对德州扒鸡品牌包装设计的分析与研究,立足于扒鸡文化,合理而有效地将传统的美食文化融入到德州扒鸡包装设计中。  关键词:包装设计;扒鸡文化;传统与现代  德州扒鸡是中华传统美食,更是德州地域的文化象征。对当地人而言,德州扒鸡属于一种传统文化;而对于外地人而言,德州扒鸡就是德州的特产代表。论文将谈论德州扒鸡包装设计的优、缺
期刊
摘 要: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五味杂陈的现实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同样也要与自然相契合,要切合当代所处的现实社会状况。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创作无穷无尽的素材,现实生活给了我们创作无限的灵感。然而光有素材与灵感是远远不够的,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还离不开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个性表达,将意、情、形、色融会贯通于艺术创作之中。  关键词:艺术创作;风景画;情感  一、题材  广义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
期刊
摘 要:力群先生是我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版画家。现阶段对于力群木刻版画的研究主要有从整体上对力群各个时期木刻版画风格演变、艺术精神、影响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延安时期的独特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多一些,其中,力群生活的乡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力群;艺术风格;艺术精神  力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力群的木刻版画具有独
期刊
摘 要:作为后人,想真正读懂一幅书画作品,首先要做好的功课有三点,即:“知其世,识其人,明其志”。就是首先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其次对作者本人的生平和艺术道路有深刻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想通过这幅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怎样的情感或者志向,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分析作品自然不在话下。  关键词:钱选;秋江待渡;知其世;识其人;明其志  一、钱选生平  钱选(1239-1301),善诗书
期刊
摘 要:阐述了《天工开物》中蕴含的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以及这些设计思想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即设计要顺应自然规律,遵从生态伦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键词:天工开物;图文设计;当代设计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天工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美术教学改革地不断推进,色彩风景写生已经成了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内容。通过色彩风景写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自然界,挖掘自然的色彩和规律,领略大自然风景的自然美,从而弥补学生对风景和自然认识的缺陷。因此,本文针对色彩应用做相关论述。  关键词:写生;色彩;投影;补色  写生色彩构成:  高光及周围色彩: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其中,光源色有可能是白
期刊
百鳥衣图案
期刊
摘 要:绘画作品是画家用来与观众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熊慶华的作品体现他独特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经历。本文通过对画家的内心情感的分析,归纳画家内心情感几种的表现。结合自身艺术实践中所探讨画家内心的艺术世界,试图以画家熊庆的内心情感为列揭示他艺术创作的动力。  关键词:画家;内心情感;绘画表现  一、对画家熊庆华的简单叙述  熊庆华,男,湖北仙桃市永长河村人,一个地道的农民画家。他在绘画上取的成就来源于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