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的重要组成要素,却由于城市变迁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园林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文从探讨研究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理论进一步理解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的“进”与“出”,从生态智慧角度探讨解决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问题。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水环境
1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人居环境的危机性以及生态文化的割裂性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所应面对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生态园林的概念开始被人熟知,它是一门将生态学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新学科,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态园林学维度思考中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了解其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对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指导中国古典园林水体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2 苏州古典园林水体生态环境综述
2.1苏州园林水体与苏州城水系关系
苏州地处平原地区,位于太湖之滨,北依长江,南有阳澄湖,城内河道纵横,地下水位较高,取水之便得天独厚,素有“东方水城”的美誉。苏州城水系由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太湖、苏州护城河及城内数百条河道互通互融,自西向东,贯穿全城,但其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对比古今苏州城地图可见,虽苏州城水道格局尚在,城内水系却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除一二干流较畅通外,其余均成了死巷。而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载体,苏州城内的水道是为苏州园林建造提供水源的先决条件。
2.2苏州园林水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致、淡雅、写意见长。而作为江南水乡的苏州,其代表性的苏州园林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便是水。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古典园林“无水不成园”,在各古典园林中,水体的作用不可替代,和山石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却在逐步受到破坏,苏州园林作为城市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生态破坏带来的危害。长期以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多处苏州园林的水环境不容乐观,景观水体已失去了原本清澈见底的美景,似乎给秀丽端庄的苏州园林抹上了一道阴影。
3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下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的影响
简而言之,生态智慧即为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关系的能力,其中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与西方哲学家“主客二分”的思想相比,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价值是强调人要尊重生命,顺应自然,‘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胡做妄为违背自然本性的蠢事。”[1]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导观念,是中国古代最高生态智慧,是生态智慧的核心内容。然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生态园林”思想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现代生态园林的宗旨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创造具有合理时间、空间的生态系统,从而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即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总体上遵循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在造园过程中对水、山石、植物等元素善加以利用,追求自然之理,使之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较置石而言,理水则更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理水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将不同的水体配以山石、草木、建筑组景来模仿大自然,其概况、精炼与再现了自然界中山水的特征。然而,为将苏州古典园林在视觉效果或是人文意蕴上表达的更富有活性与灵性,其园中的水体必为活水,有清晰的水脉来源去流,水流应不断更新或流动,而非死水一潭。只有活水能够有自我修复与自我净化的能力,才能循回往复、生生不息。如何让园中水体呈现活水状态,这便需要为园林水体设置恰当的水的入与出,建立一个良好的水循环体系。这就要求苏州园林在建园选址以及建造理水过程中要考虑水源的入与出。
“园林之水,首在寻源,无源之水必成死水”[2]。水源选择是古典园林理水中重要的一部分,《园冶·相地》有云:“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3]苏州古典园林采用引水入池的手法解决水源問题。引用地表水较为比较普遍,即引园外流动的地表水,园中引水水源一般来自附近自然河道或人工河道,但由于多年城市变迁导致苏州城内水系活力下降,地表水道遭到破坏,这种引水方式也在逐渐消失中。在这种无水网可连时,便有了采用池底凿井的新引水方式,即在水池下面凿井采用地下水,这样还可使园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流动、流通,增加了池内水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水体清洁、改善水质。但城市建设也给苏州地下水系水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现如今苏州园林理水还需酌情考虑。
园林中水体有了来源便要有去流,苏州古典园林通常通过暗管与园外下水道或者河道相连,抑或直接与园外河道相通两种方法使水体排向园外。与此同时,在造园时还应考虑四季气候中雨水或者雪等对地表水域的影响。
4 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现状与原因分析
4.1水环境现状
根据水样检测数据分析,各苏州园林的水质要求均不到地面水二级标准,有的甚是超过了三级标准,而其中拙政园与沧浪亭的水质尤为最差。现状水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表现:
l)水体滞流:由于园内水体较周围河道水体是相对独立的,水体几乎呈静止状态,从而受污染后水体自净恢复能力差。这是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在降雨过程中因雨水冲刷将地表尘土、大气污染物、植物落叶以及人为丢弃的垃圾等带入水体,使园林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体清澈度降低、浑浊不清。
2)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汇集的氨、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到达难以得到充分与及时的分解,使得水体内氨、氮和磷含量超过水质指标时,水体则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体呈绿色。 4.2原因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水体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有其自身与外在因素的牵制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而造成苏州各古典园林水质差、达不到标准的原因,可以从其自身因素与外来因素来分析。
从水质本身来源看,无不由于周边工厂、企事业单位生产或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整体水体污染严重,水源水质差。而从水体外在条件来看,苏州古典园林水体多为较封闭式的内塘,其与外界水系几乎互不相通,或处于水系的盲端,故而院内的水体基本上为不流动、无交换的,另外秋冬季节池塘边树木落叶掉落于水土,待长年累月腐烂变质后最终沉入水底,这就构成了园内水体次生污染源;同时,在常年客流量较大、人员密集的风景区,不排除游人抛投废弃物的现象,这更是加剧了古典园林内部水体问题的严重性。加上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清澈度降低。
5 “天人合一”思想下水环境问题解决
造园理水需顺应自然规律,遵循水体自然属性,不加以人为干扰,然而在解决园林水体问题时也需要遵循“天人合一”思想理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性分析,因地制宜,科学用水,建造节水型生态园林,应成为古典园林在现代应用中遵循的原则和艺术理念。
5.1道法自然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法即效法,道法自然即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道家把道法自然作为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原则。对于自然界,保持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肆意干涉、人为破坏,不为达自身功名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故而顺应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须道法自然。依据“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从生态角度缓解苏州古典园林水体环境问题。
(1)植物护坡
由于雨水冲刷将地表尘土、落叶等带入水体,导致园中水体受到污染,拦截污染物流入水体是改善园中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以往多为采用石质驳岸来过滤污水,但效果并不明显,这就可以在各驳岸边种植植被,用根系护岸,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滞留作用形成一个缓冲带,为此减小径流速度,减缓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从而保护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带入的污染物以及减弱水面对池塘岸边的冲刷,从而改善水质。
(2)水生生态系统
除了拦截池塘外来污染物外,也需要对池塘内水体本身水质进行改善和提高。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生态恢复技术,即通过清淤,放养螺蛳、河蚌、鱼类,或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形成完善的生物链,建立稳定、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来吸收水中氨、氮成分,加强净化水体效果。利用鱼类改善园中池水水质的方法不但能够直接地反映园林池水的健康状况,也构成了园中一处美景。然而,水生植物本身就是园林水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在丰富水景的同时也能发挥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功能,水生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植物的枝叶与根系过滤悬浮物,并为水生动物与微生物提供了附着与栖息地,从而更丰富了水体中的生物链,进而将水体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故在园林水体原有水生植物基础上适当地在水中或近岸边增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同时,投放适当、适量的微生物,可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但应注意的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如何掌握控制藻类过渡繁殖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的试验考究,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剧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5.2节制物欲
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有一种生态节制理念思想,即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改造、保持自然环境原来面貌、维持生态平衡,可以说是前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智慧。道家在坚持道法自然原则的同时,也提出了“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规范,与现代生态学提出的“节约性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主张人们应当有限度、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促进自然生态发展与良性循环。除通过植物护坡、水生生态系统治理水体之外,应考虑水体本身的流动问题。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是解决园中水体往来去流的“节欲”措施。
(1)水循环
由于苏州城内水系活力下降,地表水与地下水水网均受到破坏,苏州古典园林理水没有充足的水源,苏州城欲恢复古城河道的情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观。在当下可将园林水体作为一个整体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利用现场地形,合理建造生态水沟或改造原有水沟,收集、汇聚并过滤雨水,而其中雨水则作为一种补充水源,使水体有“进”;对于“出”,将园林水体用作园林绿化用水,这既可以将污染物转移出水体,而用于园林的水体又可以通过植物与土壤渗滤,以被净化的水重回园林水体中,形成园内自身水循环系统,促进了整个园林水循环,从而改善园林水环境。
(2)再生水利用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把污水处理成再生水,是节约水资源的方法。再生水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方法和用途是多样的,而对于水体污染的苏州古典园林,一方面,园中水体可以作为再生的水资源,进行原水收集并处理成可用的再生水;另一方面,园林水体可利用再生水作为水源或补充水水源。
6 结语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的灵魂。然而,自然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若要根本治理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问题,需要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师法造化,综合治理”,方能营造出一个“水清、水美”的园林水景。虽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存在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仍是作为处理现代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取古之道,用于今世,治理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天人合一”思想下进一步研究探讨园林理水艺术,仅从生态智慧视角下探讨解决苏州古典园水环境问题。当然,传统技术加入现代科技的手段和设备仍将成为未来解决问题的方向,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努力營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古典园林水环境。
参考文献:
[1]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社会科学战线,2003,04:207-217.
[2]陈从周.梓翁说园·苏州园林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陈从周,杨伯超,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6-219.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5]韩亚静.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理水之水出入口设计研究[J].文艺争鸣,2011,(12):96-98.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水环境
1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人居环境的危机性以及生态文化的割裂性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所应面对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生态园林的概念开始被人熟知,它是一门将生态学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新学科,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态园林学维度思考中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了解其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对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指导中国古典园林水体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2 苏州古典园林水体生态环境综述
2.1苏州园林水体与苏州城水系关系
苏州地处平原地区,位于太湖之滨,北依长江,南有阳澄湖,城内河道纵横,地下水位较高,取水之便得天独厚,素有“东方水城”的美誉。苏州城水系由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太湖、苏州护城河及城内数百条河道互通互融,自西向东,贯穿全城,但其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对比古今苏州城地图可见,虽苏州城水道格局尚在,城内水系却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除一二干流较畅通外,其余均成了死巷。而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载体,苏州城内的水道是为苏州园林建造提供水源的先决条件。
2.2苏州园林水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致、淡雅、写意见长。而作为江南水乡的苏州,其代表性的苏州园林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便是水。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古典园林“无水不成园”,在各古典园林中,水体的作用不可替代,和山石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却在逐步受到破坏,苏州园林作为城市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生态破坏带来的危害。长期以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多处苏州园林的水环境不容乐观,景观水体已失去了原本清澈见底的美景,似乎给秀丽端庄的苏州园林抹上了一道阴影。
3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下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的影响
简而言之,生态智慧即为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关系的能力,其中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与西方哲学家“主客二分”的思想相比,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价值是强调人要尊重生命,顺应自然,‘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胡做妄为违背自然本性的蠢事。”[1]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导观念,是中国古代最高生态智慧,是生态智慧的核心内容。然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生态园林”思想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现代生态园林的宗旨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创造具有合理时间、空间的生态系统,从而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即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总体上遵循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在造园过程中对水、山石、植物等元素善加以利用,追求自然之理,使之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较置石而言,理水则更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理水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将不同的水体配以山石、草木、建筑组景来模仿大自然,其概况、精炼与再现了自然界中山水的特征。然而,为将苏州古典园林在视觉效果或是人文意蕴上表达的更富有活性与灵性,其园中的水体必为活水,有清晰的水脉来源去流,水流应不断更新或流动,而非死水一潭。只有活水能够有自我修复与自我净化的能力,才能循回往复、生生不息。如何让园中水体呈现活水状态,这便需要为园林水体设置恰当的水的入与出,建立一个良好的水循环体系。这就要求苏州园林在建园选址以及建造理水过程中要考虑水源的入与出。
“园林之水,首在寻源,无源之水必成死水”[2]。水源选择是古典园林理水中重要的一部分,《园冶·相地》有云:“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3]苏州古典园林采用引水入池的手法解决水源問题。引用地表水较为比较普遍,即引园外流动的地表水,园中引水水源一般来自附近自然河道或人工河道,但由于多年城市变迁导致苏州城内水系活力下降,地表水道遭到破坏,这种引水方式也在逐渐消失中。在这种无水网可连时,便有了采用池底凿井的新引水方式,即在水池下面凿井采用地下水,这样还可使园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流动、流通,增加了池内水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水体清洁、改善水质。但城市建设也给苏州地下水系水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现如今苏州园林理水还需酌情考虑。
园林中水体有了来源便要有去流,苏州古典园林通常通过暗管与园外下水道或者河道相连,抑或直接与园外河道相通两种方法使水体排向园外。与此同时,在造园时还应考虑四季气候中雨水或者雪等对地表水域的影响。
4 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现状与原因分析
4.1水环境现状
根据水样检测数据分析,各苏州园林的水质要求均不到地面水二级标准,有的甚是超过了三级标准,而其中拙政园与沧浪亭的水质尤为最差。现状水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表现:
l)水体滞流:由于园内水体较周围河道水体是相对独立的,水体几乎呈静止状态,从而受污染后水体自净恢复能力差。这是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在降雨过程中因雨水冲刷将地表尘土、大气污染物、植物落叶以及人为丢弃的垃圾等带入水体,使园林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体清澈度降低、浑浊不清。
2)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汇集的氨、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到达难以得到充分与及时的分解,使得水体内氨、氮和磷含量超过水质指标时,水体则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体呈绿色。 4.2原因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水体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有其自身与外在因素的牵制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而造成苏州各古典园林水质差、达不到标准的原因,可以从其自身因素与外来因素来分析。
从水质本身来源看,无不由于周边工厂、企事业单位生产或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整体水体污染严重,水源水质差。而从水体外在条件来看,苏州古典园林水体多为较封闭式的内塘,其与外界水系几乎互不相通,或处于水系的盲端,故而院内的水体基本上为不流动、无交换的,另外秋冬季节池塘边树木落叶掉落于水土,待长年累月腐烂变质后最终沉入水底,这就构成了园内水体次生污染源;同时,在常年客流量较大、人员密集的风景区,不排除游人抛投废弃物的现象,这更是加剧了古典园林内部水体问题的严重性。加上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清澈度降低。
5 “天人合一”思想下水环境问题解决
造园理水需顺应自然规律,遵循水体自然属性,不加以人为干扰,然而在解决园林水体问题时也需要遵循“天人合一”思想理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性分析,因地制宜,科学用水,建造节水型生态园林,应成为古典园林在现代应用中遵循的原则和艺术理念。
5.1道法自然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法即效法,道法自然即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道家把道法自然作为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原则。对于自然界,保持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肆意干涉、人为破坏,不为达自身功名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故而顺应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须道法自然。依据“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从生态角度缓解苏州古典园林水体环境问题。
(1)植物护坡
由于雨水冲刷将地表尘土、落叶等带入水体,导致园中水体受到污染,拦截污染物流入水体是改善园中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以往多为采用石质驳岸来过滤污水,但效果并不明显,这就可以在各驳岸边种植植被,用根系护岸,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滞留作用形成一个缓冲带,为此减小径流速度,减缓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从而保护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带入的污染物以及减弱水面对池塘岸边的冲刷,从而改善水质。
(2)水生生态系统
除了拦截池塘外来污染物外,也需要对池塘内水体本身水质进行改善和提高。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生态恢复技术,即通过清淤,放养螺蛳、河蚌、鱼类,或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形成完善的生物链,建立稳定、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来吸收水中氨、氮成分,加强净化水体效果。利用鱼类改善园中池水水质的方法不但能够直接地反映园林池水的健康状况,也构成了园中一处美景。然而,水生植物本身就是园林水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在丰富水景的同时也能发挥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功能,水生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植物的枝叶与根系过滤悬浮物,并为水生动物与微生物提供了附着与栖息地,从而更丰富了水体中的生物链,进而将水体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故在园林水体原有水生植物基础上适当地在水中或近岸边增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同时,投放适当、适量的微生物,可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但应注意的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如何掌握控制藻类过渡繁殖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的试验考究,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剧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5.2节制物欲
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有一种生态节制理念思想,即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改造、保持自然环境原来面貌、维持生态平衡,可以说是前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智慧。道家在坚持道法自然原则的同时,也提出了“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规范,与现代生态学提出的“节约性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主张人们应当有限度、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促进自然生态发展与良性循环。除通过植物护坡、水生生态系统治理水体之外,应考虑水体本身的流动问题。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是解决园中水体往来去流的“节欲”措施。
(1)水循环
由于苏州城内水系活力下降,地表水与地下水水网均受到破坏,苏州古典园林理水没有充足的水源,苏州城欲恢复古城河道的情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观。在当下可将园林水体作为一个整体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利用现场地形,合理建造生态水沟或改造原有水沟,收集、汇聚并过滤雨水,而其中雨水则作为一种补充水源,使水体有“进”;对于“出”,将园林水体用作园林绿化用水,这既可以将污染物转移出水体,而用于园林的水体又可以通过植物与土壤渗滤,以被净化的水重回园林水体中,形成园内自身水循环系统,促进了整个园林水循环,从而改善园林水环境。
(2)再生水利用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把污水处理成再生水,是节约水资源的方法。再生水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方法和用途是多样的,而对于水体污染的苏州古典园林,一方面,园中水体可以作为再生的水资源,进行原水收集并处理成可用的再生水;另一方面,园林水体可利用再生水作为水源或补充水水源。
6 结语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的灵魂。然而,自然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若要根本治理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问题,需要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师法造化,综合治理”,方能营造出一个“水清、水美”的园林水景。虽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存在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仍是作为处理现代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取古之道,用于今世,治理苏州古典园林水环境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天人合一”思想下进一步研究探讨园林理水艺术,仅从生态智慧视角下探讨解决苏州古典园水环境问题。当然,传统技术加入现代科技的手段和设备仍将成为未来解决问题的方向,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努力營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古典园林水环境。
参考文献:
[1]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社会科学战线,2003,04:207-217.
[2]陈从周.梓翁说园·苏州园林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陈从周,杨伯超,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6-219.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5]韩亚静.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理水之水出入口设计研究[J].文艺争鸣,2011,(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