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该特别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所谓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亲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真切感受,以提升道德认识,并激发起相应的道德情感。以往的品德课,大多采用“美德袋式”教学,习惯于由教师介绍或呈现典型故事或案例,从中分析并概括出道德概念和道德规范,学生则是被动接纳,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体验学习撇开了线性、纯逻辑的思维方式,重在情感激发,心灵感悟,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接受学习转变,是张扬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心理体验的形式与操作
(一)通过设置情境,诱发心理体验
1. 扣住课文中的关键情节设置情境。如教学《尊重他人》,课文中写了一个口吃的同学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心理很苦恼。教学时扣住这个情节,设置情境:“如果你处在这种被嘲笑、被戏弄的境地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达境移情,学生体验、感悟到一定要关心、体贴有生理缺陷的人,决不能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
2. 抓住插图中的关键画面设置情境。如《爱护课桌椅》的课文中配有一幅“桌椅都哭了”的儿童漫画。老师抓住这幅画而设置情境:“如果教室里没有课桌椅会怎么样?”小朋友通过想象、联想就会体验到,教室里不能没有课桌椅。有了这种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桌椅的态度和情感。
3. 借助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描摹情境。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举出校园里鲜活的事例,并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同学们看见了吗?我们校园里有几棵小树,可能是昨夜大风刮了的原因,都耷拉着脑袋,挺不起腰来。中午,娟娟、红红等同学亲自替小树做支架,用她们扎辫子的绸带绑好,让小树娃娃挺起腰来。当你从这些重新挺起腰来的小树旁走过时,内心会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教育。
4.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情境。如《我的事業在中国》一课,旨在讴歌邓稼先的爱国精神。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凸现情境:“这是我国的大戈壁滩,是邓稼先工作的地方。这里黄沙乱舞,荒无人烟,置身于此你会有什么感受?邓稼先为什么要在这里?”借助这一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体验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工作的艰苦以及与外界隔绝所作出的牺牲,领悟邓稼先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怀。
(二)回忆生活经历,引发心理体验
让学生回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或忧愁、苦恼的生活遭遇,是引发心理体验常用的方法。如教学《拾金不昧》,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历,体验丢东西的焦虑,东西失而复得的喜悦以及拾到东西交还失主的高兴和安慰,通过学生的体验,使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
二、实践体验的形式与操作
(一)活动操作式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切入主体性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获得真切的体验。如《改革开放谱新篇》一课,让学生收集反映前辈童年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状况的照片以及反映学生自己现实生活的照片,借助照片,开展“我与前辈比童年”的活动,从中体验改革开放给自己的家庭、家乡和祖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社会实践式
参与社会实践,主要是指接触社会,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社会服务,收集道德名言、谚语、格言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大课堂中引发亲身体验。如教学《尊重老师的劳动》,让学生调查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师,了解他(她)一天的工作情况和作息时间表,具体算一下教师除8小时工作外,还要额外工作多少时间,从中体验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设“岗”服务式
在新课程体系中,实践、体验的要求,将课内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并在家中和社区内设置相应的“岗位”,从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行为实践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之后,在社会设置服务岗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清扫街道,洗擦交通护栏等活动,进一步激发热爱劳动的光荣感。
(四)角色承担式
让学生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从中体验与该角色相符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如教学《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学当小小售货员,亲自站柜台;让学生学当小小交警员,亲自指挥行人过马路;让学生当城市美容师,主动上街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亲身感受、体验各行各业的辛苦,增强服务他人的光荣感。
责任编辑李淳
一、心理体验的形式与操作
(一)通过设置情境,诱发心理体验
1. 扣住课文中的关键情节设置情境。如教学《尊重他人》,课文中写了一个口吃的同学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心理很苦恼。教学时扣住这个情节,设置情境:“如果你处在这种被嘲笑、被戏弄的境地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达境移情,学生体验、感悟到一定要关心、体贴有生理缺陷的人,决不能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
2. 抓住插图中的关键画面设置情境。如《爱护课桌椅》的课文中配有一幅“桌椅都哭了”的儿童漫画。老师抓住这幅画而设置情境:“如果教室里没有课桌椅会怎么样?”小朋友通过想象、联想就会体验到,教室里不能没有课桌椅。有了这种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桌椅的态度和情感。
3. 借助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描摹情境。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举出校园里鲜活的事例,并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同学们看见了吗?我们校园里有几棵小树,可能是昨夜大风刮了的原因,都耷拉着脑袋,挺不起腰来。中午,娟娟、红红等同学亲自替小树做支架,用她们扎辫子的绸带绑好,让小树娃娃挺起腰来。当你从这些重新挺起腰来的小树旁走过时,内心会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教育。
4.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情境。如《我的事業在中国》一课,旨在讴歌邓稼先的爱国精神。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凸现情境:“这是我国的大戈壁滩,是邓稼先工作的地方。这里黄沙乱舞,荒无人烟,置身于此你会有什么感受?邓稼先为什么要在这里?”借助这一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体验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工作的艰苦以及与外界隔绝所作出的牺牲,领悟邓稼先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怀。
(二)回忆生活经历,引发心理体验
让学生回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或忧愁、苦恼的生活遭遇,是引发心理体验常用的方法。如教学《拾金不昧》,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历,体验丢东西的焦虑,东西失而复得的喜悦以及拾到东西交还失主的高兴和安慰,通过学生的体验,使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
二、实践体验的形式与操作
(一)活动操作式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切入主体性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获得真切的体验。如《改革开放谱新篇》一课,让学生收集反映前辈童年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状况的照片以及反映学生自己现实生活的照片,借助照片,开展“我与前辈比童年”的活动,从中体验改革开放给自己的家庭、家乡和祖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社会实践式
参与社会实践,主要是指接触社会,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社会服务,收集道德名言、谚语、格言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大课堂中引发亲身体验。如教学《尊重老师的劳动》,让学生调查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师,了解他(她)一天的工作情况和作息时间表,具体算一下教师除8小时工作外,还要额外工作多少时间,从中体验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设“岗”服务式
在新课程体系中,实践、体验的要求,将课内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并在家中和社区内设置相应的“岗位”,从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行为实践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之后,在社会设置服务岗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清扫街道,洗擦交通护栏等活动,进一步激发热爱劳动的光荣感。
(四)角色承担式
让学生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从中体验与该角色相符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如教学《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学当小小售货员,亲自站柜台;让学生学当小小交警员,亲自指挥行人过马路;让学生当城市美容师,主动上街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亲身感受、体验各行各业的辛苦,增强服务他人的光荣感。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