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演化研究

来源 :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美国Science,2014,346:978报道,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萍和刘静研究员等,与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合作者共同发表题为“沉积埋藏的古河道揭示构造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控制作用”的论文。他们自2012年起开展了对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与演化的合作研究,获得了巨厚河床覆盖层底部的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
  地质构造演化、气候变化和地表侵蚀过程的相互关系,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命题。作为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楔入的前缘,喜马拉雅东端一南迦巴瓦构造结是现今地球上构造隆升最强烈、地貌演化最迅速、降雨量和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一气候一侵蚀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发育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穿越东构造结时河道深切。绕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形成落差大于2000米的大拐弯峡谷。关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目前最普遍的观点是侵蚀造山模型,即强烈的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山脉快速隆升;其次是南迦巴瓦峰西坡冰川坝的阻挡效应,使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裂点得以长期维持在原地。然而,上述认识均缺乏长时间尺度的河谷沉积记录,对东构造结的隆升历史、河流侵蚀和冰川启动共同塑造地形的理解依然十分困难。
  王萍等通过对雅鲁藏布江谷底沉积物的钻探结果分析及底部砂层的26Al/10Be测年,结合数字模拟,报道了目前埋藏在数百米沉积之下的雅鲁藏布江古河道的发现,并确认古河床存在向上游倾斜的反翘现象,认为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块体250万年以来加速构造隆升使河道变形,形成了分隔上游堆积和下游变陡的巨型裂点。大峡谷内的高侵蚀速率,是快速构造抬升的直接响应。这些发现表明,在构造一气候相互作用中,构造是主控因素和第一驱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在最近地质时期加速构造隆升,阻止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裂点向上游的扩展,从而否定了现有的认为第四纪年轻河流袭夺或冰川坝作用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源的假说。
  地质与地貌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惠普尔(K.X.Whippie)在同期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侵蚀作用能否驱动构造运动”的评述文章,认为王萍等的论文是对强调“气候驱动的侵蚀控制喜马拉雅构造结加速隆升”的著名“构造动脉瘤”模型的挑战。美国、德国的多家报刊新闻和科学网站也都对这一进展进行了报道。
其他文献
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于神经系统是智慧的根本物质基础,因此相关基础研究的进步自然就带动了其他应用学科的发展。其中,神经生物学发现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影响令人关注。毕竟人工智能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聪明地工作,这其实就是类脑计算,一个不算新,但又被不断刷新的领域。  人类大脑是目前自然界已知的,在问题求解、推理、决策、理
<正>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反映,其内容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名医辈出,学派林立,不断汇集,代有薪传,故其典籍
期刊
在纪念创刊百年的日子里,本刊特向读者推荐这部十多年前出版的著作,这是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的成果,今天读来仍极有现实意义。本刊的创刊编者,创办《科学》,既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