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首先阐述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良贷款反弹、信贷市场竞争压力大、信贷业务盲目发展和合规化建设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并认真剖析了信贷的上述突出的成因,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合规意识淡薄、监督管理不到位、贷款责任追究不到位、管理缺失、人员素质低下和未能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强系统的业务培训、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和贷款发放的激励机制,从而解决官僚主义作风和“权力怪圈”现象的一整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管理缺失;绩效考核;整治措施
农村信用社围绕业务发展目标,积极完善激励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项贷款得到持续稳定增长,但在信贷管理中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借款人,特别是出口创汇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贷款潜在风险较大;二是贷款占用形态不准,部分贷款应进未进不良,风险未能充分释放,潜在风险较大。贷款逾期90天以上应进未进不良,此部分贷款潜在风险较大;三是新增贷款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尤其是新增贷款的陆续到期,不良贷款已开始显现。
(二) 信贷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一是农村信用社支农“一家独大”的格局将加速破除,网点分布广泛、人缘熟悉、决策快捷的原有优势开始缩小,信用社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加。二是部分信贷人员业务拓展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足,服务手段滞后,存在信贷人员把贷款视作权利,官商思想浓厚,存在坐门等客的现象。三是高管人员对政策领会不到位,行动滞后,曲意操作,对项目时机把握不够,错失投放时机。
(三)业务发展潜藏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思想。一是部分县级联社在贷款投放上偏离了方向,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主业,票据贴现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严重超出农信社规定的比例,甚至达到51.83%。二是部分县级联社在贷款营销工作中,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通过降低贷款条件来争揽客户,投放的贷款质量不高。
(四)合规化建设仍任重道远。一是全省农村信用社的顶、冒名贷款通过专项治理虽已收回部分贷款,但目前尚有很大比例贷款未能收回。二是部分机构仍未严格遵守监管要求,贷款集中度严重超监管标准要求。三是越权、拆笔放款在不同地区还时有发生。四是部分信贷人员与客户串通、内外勾结,骗取贷款现象仍然存在。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主要领导及信贷人员合规意识淡薄,有章不循。如部分机构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监管政策,随意突破监管比例;有的县级联社人为控制贷款分类形态,不按五级分类管理有关规定按季分类按月调整;再如有的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未坚持借款人本人现场签字和到柜台领取借款制度,为违规违纪逆程序操作开辟了通道。
(二)监督管理不到位,“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如有的县级联社未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信贷业务检查与辅导,对全辖贷款质量没有及时监测和督办,没有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贷款责任追究不到位,以致违规违法者有恃无恐。如有的联社对违规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责任追究未得到真正落实,甚至从未对不良贷款进行过责任追究,对高管人员及信贷人员未起到震慑作用。
(四)部分机构管理缺位,放任自流。如有的县级联社对信贷业务组织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每年都例行检查,但每年的问题不断;基层信用社针对检查出的问题,采取就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未进行举一反三地深入研究剖析,在今后的操作中依然我行我素,照犯不误。
(五)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不知如何操作。如部分信贷人员没有认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省联社有关信贷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具体规定,在业务操作中,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六)未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如有的机构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没有做到绩效、政效挂钩考核,致使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思想,工作不积极,态度不认真,对单位和事业不负责任,严重阻碍了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三、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一)加强业务培训。各级经营机构要坚持切实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敢抓敢管的信贷业务骨干调整到信贷部门。同时要健全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做好信贷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教育,强调信贷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归属感和团队精神,强化服务意识、合规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而保证信贷业务的健康开展。
(二)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格问责。各级机构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操作手续,强化管理。同时,加大对信贷业务违规违纪和案件相关责任人的查处力度,要从严追究责任人和高管人员及上级领导的责任,使问责制追溯至高管人员和上级联社领导,真正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在全辖内形成按规操作、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各级机构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定,加大对大额贷款、重点客户及新增不良贷款的监测、预判力度,做到提前预警,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提高抗风险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新增大额贷款的监测与管理,防范风险。
(四)建立贷款发放的激励机制。要改革、完善贷款营销考核奖励机制,加大信贷营销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力度;要制定贷款投放、收息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工效挂钩、奖惩分明、多放多奖;要建立起科学的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进而提高信贷人员放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解决官僚主义作风和“权力怪圈”现象。各级机构,对目前高管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和权力怪圈现象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彻底根除目前部分高管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改变高高在上、坐等上门的工作态度;二是要打破“权力怪圈”,革除部分人员把信贷工作作为自己权力的错误思想,改变有多大权限就运用多大权力、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三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科学用人机制。(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行政部)
参考文献:
[1] 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新辉.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金融研究.1999(2).
[3] 陈志刚.金融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论坛.2003(1).
[4] 洛伦兹,格利茨.现代金融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6-12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管理缺失;绩效考核;整治措施
农村信用社围绕业务发展目标,积极完善激励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项贷款得到持续稳定增长,但在信贷管理中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借款人,特别是出口创汇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贷款潜在风险较大;二是贷款占用形态不准,部分贷款应进未进不良,风险未能充分释放,潜在风险较大。贷款逾期90天以上应进未进不良,此部分贷款潜在风险较大;三是新增贷款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尤其是新增贷款的陆续到期,不良贷款已开始显现。
(二) 信贷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一是农村信用社支农“一家独大”的格局将加速破除,网点分布广泛、人缘熟悉、决策快捷的原有优势开始缩小,信用社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加。二是部分信贷人员业务拓展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足,服务手段滞后,存在信贷人员把贷款视作权利,官商思想浓厚,存在坐门等客的现象。三是高管人员对政策领会不到位,行动滞后,曲意操作,对项目时机把握不够,错失投放时机。
(三)业务发展潜藏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思想。一是部分县级联社在贷款投放上偏离了方向,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主业,票据贴现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严重超出农信社规定的比例,甚至达到51.83%。二是部分县级联社在贷款营销工作中,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通过降低贷款条件来争揽客户,投放的贷款质量不高。
(四)合规化建设仍任重道远。一是全省农村信用社的顶、冒名贷款通过专项治理虽已收回部分贷款,但目前尚有很大比例贷款未能收回。二是部分机构仍未严格遵守监管要求,贷款集中度严重超监管标准要求。三是越权、拆笔放款在不同地区还时有发生。四是部分信贷人员与客户串通、内外勾结,骗取贷款现象仍然存在。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主要领导及信贷人员合规意识淡薄,有章不循。如部分机构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监管政策,随意突破监管比例;有的县级联社人为控制贷款分类形态,不按五级分类管理有关规定按季分类按月调整;再如有的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未坚持借款人本人现场签字和到柜台领取借款制度,为违规违纪逆程序操作开辟了通道。
(二)监督管理不到位,“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如有的县级联社未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信贷业务检查与辅导,对全辖贷款质量没有及时监测和督办,没有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贷款责任追究不到位,以致违规违法者有恃无恐。如有的联社对违规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责任追究未得到真正落实,甚至从未对不良贷款进行过责任追究,对高管人员及信贷人员未起到震慑作用。
(四)部分机构管理缺位,放任自流。如有的县级联社对信贷业务组织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每年都例行检查,但每年的问题不断;基层信用社针对检查出的问题,采取就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未进行举一反三地深入研究剖析,在今后的操作中依然我行我素,照犯不误。
(五)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不知如何操作。如部分信贷人员没有认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省联社有关信贷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具体规定,在业务操作中,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六)未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如有的机构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没有做到绩效、政效挂钩考核,致使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思想,工作不积极,态度不认真,对单位和事业不负责任,严重阻碍了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三、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一)加强业务培训。各级经营机构要坚持切实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敢抓敢管的信贷业务骨干调整到信贷部门。同时要健全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做好信贷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教育,强调信贷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归属感和团队精神,强化服务意识、合规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而保证信贷业务的健康开展。
(二)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格问责。各级机构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操作手续,强化管理。同时,加大对信贷业务违规违纪和案件相关责任人的查处力度,要从严追究责任人和高管人员及上级领导的责任,使问责制追溯至高管人员和上级联社领导,真正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在全辖内形成按规操作、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各级机构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定,加大对大额贷款、重点客户及新增不良贷款的监测、预判力度,做到提前预警,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提高抗风险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新增大额贷款的监测与管理,防范风险。
(四)建立贷款发放的激励机制。要改革、完善贷款营销考核奖励机制,加大信贷营销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力度;要制定贷款投放、收息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工效挂钩、奖惩分明、多放多奖;要建立起科学的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进而提高信贷人员放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解决官僚主义作风和“权力怪圈”现象。各级机构,对目前高管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和权力怪圈现象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彻底根除目前部分高管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改变高高在上、坐等上门的工作态度;二是要打破“权力怪圈”,革除部分人员把信贷工作作为自己权力的错误思想,改变有多大权限就运用多大权力、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三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科学用人机制。(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行政部)
参考文献:
[1] 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新辉.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金融研究.1999(2).
[3] 陈志刚.金融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论坛.2003(1).
[4] 洛伦兹,格利茨.现代金融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