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君子图》画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是倪瓒“三段式”构图确立最早的作品。
号称“逸笔草草自娱耳”的倪瓒(1306-1374年),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云林生等,常州无锡人。倪瓒不走仕途,可能是受其家庭的影响。倪瓒的上几辈人都是隱士,他接触的几乎都是隐士或者和尚、道士,常与他们一起吟诗作画,相互附和,过着萧简淡薄、漂泊不定的生活,还给自己一个“苍浪漫士”的雅号,所以他不走仕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性格使他的绘画倾向于古淡萧散,天然清新,具有“逸品”的风格。他的画作笔墨不多,从简去繁,逸笔草草。
倪瓒在绘画方面有他自己的主张。一次仆童问他什么是绘画,他回答说:“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以自娱耳。”倪瓒还把绘画当作“以写胸中逸气耳”的休闲方式。表面上看,倪瓒似乎并没有把绘画当作一回事,只不过是聊以自娱或写胸中逸气罢了。但实际上,倪瓒还是上追董(源)、巨(然)之南方山水画派风格,笔法尤其追董源的披麻皴。此后行笔俱简,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写其胸次之磊落者欤”。
也许正是倪瓒的这种绘画思想,引导了他的“三段式”构图形式的建立。他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诞生山水画以来,最先简化为“逸笔草草”之艺术形式的。尽管元代初期赵孟頫的《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等已把五代、北宋以来的大山大水变为南宋“马一角”、“夏半边”,改变了山水的复杂形式,但是倪瓒的“逸笔草草”再次把山水画简化,简化到把构图分为更简洁、纯粹的“三段式”—一岸、一水、一石堆,再加上几棵树木,如此简洁清新、飘逸磊落,难怪明人董其昌看到倪瓒的山水画以后说“山不必多,以简为贵”的话了,他深深被倪瓒的山水画折服。
其实,倪瓒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三段式”构图形式的巅峰之作,但也是《六君子图》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没有《六君子图》在形式上探索的成功与摆脱前人的窠臼所做出的努力,倪瓒就难以有以后的《渔庄秋霁图》等精彩杰作了,也不会成为“元四家”,更不会是“元四家”中获得“逸品”声誉最高的一位画家。因此,明代的董其昌尤为推崇倪瓒,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元季四大家,倪云林品格尤超。”在笔法方面亦认为“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尤其著者也”,是说倪瓒的侧笔更加不受拘束,运笔自由。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六君子图》的构图形式等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六君子图》上有倪瓒的题字:“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师见之必然大笑也。倪瓒。”那么,首先《六君子图》是画来送给好友卢山甫的,在好朋友一再催促下倪瓒无法推辞,故作此图,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急就章”了。在弓河的船上作画,摇摇晃晃,又是夜色布满天空,仅靠篝火为光,辄求作画的卢山甫还是急性子,希望马上就能得到此画,倪瓒“只得勉以应之”。故而,绘画的结构就必须简略。一座平缓逶迤之远山丘、六棵树木和近处的石坡陁,大面积的空白为水面。如此简单,倪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大痴黄师见之必然大笑也。”大痴即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元四家”之一,是倪瓒的前辈,比倪瓒大37岁。然而,黄公望非常欣赏倪瓒的绘画天赋,因此他们之间的交往很深。这幅图轴的右上角就是黄公望的题字,其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五偏颇。”这幅画中因为画了“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故此,黄公望把这六种树比喻为“六君子”,这幅山水画图的名称由此而来。
《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平缓逶迤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面远景,正如大痴所说的“远望云山隔秋水”。靠紧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陁,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画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万顷湖水尽收眼底。“三段式”构图就这样展开了。实际上就是两道横向的平缓的石坡陁,把画面分割为三段。
号称“逸笔草草自娱耳”的倪瓒(1306-1374年),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云林生等,常州无锡人。倪瓒不走仕途,可能是受其家庭的影响。倪瓒的上几辈人都是隱士,他接触的几乎都是隐士或者和尚、道士,常与他们一起吟诗作画,相互附和,过着萧简淡薄、漂泊不定的生活,还给自己一个“苍浪漫士”的雅号,所以他不走仕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性格使他的绘画倾向于古淡萧散,天然清新,具有“逸品”的风格。他的画作笔墨不多,从简去繁,逸笔草草。
倪瓒在绘画方面有他自己的主张。一次仆童问他什么是绘画,他回答说:“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以自娱耳。”倪瓒还把绘画当作“以写胸中逸气耳”的休闲方式。表面上看,倪瓒似乎并没有把绘画当作一回事,只不过是聊以自娱或写胸中逸气罢了。但实际上,倪瓒还是上追董(源)、巨(然)之南方山水画派风格,笔法尤其追董源的披麻皴。此后行笔俱简,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写其胸次之磊落者欤”。
也许正是倪瓒的这种绘画思想,引导了他的“三段式”构图形式的建立。他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诞生山水画以来,最先简化为“逸笔草草”之艺术形式的。尽管元代初期赵孟頫的《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等已把五代、北宋以来的大山大水变为南宋“马一角”、“夏半边”,改变了山水的复杂形式,但是倪瓒的“逸笔草草”再次把山水画简化,简化到把构图分为更简洁、纯粹的“三段式”—一岸、一水、一石堆,再加上几棵树木,如此简洁清新、飘逸磊落,难怪明人董其昌看到倪瓒的山水画以后说“山不必多,以简为贵”的话了,他深深被倪瓒的山水画折服。
其实,倪瓒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三段式”构图形式的巅峰之作,但也是《六君子图》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没有《六君子图》在形式上探索的成功与摆脱前人的窠臼所做出的努力,倪瓒就难以有以后的《渔庄秋霁图》等精彩杰作了,也不会成为“元四家”,更不会是“元四家”中获得“逸品”声誉最高的一位画家。因此,明代的董其昌尤为推崇倪瓒,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元季四大家,倪云林品格尤超。”在笔法方面亦认为“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尤其著者也”,是说倪瓒的侧笔更加不受拘束,运笔自由。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六君子图》的构图形式等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六君子图》上有倪瓒的题字:“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师见之必然大笑也。倪瓒。”那么,首先《六君子图》是画来送给好友卢山甫的,在好朋友一再催促下倪瓒无法推辞,故作此图,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急就章”了。在弓河的船上作画,摇摇晃晃,又是夜色布满天空,仅靠篝火为光,辄求作画的卢山甫还是急性子,希望马上就能得到此画,倪瓒“只得勉以应之”。故而,绘画的结构就必须简略。一座平缓逶迤之远山丘、六棵树木和近处的石坡陁,大面积的空白为水面。如此简单,倪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大痴黄师见之必然大笑也。”大痴即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元四家”之一,是倪瓒的前辈,比倪瓒大37岁。然而,黄公望非常欣赏倪瓒的绘画天赋,因此他们之间的交往很深。这幅图轴的右上角就是黄公望的题字,其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五偏颇。”这幅画中因为画了“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故此,黄公望把这六种树比喻为“六君子”,这幅山水画图的名称由此而来。
《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平缓逶迤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面远景,正如大痴所说的“远望云山隔秋水”。靠紧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陁,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画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万顷湖水尽收眼底。“三段式”构图就这样展开了。实际上就是两道横向的平缓的石坡陁,把画面分割为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