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清末民变与新政的内在关联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1年到1911年,即清末最后十年,是民变频繁爆发的时期,也是清王朝实行新政的时期。共处于同一时间段的民变高潮和清末新政究竟有何种内在的因果关联呢?美国学者蒲乐安(Roxann Prazniak)的《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就力图探究这一极具深意的问题。
  经历了庚子国变的清王朝蹒跚地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在庚子国变中,清王朝对义和团的承认,可以被视为封建统治者与农民(主要是华北农民)的政治同盟,这种同盟在应对列强政治和经济冲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然而,这种同盟很快随着北京沦陷而宣告破裂,清王朝用剿杀义和团的行动来表达与列强和解的决心。辛丑和谈的赔款又由清王朝转移到农民身上。由此,农民不仅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受害者,而且成为清王朝与列强和解的经济成本的直接承担者。这种情景势必加剧清王朝与农民已有的紧张关系。正如该书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义和团与官军对阵之事,对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清廷政策,人们耳濡目染,对清廷的模糊认识逐渐得到了澄清,即清廷越来越成为洋人的傀儡,给乡村中国带来的只是困苦……“(第32页)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趋于刻板的认识愈来愈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激烈的民变来加以表达的。而旨在实现自救的新政则又加剧了朝廷与民众的紧张关系。
  作者注意到,清末新政从构思到执行,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考虑到乡村民众对新政的理解,自然更没有估计到乡村民众对新政的反抗。作者认为,少数有权势的人操控新政,使得新政所带来的效益仅为少数人所享有,而且内中滋生大量惊人的腐败现象。而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以冲击乡村民众利益为代价。而且,各种势力也围绕着新政所带来的政治利益再分配展开激烈的斗争。如朝廷把税收权限下放到县一级,从而解决办理自治机关、新学校、警政等新政事务的经费问题,结果却因此而引发了以“县”为舞台的政治斗争。部分操办新政的人员侵吞经费,引起乡村民众的强烈不满。更为糟糕的是,权力日益萎缩的朝廷却无法有效控制这种态势的恶性发展。
  由此,在这种情境下,乡村民众基本上是作为新政成本的直接承担者。他们把愤怒的矛头指向新政受益者也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如是表述清末民变和新政的内在关联:“用于反抗新政改革的语言,利用了早期农民起义和乡村行动主义的实践的影像。”(第45页)
  该书所分别叙述的山东莱阳、直隶遵化、四川威远和江苏川沙四个地方的民变都以惊心动魄的情景有力支撑作者这一论述。可以说,新政化为苛政,而后又激起类似农民起义的民变,使得清朝机体中所仅存的生命力被严重消耗。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样一个现象——辛亥革命中,除了武汉三镇、南京、陕西关中等少数地方爆发战斗外,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全国内战,就促使隆裕太后含泪替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盖下了重如千钧的玉玺。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正式写入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党员主体地位”得到了党内最高法规的确定。“党员主体地位”的概念从初步提出,即2006年6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到2012年正式写入党章仅用了6年时间。总体来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党员主体地位”是个
《博览群书》杂志2016年第八期推出了王一先生的大作《我为何判定刘姥姥是西王母——〈红楼梦〉中隐藏最深的秘密》一文,文章观点清晰、推理严谨,随着作者预设的结论,做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证,作为一篇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初看之下,觉其立意之新,想象之敏,推理之密,实在叫人读得兴趣盎然,迭口称赞。  此文发出后,各界反响强烈。《博览群书》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相关文字甚至引发褒贬两派的“大战”两派观点中,亦不乏真
读朋友之书,如与朋友遥相对饮。虽无互动,却能深度神交。这是因为天然亲切而无隔膜,容易迅即沉浸其中。埋首细读,如品良醇:掩卷沉思,像浅酌小抿;会心而笑,似浮一大白。清人金圣叹有33则“不亦快哉”,其中一则是:十年别友忽至,二话不说问内人有无酒,答曰可供三日;先圣孔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一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友朋之书,快乐也!  引起我此番快乐的,是手头一本友人的书——《文津观澜》。  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一句诗,也是一幅画。绿草茸茸的古原,一只体态玲珑的梅花鹿,以其少女的优雅咀啮着青嫩的苹草。她时而抬头张望,时而回头寻觅、呼唤,发出呦呦的鸣叫。如果我把这幅画,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兴起,引起我读老友邓荫柯先生一部新作的总体感受,我觉得也很有趣。  荫柯这部著作全称《中华诗词名篇解读》,是一部功力深厚具有解释学意义的文学编著。编著者以独特的视角,与大量的此类选本沟通协调,创造了一
Ⅰ美国当代作家多克特罗(E. L. Doctorow,1931.1.31-2015.7.21)是一位反传统、解构和颠覆既定思维模式、主张变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他以对后工业时期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洞察,以作家的良心和对受剥削、受压迫劳动群众的深刻同情,在小说创作中批评资本主义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追求社会公正,主张重构现实和历史。多克特罗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小说开始转向变速时,开始他的小说创
中国古人本来很富于幽默感,在谈话和文章当中轻松有意思的玩笑层出不穷。但是每到专制严酷、社会紧张的时候,这样的传统就因为转入地下而显得中断了。至于正统的官僚和文人学士,则往往不苟言笑,一本正经,头脑僵硬,面肌固定。尽管外人看他们也颇幽默,但是决非其本意——现在讲幽默传统的时候,只好姑且将他们束之高阁,以待另案处理。  从孔夫子的“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到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再到清朝嘉、
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这是鲁迅一生颇为自信与自诩的事情。对这一点,不仅鲁迅的友人颇为赞赏,即使鲁迅的论敌也不能不承认。数十年来,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们也在这一课题研究上做足了功夫,发表了许多有卓见的成果。甚至可以说,由于在这一课题研究中集聚了一批通贯古今的大学者如任访秋、王瑶等等,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在鲁迅研究的学术史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最近出版的杨义先生的《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
你喜欢“星星”吗?连国家领导人都提及关于韩剧为什么吸引中国电视剧观众问题,显然需要整体考察荧屏世界的大势走向。尽管电视剧行业受到观影者日趋高龄和开机率下降,以及日渐明显的网络媒体的影响,收看人众发生变化,但电视剧行业依然红火。  2014年来自境外的《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等电视剧爆红,并被媒体热议,人们将其中的政治性隐喻或者形象表现作为生活现实的对照,乃至于引发对峙性意见,对“都教授”的爱戴产
当代诗歌批评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偏向学术阐发与理论建构的学院型诗歌批评,另一种是坚持直面现场、贴近创作实际的诗人型诗歌批评。二者各有优劣,前者可能更具诗学厚度和理论系统性,但往往存在当下性不足、论述隔靴搔痒等毛病;后者在理论阐释上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缜密性,但体现着浓烈的当代意识和突出的现实针对性。相比之下,我更看重后者,即那种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这种诗歌批评,保留着批评者对中国当代诗歌敏锐的直观
陈剑晖的散文研究专著《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于2014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大文类,但是由于纷繁的创作状况及传统理论的认识局限,界定和言说散文显得困难重重。散文的理论建构也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与蓬勃的诗歌、小说乃至戏剧理论相比,散文理论建设可以说是贫乏萎靡,乏善可陈。以致有学者感慨说:“散文理论是世界性的贫困(孙绍振)”。《诗性想象》却迎难而上,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