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网络舆情为视角,介绍了网络舆情、网民心理等相关概念,分析了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的表现形态及特征,阐述了网民心理助推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府治理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情 网民心理 政府治理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网民逐年增多,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超过7.51亿。在2017年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时事政治、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教育舆情等。因网络舆论话题的不断增长,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关注,对政府有关公共网络舆情监管与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也凸显出现。在网络舆情中,网民的心理过程也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特征。因此,以正确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化解危机,研究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是有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分析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提出政府治理相关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重要价值。
二、相关基本概念
(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民意”类似,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网络为媒介。网络舆情会以某个社会事件的开始、经过、变化过程和结果而不断变化。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表达个人的态度和意见,通常是对社会事件的一个即时反应,也对社会事件产生了即时影响。网络舆情集合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倾向。
因此,网络舆情是一定时期内群众社会心理的一个集中反映。
(2)网民心理的内涵
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网民的群众心理研究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笔者认为,“网民”是网络平台上,通过多种形式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人。而“网民心理”真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状况。网民们有自己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调查收集多方信息。
网民心理具备社会心理中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两种特点。在个人心理到群里心理、个人行为到群体行为的过程,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形成网络舆情的一个过程,他们反映出了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心理状态或者不同的心理倾向。
三、网民心理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形态及影响
(1)网民心理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形态
目前网络舆情中,网络言语暴力与网络谣言的出现形式最多,对社会及政府工作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①网络言论暴力
互联网的产生,给予人们在言行上比较自由表达的平台。网名在网上对社会的作恶、不公进行谴责时,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情绪化倾向。有些时候,从理性的心理判断被引向不理性的行为,例如:言辞充满攻击性甚至谩骂辱骂,从而形成了网络言论暴力,将网络舆情的核心或者人物推上话题的风口浪尖。网络言论暴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个人修养、综合素质不高,也和某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当下的心理状态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世界里以言语的形式、对特定的人与事物进行谩骂辱骂的行为。
网络言论暴力形成的开端,是某件事或某个人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里,部分网名为了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通过暴力的言辞来吸引眼球,当网民不理性的从众心理出现时,甚至会引起对当事人的无理由的辱骂和攻击。
②网络谣言
在网络舆情中,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网络谣言与过去的谣言有很大差别,因网络的开放性,很多时候,未经证实的谣言在在网络平台上肆意传播,一旦没有控制得当,通常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网络谣言在网络舆情中也是网民心理一种畸形的表现。
(2)网民心理在网络舆情中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是网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社会公共事务的情绪与态度的总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最直接的心理表现形式就是情绪与态度。
①降低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情的产生是因其发生的事情和人物,快速使得舆情的热度在网络上升,网民一旦出现非常不理性、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助推网络舆情的产生,会造成严重后果。我国政府在管理和发布信息方面一直具有主动权,网络媒体的兴起改变的现状,相较于被动的接收信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自主发布观点和意见,政府想要仍旧采用封闭式或者有选择性的信息发布的方式,一旦被获知真相,会极大地降低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②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另一方面看,网络中的舆情的掀起,有时候在可以反应出民众的声音。部分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发声也是现代社会中自由意志与公民监督权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合理发声,也需要抵制虚假信息以及借机散布的谣言。但网民在面对负面信息时的产生的不理智情绪,在面对虚假信息时,很多可能被引导甚至利用,这会使得网络舆情中参杂大量不利的信息,严重时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情中的政府治理政策
因网络舆论话题的不断增长,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关注,对政府有关公共网络舆情监管与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建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的研判制度
政府建立舆情判断制度,运用计算机、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专业理论与方法,在互联网上对随时产生的各类舆情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在无数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挖掘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以及把我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与解决措施。政府加强网络舆情相关制度建设,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根本方式。
网络舆情研判流程主要包括舆情计划、舆情收集、舆情分析和舆情公布等几个方面。目前,网络舆情研判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可以充分利用舆情研判平台在把握网民心理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情,掌控网络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和处置。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空间里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得部分网民会以为网络世界处于法律维护的范围之外,便可能造成违规、违法行为。因此,造成了诸如侵权信息、虚假新闻等多种形式谣言的产生网络随着社会改革的进行是在不断的自我变迁和自我完善的,但进度较慢,需要法律的规范和指引。因此,为了维护网络平台上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政府通过加强立法,约束网民违规违法的行为是必要的。
(2)构建政府开放交流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
现代政府的一个特征是透明阳光的政府,政府信息的不断开放对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有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构建开放交流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都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中网民不理性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中的网名心理状态是复杂的。政府加强对民众心声的了解,构建开放交流的服务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网络议政平台是政府建立的以政府宣传和新闻为主导,与主流网站,包括中央级网站、各大著名商业网站及一些负有影响的论坛、博客、专题网站、学术平台等构建交流、沟通和合作机制的平台。
五、结语
通过上文中分析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不难发现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刻不容缓。网民心理及其行为推动网络舆情往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史,网络舆情中网民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是政府治理关键所在。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尝试建立正确疏导网民心理的研判制度、心理干预制度是必要的。
政府构建开放交流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政府公信力,两者相辅相成,不仅促进网络平台自由、规范的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提升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敏.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演变机制研究——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为例[J].传媒,2018(10):94-96.
[2]郭媛媛.以社会感染理论探析在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7):87.
[3]刘业进.网络舆情生成传播中心理群体的涌现机制[J].学术界,2016(06):28-36.
[4]田卉.基于受众心理的网络舆情分析[J].現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9):164-165.
[5]李菁,马民,兰月新.网民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11):48-52.
[6]陈志霞,王新燕,徐晓林.从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看公众社会心理诉求——对2007-2012年120起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03):101-106.
[7]于建涛.网络舆情的群众心理[J].党政论坛,2012(05):28-30.
[8]魏宏利.论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网民心理作用[J].新闻爱好者,2010(01):45-46.
(作者单位:海南省政府)
关键词:网络舆情 网民心理 政府治理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网民逐年增多,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超过7.51亿。在2017年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时事政治、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教育舆情等。因网络舆论话题的不断增长,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关注,对政府有关公共网络舆情监管与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也凸显出现。在网络舆情中,网民的心理过程也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特征。因此,以正确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化解危机,研究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是有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分析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提出政府治理相关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重要价值。
二、相关基本概念
(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民意”类似,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网络为媒介。网络舆情会以某个社会事件的开始、经过、变化过程和结果而不断变化。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表达个人的态度和意见,通常是对社会事件的一个即时反应,也对社会事件产生了即时影响。网络舆情集合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倾向。
因此,网络舆情是一定时期内群众社会心理的一个集中反映。
(2)网民心理的内涵
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网民的群众心理研究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笔者认为,“网民”是网络平台上,通过多种形式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人。而“网民心理”真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状况。网民们有自己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调查收集多方信息。
网民心理具备社会心理中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两种特点。在个人心理到群里心理、个人行为到群体行为的过程,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形成网络舆情的一个过程,他们反映出了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心理状态或者不同的心理倾向。
三、网民心理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形态及影响
(1)网民心理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形态
目前网络舆情中,网络言语暴力与网络谣言的出现形式最多,对社会及政府工作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①网络言论暴力
互联网的产生,给予人们在言行上比较自由表达的平台。网名在网上对社会的作恶、不公进行谴责时,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情绪化倾向。有些时候,从理性的心理判断被引向不理性的行为,例如:言辞充满攻击性甚至谩骂辱骂,从而形成了网络言论暴力,将网络舆情的核心或者人物推上话题的风口浪尖。网络言论暴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个人修养、综合素质不高,也和某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当下的心理状态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世界里以言语的形式、对特定的人与事物进行谩骂辱骂的行为。
网络言论暴力形成的开端,是某件事或某个人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里,部分网名为了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通过暴力的言辞来吸引眼球,当网民不理性的从众心理出现时,甚至会引起对当事人的无理由的辱骂和攻击。
②网络谣言
在网络舆情中,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网络谣言与过去的谣言有很大差别,因网络的开放性,很多时候,未经证实的谣言在在网络平台上肆意传播,一旦没有控制得当,通常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网络谣言在网络舆情中也是网民心理一种畸形的表现。
(2)网民心理在网络舆情中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是网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社会公共事务的情绪与态度的总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最直接的心理表现形式就是情绪与态度。
①降低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情的产生是因其发生的事情和人物,快速使得舆情的热度在网络上升,网民一旦出现非常不理性、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助推网络舆情的产生,会造成严重后果。我国政府在管理和发布信息方面一直具有主动权,网络媒体的兴起改变的现状,相较于被动的接收信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自主发布观点和意见,政府想要仍旧采用封闭式或者有选择性的信息发布的方式,一旦被获知真相,会极大地降低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②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另一方面看,网络中的舆情的掀起,有时候在可以反应出民众的声音。部分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发声也是现代社会中自由意志与公民监督权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合理发声,也需要抵制虚假信息以及借机散布的谣言。但网民在面对负面信息时的产生的不理智情绪,在面对虚假信息时,很多可能被引导甚至利用,这会使得网络舆情中参杂大量不利的信息,严重时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情中的政府治理政策
因网络舆论话题的不断增长,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关注,对政府有关公共网络舆情监管与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建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的研判制度
政府建立舆情判断制度,运用计算机、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专业理论与方法,在互联网上对随时产生的各类舆情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在无数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挖掘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以及把我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与解决措施。政府加强网络舆情相关制度建设,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根本方式。
网络舆情研判流程主要包括舆情计划、舆情收集、舆情分析和舆情公布等几个方面。目前,网络舆情研判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可以充分利用舆情研判平台在把握网民心理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情,掌控网络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和处置。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空间里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得部分网民会以为网络世界处于法律维护的范围之外,便可能造成违规、违法行为。因此,造成了诸如侵权信息、虚假新闻等多种形式谣言的产生网络随着社会改革的进行是在不断的自我变迁和自我完善的,但进度较慢,需要法律的规范和指引。因此,为了维护网络平台上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政府通过加强立法,约束网民违规违法的行为是必要的。
(2)构建政府开放交流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
现代政府的一个特征是透明阳光的政府,政府信息的不断开放对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有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构建开放交流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都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中网民不理性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中的网名心理状态是复杂的。政府加强对民众心声的了解,构建开放交流的服务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网络议政平台是政府建立的以政府宣传和新闻为主导,与主流网站,包括中央级网站、各大著名商业网站及一些负有影响的论坛、博客、专题网站、学术平台等构建交流、沟通和合作机制的平台。
五、结语
通过上文中分析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不难发现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刻不容缓。网民心理及其行为推动网络舆情往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史,网络舆情中网民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是政府治理关键所在。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尝试建立正确疏导网民心理的研判制度、心理干预制度是必要的。
政府构建开放交流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政府公信力,两者相辅相成,不仅促进网络平台自由、规范的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提升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敏.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演变机制研究——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为例[J].传媒,2018(10):94-96.
[2]郭媛媛.以社会感染理论探析在网络舆情中的网民心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7):87.
[3]刘业进.网络舆情生成传播中心理群体的涌现机制[J].学术界,2016(06):28-36.
[4]田卉.基于受众心理的网络舆情分析[J].現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9):164-165.
[5]李菁,马民,兰月新.网民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11):48-52.
[6]陈志霞,王新燕,徐晓林.从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看公众社会心理诉求——对2007-2012年120起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03):101-106.
[7]于建涛.网络舆情的群众心理[J].党政论坛,2012(05):28-30.
[8]魏宏利.论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网民心理作用[J].新闻爱好者,2010(01):45-46.
(作者单位:海南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