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缺少名师?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di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育研究的价值在哪里
  ——《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特色及专业期待》热议
  本刊2011年第11期发表了赵焕亭老师的《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特色及专业期待》一文,对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特点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直面我省教育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与中小学老师交流不够,中小学语文名师太少,专业发展欠缺,教育宣传不到位等。文章呼吁加强教育教学的合作研究,打造名师团队,呼唤核心人物的引领……这些问题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许多教育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纷纷给编辑部来信来稿,述说自己的工作感悟,发表自己对于提升中小学教育研究层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本期我们集中选登其中的部分稿件,希望能够引发更加深入的讨论,对提高河南教育研究整体水平、打造河南名师有所裨益。
  赵焕亭老师在《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特色及专业期待》中指出:“河南语文教育研究在全国的地位并不显著,难以看到河南语文教育界举办全国性的、影响较大的语文教育研究活动。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河南缺少有胆有识的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性、旗帜性人物。”大家知道,名师不仅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积极引领者,也是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基本体现,河南缺少名师团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基础教育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地位的现状。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情况的产生?
  一、长期以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通过分析全国教师的工资水平在社会各行业的排名情况,及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全国教师工资的对比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教师的收入情况和社会地位的现状。据统计,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总数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总数的6.5%)的中学教职工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即月工资不足1000元。而河南省小学和中学教职工人均月工资低于1000元的县级行政区占全省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4%和25%,工资水平居全国末位。2008年,河南省城市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低于全国教师平均水平,居全国末位。根据河南省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0年,河南省教育系统平均工资为26614元,全国教育系统平均工资为39624元,即河南省教育系统工资比全国教师平均水平低3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分配制度不断改革,由“统包统分”发展到“双向选择”,再到90年代末最终走向了“自主择业”的市场化阶段。回眸改革历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之日,也就是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人才素质下降之始,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每况愈下。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较高的经济回报是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一个行业、促使从业人员不断地致力于提高专业水准、建立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确立这一职业的权威性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为了保证优秀人才大量进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一定要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并确保教师工资的增长高于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以提高教师职业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
  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学生的大量无序流动导致教学环境两极分化,教育科研基本条件缺失
  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足。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被束缚于教材、分数和固定答案,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限制,教育科研活力不足,这个问题乃全国普遍现象,非为河南所独有。另一方面,学生的大量无序流动造成教学环境的分化和教育科研条件的缺失。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造成学生大量无序流动,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而以河南尤甚。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强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大范围流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国际上用来综合评估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早在2000年就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而且连年来不断攀升。社会的贫富分化,造成富有群体的产生,为了使子女获得优越的教育资源,部分家长不惜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学生送到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重点学校。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学生流动成为部分农民工迫切的现实需要。农民夫妻双方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一个大的现实问题。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要,一些有实力的学校纷纷增加寄宿服务,大批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于是大量留守儿童纷纷涌向这些学校。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导致城市居住人口增加,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
  学生大量无序流动,进一步拉大了校际差距,加剧了学校两极分化。名校和城镇学校凭借其优势地位和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一些学校师资匮乏,生源减少,举步维艰。重点学校集中了优秀的师资和学生,但班额过大,据笔者调查,80人以上的班级比比皆是,超过100人的也屡见不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这些大班额的教师无不面临着强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研和科研,即便写出一些文章,也大多是疲于应付,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而对于一般学校来说,落后的教学条件和可怜的生源,带给师生一种耻辱感和压抑感,以至于自暴自弃,丧失斗志。
  学生大量无序流动,还造成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应试压力。每逢招生季节,为了争抢生源,各学校纷纷抽出力量进行招生宣传,甚至挖空心思,不惜采用各种手段争抢优秀生,这样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进一步强化了应试压力。
  三、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地区缺乏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
  科教兴国是国家的既定策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教师的工资标准达不到“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规定,而且教育经费尤其是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更是难以落实。长此以往,导致多数教师知识老化,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式、手段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一个教师,如果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而没有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教育水平突破性的进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匮乏,中小学校和高校长期脱节,缺乏应有的合作与交流,正如赵焕亭老师所指出的,我们河南的高校并不缺乏教育研究成果,但高校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同时,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功利主义大行其道,部分教师价值观扭曲,追名逐利成风。例如,优质课和公开课变味为“作秀”,教师在反复试讲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现场效果,在乎的是评委和领导的感受,而不是学生的真正需要;为评职称而发表的所谓教研文章,有些也是出于功利目的,东拼西凑,而不是扑下身去研究一番,甚至不惜求人代笔;有些教师不是把精力放在课堂上,而是放在自己开办的辅导班上,变相获利;还有的教师一旦评上职称,便自认为功成名就,坐享其成,而失去教学的热情;有的地方不正之风盛行,一线教师评职称不看业绩看关系,甚至出现行政人员挤占专业人员名额的现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中,笔者认为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也是根本性的,只有真正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也是能够短期实现的。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择校现象,是历史上长期逐步形成的,解决起来也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至于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是个别现象,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也是可以在较短时间之内予以妥善解决的。
  (责 编 肖 飞)
其他文献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要贴好春联,这是妈妈给我的任务。我从商店里买回三副春联,分别贴在大门、厨房、猪圈上。  我看着一副春联,大声读道:“满堂聚财财先到,迎春接福福自来。”  妈妈大声赞道:“好,真是一副好对联!”  我又读:“厨中调美味。”  妈妈连忙说出下联:“席上敬奇香。”  “妈妈还挺厉害嘛!”我称赞道。  妈妈说:“我是你聪明的妈妈呀!”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