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舞蹈专场晚会《25小时》的追踪调查,舞者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普遍性存在心理问题,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模拟与调节、运动记忆法、情绪记忆法、自我暗示疗法、利用不稳定因素以及充分准备等疏导方案,帮助舞者轻松自如的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舞者;课堂训练;舞台表演;心理变化;解决方案
一、舞者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的的心理变化分析
舞台表演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是人对于某种出乎意料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应激反应广泛地存在于舞者的舞蹈比赛和舞台表演中。舞者正是因为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短时间内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产生了过度的应激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引起焦虑,而焦虑是预感将发生不良后果的一种担心,这是舞者经常出现的心理反应。过渡的焦虑不安情绪会使舞者丧失表演信心,认知能力、肌肉素质减退,舞台表演过程中思维认知能力受到干扰,影响舞者对外界的反应能力,这对舞者舞台的表演效果十分不利。
本课题对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舞团的一位女舞者进行了专访,这位女舞者曾获得首尔国际舞蹈大赛金奖,舞台经验丰富。她的体会是: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技术很稳定,情绪比较到位,各方面感觉都非常好,自认为在舞台表演上应该可以达到万无一失。真正到了舞台上,却不能以平常心态对待,由于场地的不适应,灯光的强度过大,其他舞者的服装造型优于她,技艺也很高超,心理顿时产生较大的紧张情绪,但现场并没有人给她做相应的心理辅导,结果整场演出发挥失常,体力不支。这种情况是普遍发生在众多舞者中的。
通过个案可以分析总结,出现此类问题的几个关键影响要素,分别是:过于依赖课堂训练;过度紧张;缺少应变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失心重;个人性格;剧场环境;观众质量;身体状况。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舞者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负责调节、指挥的的神经中枢的能力下降,反馈失灵,这样一来舞者会动作生硬,表情呆板,一切技术技巧都会有形而无神。有的舞者在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将舞蹈动作进行下去,这就要归功于课堂训练的重要性,舞者在课堂的训练中经过反复的练习、磨合形成动力定型、肌肉记忆,使舞者在舞台上虽然紧张不安,但依然可以将动作连锁性的表现出来,动作的线路虽然不受影响但表现力大打折扣。
二、舞者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心理变化的解决措施
疏导方案(一):模拟与调节。
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是一个 内容的两个表现途径。心理训练可以通过模拟练习开始,起初在课堂中模拟练习,在下一个阶段要到剧场中适应环境,包括灯光、音响等外界因素。课堂训练的模拟练习重点在于培养舞感,学生、演员拥有了良好的舞感才会在台上光彩照人、炯炯有神。舞感的培养要追溯到课堂的基础训练中。
疏导方案(二):运动记忆法。
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强化肌肉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课堂训练中舞蹈基础技能的深入,动觉控制作用会不断增强,视觉和意识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到最小程度。舞者在起舞时可以借助肌肉的运动感觉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等舞者对作品的把控程度逐渐成熟,舞蹈技术达到完善的境界,动作准确、优美,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就是舞蹈学习中肌肉记忆起到的重要作用,到达这个阶段后,舞者既可以把注意力投放在艺术表现力、艺术想象、和舞蹈感觉的培养上。肌肉记忆的强化即可以在课堂训练中提高基础能力,又可以帮助舞者减少心理压力,以松弛的身体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舞台表演。
疏导方法(三):情绪记忆法。
罗森塔尔的未来前途测验,当你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我意象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和成功的面貌时,你就能胜、能赢,否则你将会输。舞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和感觉也是这样,只有当他具有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象和自我感觉的时候,他才能产生和形成良好的舞蹈感觉,从而引起良好的观众感觉。所谓的情绪记忆法应用对于舞者来说是在演出之前演员要想象着自己已经站在舞台上,灯光、影响、服装、道具一切就绪,通过想象的方式构建出自己将要表演的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调度、动作、技术技巧、情绪等等。这种记忆越清晰明了,越有助于舞者心态的平稳。与此同时,舞者也要配合想象中的情绪记忆,体验舞蹈的区别性质,感受情绪情感变化头脑中的音乐记忆。
疏导方法(四):自我暗示疗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短期治疗、长期治疗、药物治疗机行为治疗。对于舞者的紧张情绪的治疗最简单的方式是自我暗示治疗法,紧张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对舞台环境感到陌生。剧场的周围环境会与课堂训练的教室有一定的差异,舞者对熟悉的训练场地把握程度会远远超过剧场。剧场的空间构成、地面的材质,音箱的效果等都会对作品的完成造成潜在的隐患。所以,舞者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要建立与剧场的“默契”程度,演出前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整体的空间意识,这样既有利于演出前平稳心态,也是演出时的突发状况的提前准备。
疏导方法(五):正确利用被稳定因素。
优秀演员盖一坤曾说:我一上舞台,一见观众,好像灵气倍增。观众,是造成舞者演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观众数量的、年龄层、接受程度都是舞者会考虑的方面,而在课堂训练中无需考虑到这些问题。演出中,观众的作用相当于舞蹈教室的镜子,通过镜子舞者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姿,是一种视觉上的反馈。同理,观众在舞者的舞台表演中一样会给台上的表演一些相对的反馈,这些反馈舞者也会感受得到。所以,舞者要正确的看待观众在一场演出中的作用,不要有过多的心理压力。舞者要培养一种“目中无人”的性格。将有观众视为无观众,或将漫长的观众作为此次演出的催化剂,观众的气氛越浓烈,舞者的情绪也会随之升高。
参考文献:
[1]王鑫:《试论如何在国际标准舞训练中加强“心理训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增刊.
[2]赵国纬:《舞蹈教学心理》,中国舞蹈出版社 1989年,第39页.
[3]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文柏:《文艺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关键词:舞者;课堂训练;舞台表演;心理变化;解决方案
一、舞者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的的心理变化分析
舞台表演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是人对于某种出乎意料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应激反应广泛地存在于舞者的舞蹈比赛和舞台表演中。舞者正是因为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短时间内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产生了过度的应激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引起焦虑,而焦虑是预感将发生不良后果的一种担心,这是舞者经常出现的心理反应。过渡的焦虑不安情绪会使舞者丧失表演信心,认知能力、肌肉素质减退,舞台表演过程中思维认知能力受到干扰,影响舞者对外界的反应能力,这对舞者舞台的表演效果十分不利。
本课题对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舞团的一位女舞者进行了专访,这位女舞者曾获得首尔国际舞蹈大赛金奖,舞台经验丰富。她的体会是: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技术很稳定,情绪比较到位,各方面感觉都非常好,自认为在舞台表演上应该可以达到万无一失。真正到了舞台上,却不能以平常心态对待,由于场地的不适应,灯光的强度过大,其他舞者的服装造型优于她,技艺也很高超,心理顿时产生较大的紧张情绪,但现场并没有人给她做相应的心理辅导,结果整场演出发挥失常,体力不支。这种情况是普遍发生在众多舞者中的。
通过个案可以分析总结,出现此类问题的几个关键影响要素,分别是:过于依赖课堂训练;过度紧张;缺少应变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失心重;个人性格;剧场环境;观众质量;身体状况。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舞者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负责调节、指挥的的神经中枢的能力下降,反馈失灵,这样一来舞者会动作生硬,表情呆板,一切技术技巧都会有形而无神。有的舞者在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将舞蹈动作进行下去,这就要归功于课堂训练的重要性,舞者在课堂的训练中经过反复的练习、磨合形成动力定型、肌肉记忆,使舞者在舞台上虽然紧张不安,但依然可以将动作连锁性的表现出来,动作的线路虽然不受影响但表现力大打折扣。
二、舞者从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心理变化的解决措施
疏导方案(一):模拟与调节。
课堂训练到舞台表演是一个 内容的两个表现途径。心理训练可以通过模拟练习开始,起初在课堂中模拟练习,在下一个阶段要到剧场中适应环境,包括灯光、音响等外界因素。课堂训练的模拟练习重点在于培养舞感,学生、演员拥有了良好的舞感才会在台上光彩照人、炯炯有神。舞感的培养要追溯到课堂的基础训练中。
疏导方案(二):运动记忆法。
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强化肌肉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课堂训练中舞蹈基础技能的深入,动觉控制作用会不断增强,视觉和意识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到最小程度。舞者在起舞时可以借助肌肉的运动感觉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等舞者对作品的把控程度逐渐成熟,舞蹈技术达到完善的境界,动作准确、优美,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就是舞蹈学习中肌肉记忆起到的重要作用,到达这个阶段后,舞者既可以把注意力投放在艺术表现力、艺术想象、和舞蹈感觉的培养上。肌肉记忆的强化即可以在课堂训练中提高基础能力,又可以帮助舞者减少心理压力,以松弛的身体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舞台表演。
疏导方法(三):情绪记忆法。
罗森塔尔的未来前途测验,当你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我意象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和成功的面貌时,你就能胜、能赢,否则你将会输。舞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和感觉也是这样,只有当他具有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象和自我感觉的时候,他才能产生和形成良好的舞蹈感觉,从而引起良好的观众感觉。所谓的情绪记忆法应用对于舞者来说是在演出之前演员要想象着自己已经站在舞台上,灯光、影响、服装、道具一切就绪,通过想象的方式构建出自己将要表演的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调度、动作、技术技巧、情绪等等。这种记忆越清晰明了,越有助于舞者心态的平稳。与此同时,舞者也要配合想象中的情绪记忆,体验舞蹈的区别性质,感受情绪情感变化头脑中的音乐记忆。
疏导方法(四):自我暗示疗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短期治疗、长期治疗、药物治疗机行为治疗。对于舞者的紧张情绪的治疗最简单的方式是自我暗示治疗法,紧张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对舞台环境感到陌生。剧场的周围环境会与课堂训练的教室有一定的差异,舞者对熟悉的训练场地把握程度会远远超过剧场。剧场的空间构成、地面的材质,音箱的效果等都会对作品的完成造成潜在的隐患。所以,舞者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要建立与剧场的“默契”程度,演出前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整体的空间意识,这样既有利于演出前平稳心态,也是演出时的突发状况的提前准备。
疏导方法(五):正确利用被稳定因素。
优秀演员盖一坤曾说:我一上舞台,一见观众,好像灵气倍增。观众,是造成舞者演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观众数量的、年龄层、接受程度都是舞者会考虑的方面,而在课堂训练中无需考虑到这些问题。演出中,观众的作用相当于舞蹈教室的镜子,通过镜子舞者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姿,是一种视觉上的反馈。同理,观众在舞者的舞台表演中一样会给台上的表演一些相对的反馈,这些反馈舞者也会感受得到。所以,舞者要正确的看待观众在一场演出中的作用,不要有过多的心理压力。舞者要培养一种“目中无人”的性格。将有观众视为无观众,或将漫长的观众作为此次演出的催化剂,观众的气氛越浓烈,舞者的情绪也会随之升高。
参考文献:
[1]王鑫:《试论如何在国际标准舞训练中加强“心理训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增刊.
[2]赵国纬:《舞蹈教学心理》,中国舞蹈出版社 1989年,第39页.
[3]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文柏:《文艺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