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最古老的修辞辞格,也叫“譬喻”、“打比方”。朱自清的散文喜用比喻,许多精彩的比喻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趣味”,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本文以《朱自清散文》中的散文为语料,以此来研究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运用的特点——构思新奇独特,喻体凸显光与影的视觉美,形神兼备、空灵动人,以及其艺术成就——人情美、音乐美、形象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比喻;艺术效果
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为更好的感悟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之美,本文以《朱自清散文》为语料浅析其中的比喻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一、比喻的特点
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比喻比比皆是。或喻人,或喻物,或喻情,或喻景,明喻、暗喻、通喻等皆被使用,都有着各自的艺术魅力。朱自清散文中运用比喻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独特
鲁迅曾经说过:“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比喻也同样贵在新鲜,贵在创新。除了朱自清对于事物求知求美的细致观察和细腻温婉的描述,他笔下散文的清新秀美也得益于对于所写之物的新鲜发现和独特感受。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荷花时,把“高出水面田田的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一一呈现了荷花的姿态与颜色,还赋予荷花以神情,让人似乎觉得荷花要要翩翩起舞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描绘出一朵朵圆润、娇美的荷花。在他的笔下,一个平凡而又荒凉的池塘顿时变得生机勃勃、秀丽可人。
(二)喻体凸显光与影的视觉美
朱自清的散文在给人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常常营造一种意境,去捕捉光与影的变幻,给人一种似真似幻、柔美和谐的诗情画意之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这样的描述——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在这篇散文里。他将“月亮”比作“美人”,“杨柳枝”比作“美人的胳膊”,月色的光亮与柳条枝的倩影相得益彰,光影相融,映衬着给予读者一场视觉美的享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为读者呈现出一朵朵剔透晶莹、洁白如玉的荷花,在皎洁的夜晚里,由近及远,清晰而朦胧,一种光亮的视觉美感油然而生。
(三)形神兼备,空灵动人
形似是比喻的首要追求。如《看花》中,“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得花骨朵儿已经够可爱了。”分别用“珍珠”“繁星”来写花骨朵儿,就使玲珑可爱、秀气可人的花骨朵儿跃然纸上。
神似是比喻的更高要求。如《阿河》中,“她的眼像一双小燕子,老是在滟滟春水上打着圈儿”,表面上,小燕子和眼睛并没有相似之处,但朱自清抓住了两者之间共有的神态:机灵与活泼,如此凸显阿河眼睛特有的灵气,十分动人。又如《荷塘月色》中,将“缕缕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把“光与影”的组合比作“梵婀玲上的名曲”,细品才能体味其中奥妙。清香是嗅觉感受,而歌声是听觉感受,通喻将两者幽微断续、美妙轻盈的共通点融汇在一起,同样,“光与影”的组合与“名曲”同样和谐优美、韵味悠长,正是这种具有回荡空间的画面,别有一番情调,令人回味无穷。
二、艺术成就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诗情画意充盈在字里行间。诗情,靠丰富的联想;画意,借助比喻的运用。恰当的比喻使朱自清的散文既是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又是一副意境悠远的工笔画,艺术感染力极强。
1.以人为喻的人情美
《文心雕龙·物色篇》强调内情与外景的交融时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朱自清深受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他在作品中刻意求“真”,尤其求人情之“真”。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本无情,但在他的笔下无不染上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自然人情美
朱自清善于以人为喻体,例如在《瑞士》中,“瑞士的湖水一例是蓝的,真正平的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摆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以西方小姑娘做喻体,使湖水具有独具匠心的光华,将太阳照耀下的湖水姿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将月亮比作怕羞的小姑娘的比喻,月色笼罩下,羞答答的月亮洒下光辉,意境深远隽永。
2.清丽婉转的音乐美
汉语在语音、文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音乐性,古往今来,传之久远的作品大都具有音乐美。朱自清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每一篇散文都如一曲乐章,或一咏三叹、或一泻千里。
朱自清善于选用叠音词来作为喻体的修饰语。《绿》中写道“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叠音词的运用使比喻更显轻灵通透,舒缓和谐的音调同时为比喻蒙上音乐美感之轻纱。《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念起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生动活泼,轻松明快而又悦耳,音乐感极强,恰似一支优雅清朗的乐曲。
3.如梦似幻的形象美
美学家认为,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使人产生爱慕和喜悦之情的属性。朱自清善于选用美的事物作为喻体,使原本清秀的本体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样的比喻自然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形象美。
朱自清在散文中选用的喻体形象逼真,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中以各种富有表现力的事物作为春雨的喻体,构思巧妙,具有创造性,十分贴切。《绿》中写“梅雨潭的绿”——“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沉渣,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洁一色”。“明油”“鸡蛋清”凸显它的明亮,使人感到它的滑、嫩、软,晶莹剔透而澄清,这一连串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美得奇异,美得醉人。
比喻是语言艺术上的宝石。比喻的巧妙运用把优美的客体之景融化在浓厚的主观情趣中,主客体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此,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们从中感知的不仅仅是沁人心脾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芬芳,更是诗意的浓度与笔者感情浓度的水乳相交。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梁仁选编[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2]王倩.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运用[A].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徐根松.朱自清散文的比喻美[A].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刘继权.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及文化底蕴[A].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比喻;艺术效果
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为更好的感悟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之美,本文以《朱自清散文》为语料浅析其中的比喻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一、比喻的特点
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比喻比比皆是。或喻人,或喻物,或喻情,或喻景,明喻、暗喻、通喻等皆被使用,都有着各自的艺术魅力。朱自清散文中运用比喻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独特
鲁迅曾经说过:“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比喻也同样贵在新鲜,贵在创新。除了朱自清对于事物求知求美的细致观察和细腻温婉的描述,他笔下散文的清新秀美也得益于对于所写之物的新鲜发现和独特感受。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荷花时,把“高出水面田田的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一一呈现了荷花的姿态与颜色,还赋予荷花以神情,让人似乎觉得荷花要要翩翩起舞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描绘出一朵朵圆润、娇美的荷花。在他的笔下,一个平凡而又荒凉的池塘顿时变得生机勃勃、秀丽可人。
(二)喻体凸显光与影的视觉美
朱自清的散文在给人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常常营造一种意境,去捕捉光与影的变幻,给人一种似真似幻、柔美和谐的诗情画意之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这样的描述——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在这篇散文里。他将“月亮”比作“美人”,“杨柳枝”比作“美人的胳膊”,月色的光亮与柳条枝的倩影相得益彰,光影相融,映衬着给予读者一场视觉美的享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为读者呈现出一朵朵剔透晶莹、洁白如玉的荷花,在皎洁的夜晚里,由近及远,清晰而朦胧,一种光亮的视觉美感油然而生。
(三)形神兼备,空灵动人
形似是比喻的首要追求。如《看花》中,“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得花骨朵儿已经够可爱了。”分别用“珍珠”“繁星”来写花骨朵儿,就使玲珑可爱、秀气可人的花骨朵儿跃然纸上。
神似是比喻的更高要求。如《阿河》中,“她的眼像一双小燕子,老是在滟滟春水上打着圈儿”,表面上,小燕子和眼睛并没有相似之处,但朱自清抓住了两者之间共有的神态:机灵与活泼,如此凸显阿河眼睛特有的灵气,十分动人。又如《荷塘月色》中,将“缕缕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把“光与影”的组合比作“梵婀玲上的名曲”,细品才能体味其中奥妙。清香是嗅觉感受,而歌声是听觉感受,通喻将两者幽微断续、美妙轻盈的共通点融汇在一起,同样,“光与影”的组合与“名曲”同样和谐优美、韵味悠长,正是这种具有回荡空间的画面,别有一番情调,令人回味无穷。
二、艺术成就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诗情画意充盈在字里行间。诗情,靠丰富的联想;画意,借助比喻的运用。恰当的比喻使朱自清的散文既是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又是一副意境悠远的工笔画,艺术感染力极强。
1.以人为喻的人情美
《文心雕龙·物色篇》强调内情与外景的交融时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朱自清深受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他在作品中刻意求“真”,尤其求人情之“真”。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本无情,但在他的笔下无不染上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自然人情美
朱自清善于以人为喻体,例如在《瑞士》中,“瑞士的湖水一例是蓝的,真正平的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摆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以西方小姑娘做喻体,使湖水具有独具匠心的光华,将太阳照耀下的湖水姿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将月亮比作怕羞的小姑娘的比喻,月色笼罩下,羞答答的月亮洒下光辉,意境深远隽永。
2.清丽婉转的音乐美
汉语在语音、文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音乐性,古往今来,传之久远的作品大都具有音乐美。朱自清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每一篇散文都如一曲乐章,或一咏三叹、或一泻千里。
朱自清善于选用叠音词来作为喻体的修饰语。《绿》中写道“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叠音词的运用使比喻更显轻灵通透,舒缓和谐的音调同时为比喻蒙上音乐美感之轻纱。《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念起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生动活泼,轻松明快而又悦耳,音乐感极强,恰似一支优雅清朗的乐曲。
3.如梦似幻的形象美
美学家认为,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使人产生爱慕和喜悦之情的属性。朱自清善于选用美的事物作为喻体,使原本清秀的本体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样的比喻自然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形象美。
朱自清在散文中选用的喻体形象逼真,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中以各种富有表现力的事物作为春雨的喻体,构思巧妙,具有创造性,十分贴切。《绿》中写“梅雨潭的绿”——“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沉渣,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洁一色”。“明油”“鸡蛋清”凸显它的明亮,使人感到它的滑、嫩、软,晶莹剔透而澄清,这一连串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美得奇异,美得醉人。
比喻是语言艺术上的宝石。比喻的巧妙运用把优美的客体之景融化在浓厚的主观情趣中,主客体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此,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们从中感知的不仅仅是沁人心脾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芬芳,更是诗意的浓度与笔者感情浓度的水乳相交。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梁仁选编[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2]王倩.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运用[A].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徐根松.朱自清散文的比喻美[A].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刘继权.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及文化底蕴[A].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