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恋,是每个家长心中的一根刺。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早恋会让成绩一落千丈。到了青春期,不许我们好好打扮,没人追求最好。上了大学,还是要以艰苦朴素为主,也可以找个对象,但一定要同城,“和我们一个区就再好不过了”。
转眼快要毕业,听妈妈的话长大的小孩们,缺乏和异性交往的经验,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而妈妈们开始疯狂催婚,仿佛天上就能掉下个好对象,稳定工作、有房有车、一年抱俩。
既然这么着急,中国家长又为什么忌惮早恋?早恋对青少年的那些危害真的靠谱吗?
一组数据
不管家长们怎么反对,早恋已经普遍发生了。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于14-17岁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有50%的少男和35%的少女,已经爱上过一个异性,目前有确定恋人的,在少男和少女中都占14%。此外,还有33%的少男和29.1%的少女已经有过单相思的经历;29%的少男和24%的少女已经经历过了失恋。
神奇的是,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早恋这件小事,在好学生中发生的概率(17.5%)与在所谓差生间的概率(19.5%)没有太大差距,当然也包括那些成绩中不溜秋的(15%)。并且,按华中师大的调查,颜值这玩意儿在中学生选择异性的因素里只能排个第二,而学习成绩优秀和智商高这两点,在中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里占了将近40%,社会残酷,学习不好,连追妹子都输在起跑线。这反倒说明,成绩差,你连早恋的资格都没有。
基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8-2009)数据的分析显示,如果青少年所在班级的恋爱人数较多,青少年更有可能从身边有类似经历的朋友那里获取接纳、支持,反而不容易受到分手的负面影响。
在不少家长和教师视为“底线”的性行为方面,实证研究早已证明强调婚前守贞的性教育在推迟青少年性行为和防止危险性行为上毫无成效;相反,从1988年到2010年,随着性观念的开放,美国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率不升反降;从儿童4岁起就和孩子坦率谈性说爱的荷兰,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并不比其他欧洲国家更高(17岁),荷兰青少年对于性经历有着更为积极的体验,在性行为中也采取保护措施的比例也更高——荷兰的青少年怀孕比例处在全球最低之列。
与之相对,《2015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中,五分之三不了解避孕有关知识;在有性经历的青少年中,初次性行为年龄在15.9岁,初次性行为避孕的比例又有53.2%,本人或伴侣曾怀孕的比例则高达25%。
十条建议
著名精神心理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教授寄语青年学生的家长们:不要害怕孩子早恋,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对其成长十分重要。
针对有的家长将早恋当作洪水猛兽,有的上升到道德层面,有的担心影响学习,王高华举出身边实例谈了几点看法:
首先,“早恋”并不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食物营养的极大“丰富”,身体发育的“早熟”,还有信息、包括性知识获取的便利,“早恋”具有普遍性?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这份感情,承认其合理性,不指责,少批评,多指导。
第三,双方家长和老师共同处理,大原则“冷处理”,装点糊涂。
第四,“早恋”通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更多的是好感的表达,通常时间长不了。
第五,可以充分利用“早恋”,激励孩子变得更优秀,以达到和异性朋友匹配。
第六,“早恋”的孩子通常认为对方浑身都是优点,其实是因为他(她)交往面窄没有看到其他男(女)生的优点,解决办法是鼓励孩子和更多的异性交往,消除神秘感,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原来优秀的人这么多!”
第七点,当发现孩子恋爱,家长可以反思一下,家庭是否缺乏温暖,孩子是否压力过大。
第八,讲解生理卫生和恋爱婚姻家庭的相关知识、伦理、法律。
第九,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指导。
第十,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度过这一段迷茫的时期。
“早恋其实正好是父母了解、发现和引导孩子的一个机会,也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好时机,是早点儿练习人生角色的契机。”王高华说,“爱恋”是身体和精神的自然需求,给孩子信任和空间,他们的自控力往往超出父母的想象。而为人父母,可以收获和体会到信任的力量。一味地阻止不仅影响父母跟孩子的信任关系,还容易伤害到孩子,也说明父母对人性的规律太无知。
三个问题
在处理儿女早恋的问题上,作为家长是要有些方法的,更要讲究点儿语言艺术——“控”住孩子,是最高境界。接下来,你只需要让孩子回答三个问题。
1.为什么喜欢这个人
让孩子拿出一张纸,写下对方吸引他的地方。是迷人的外貌,姣好的身材,还是幽默风趣的个性?
据研究,大多数恋人常是被对方的外貌吸引,但是深交却是彼此个性、兴趣的相似或互补。让孩子写出自己对对方的喜欢之处,看看是否注意太多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内涵。如果对方的确很优秀,那就要启发孩子:自己有没有同样能博得对方好感的条件呢?
美国有位专家曾调查过很多破裂的婚姻溯起根源,发现不正确的恋爱观占了大多数,要么简单地被外貌吸引。要么是盲目地迷态,而不在乎自身条件怎样。
有一句话说得好,若想找到白马王子,自己就必须是白雪公主。所以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白马或者公主,首要应该做的是使自己更有学识,更有修养,让自己更具实力。
2.你有什么条件谈恋爱
启发孩子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恋爱的能力呢?
可以给孩子讲道理。比如和孩子说,青春期的恋爱就像游泳,如果要到深水区是需要深水证的,只有拿到了深水证才有资格到深水区去畅游,所以,可以问问你的孩子,在感情的长河里,他有深水证吗?可以控制水深水浅吗?如果不顾一切地游向深处,能安全上岸吗?
接来下来再问问孩子,是否会因谈了恋爱而致课业一落千丈,甚至面临重考、考不上好大学的命运?是否能承受这一切?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和他谈恋爱,默默地关注他(她),站在远处欣赏他,这种距离产生的美不是更好吗?
3.你要怎么做
十几岁的中学生,在父母眼里还是小孩子,无论从年龄、阅历、知识方面,还是从承担责任和物质的准备方面,都不具备“恋爱”的条件。也许孩子会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但是却不得不在现实和事实而前低头。过早地谈恋爱,会面临未来无数个未知,如果以后不在一个大学怎么办?不再有爱慕的感觉了怎么办?
所以,一定要让该子正确评估自己的状态,而后采取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讓爱萌芽,要选择远离诱惑物。正所谓“爱情的强度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如果两个人的距离拉远了,心动的感觉也就慢慢淡了。
——综合自微信公众号“解忧心理”“虎嗅网”。李萱、毛茵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眼快要毕业,听妈妈的话长大的小孩们,缺乏和异性交往的经验,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而妈妈们开始疯狂催婚,仿佛天上就能掉下个好对象,稳定工作、有房有车、一年抱俩。
既然这么着急,中国家长又为什么忌惮早恋?早恋对青少年的那些危害真的靠谱吗?
一组数据
不管家长们怎么反对,早恋已经普遍发生了。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于14-17岁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有50%的少男和35%的少女,已经爱上过一个异性,目前有确定恋人的,在少男和少女中都占14%。此外,还有33%的少男和29.1%的少女已经有过单相思的经历;29%的少男和24%的少女已经经历过了失恋。
神奇的是,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早恋这件小事,在好学生中发生的概率(17.5%)与在所谓差生间的概率(19.5%)没有太大差距,当然也包括那些成绩中不溜秋的(15%)。并且,按华中师大的调查,颜值这玩意儿在中学生选择异性的因素里只能排个第二,而学习成绩优秀和智商高这两点,在中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里占了将近40%,社会残酷,学习不好,连追妹子都输在起跑线。这反倒说明,成绩差,你连早恋的资格都没有。
基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8-2009)数据的分析显示,如果青少年所在班级的恋爱人数较多,青少年更有可能从身边有类似经历的朋友那里获取接纳、支持,反而不容易受到分手的负面影响。
在不少家长和教师视为“底线”的性行为方面,实证研究早已证明强调婚前守贞的性教育在推迟青少年性行为和防止危险性行为上毫无成效;相反,从1988年到2010年,随着性观念的开放,美国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率不升反降;从儿童4岁起就和孩子坦率谈性说爱的荷兰,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并不比其他欧洲国家更高(17岁),荷兰青少年对于性经历有着更为积极的体验,在性行为中也采取保护措施的比例也更高——荷兰的青少年怀孕比例处在全球最低之列。
与之相对,《2015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中,五分之三不了解避孕有关知识;在有性经历的青少年中,初次性行为年龄在15.9岁,初次性行为避孕的比例又有53.2%,本人或伴侣曾怀孕的比例则高达25%。
十条建议
著名精神心理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教授寄语青年学生的家长们:不要害怕孩子早恋,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对其成长十分重要。
针对有的家长将早恋当作洪水猛兽,有的上升到道德层面,有的担心影响学习,王高华举出身边实例谈了几点看法:
首先,“早恋”并不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食物营养的极大“丰富”,身体发育的“早熟”,还有信息、包括性知识获取的便利,“早恋”具有普遍性?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这份感情,承认其合理性,不指责,少批评,多指导。
第三,双方家长和老师共同处理,大原则“冷处理”,装点糊涂。
第四,“早恋”通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更多的是好感的表达,通常时间长不了。
第五,可以充分利用“早恋”,激励孩子变得更优秀,以达到和异性朋友匹配。
第六,“早恋”的孩子通常认为对方浑身都是优点,其实是因为他(她)交往面窄没有看到其他男(女)生的优点,解决办法是鼓励孩子和更多的异性交往,消除神秘感,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原来优秀的人这么多!”
第七点,当发现孩子恋爱,家长可以反思一下,家庭是否缺乏温暖,孩子是否压力过大。
第八,讲解生理卫生和恋爱婚姻家庭的相关知识、伦理、法律。
第九,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指导。
第十,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度过这一段迷茫的时期。
“早恋其实正好是父母了解、发现和引导孩子的一个机会,也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好时机,是早点儿练习人生角色的契机。”王高华说,“爱恋”是身体和精神的自然需求,给孩子信任和空间,他们的自控力往往超出父母的想象。而为人父母,可以收获和体会到信任的力量。一味地阻止不仅影响父母跟孩子的信任关系,还容易伤害到孩子,也说明父母对人性的规律太无知。
三个问题
在处理儿女早恋的问题上,作为家长是要有些方法的,更要讲究点儿语言艺术——“控”住孩子,是最高境界。接下来,你只需要让孩子回答三个问题。
1.为什么喜欢这个人
让孩子拿出一张纸,写下对方吸引他的地方。是迷人的外貌,姣好的身材,还是幽默风趣的个性?
据研究,大多数恋人常是被对方的外貌吸引,但是深交却是彼此个性、兴趣的相似或互补。让孩子写出自己对对方的喜欢之处,看看是否注意太多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内涵。如果对方的确很优秀,那就要启发孩子:自己有没有同样能博得对方好感的条件呢?
美国有位专家曾调查过很多破裂的婚姻溯起根源,发现不正确的恋爱观占了大多数,要么简单地被外貌吸引。要么是盲目地迷态,而不在乎自身条件怎样。
有一句话说得好,若想找到白马王子,自己就必须是白雪公主。所以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白马或者公主,首要应该做的是使自己更有学识,更有修养,让自己更具实力。
2.你有什么条件谈恋爱
启发孩子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恋爱的能力呢?
可以给孩子讲道理。比如和孩子说,青春期的恋爱就像游泳,如果要到深水区是需要深水证的,只有拿到了深水证才有资格到深水区去畅游,所以,可以问问你的孩子,在感情的长河里,他有深水证吗?可以控制水深水浅吗?如果不顾一切地游向深处,能安全上岸吗?
接来下来再问问孩子,是否会因谈了恋爱而致课业一落千丈,甚至面临重考、考不上好大学的命运?是否能承受这一切?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和他谈恋爱,默默地关注他(她),站在远处欣赏他,这种距离产生的美不是更好吗?
3.你要怎么做
十几岁的中学生,在父母眼里还是小孩子,无论从年龄、阅历、知识方面,还是从承担责任和物质的准备方面,都不具备“恋爱”的条件。也许孩子会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但是却不得不在现实和事实而前低头。过早地谈恋爱,会面临未来无数个未知,如果以后不在一个大学怎么办?不再有爱慕的感觉了怎么办?
所以,一定要让该子正确评估自己的状态,而后采取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讓爱萌芽,要选择远离诱惑物。正所谓“爱情的强度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如果两个人的距离拉远了,心动的感觉也就慢慢淡了。
——综合自微信公众号“解忧心理”“虎嗅网”。李萱、毛茵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