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来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取12 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 哮喘组) 及10 名正常对照者( 对照组) 外周血淋巴细胞并无菌分离 T 淋巴细胞,采用电镜和原位末端终止法( T U N E L) 观察抗 C D+3 单抗(100 mg/ L) 诱导体外培养0 、24 、48 、72 小时后 T淋巴细胞凋亡变化,同时采用细胞原位杂交法观察不同培养时间 T 淋巴细胞 Bcl2 m R N A 及 Baxm R N A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组及哮喘组 T 淋巴细胞抗 C D+3 单抗诱导后均出现凋亡典型形态改变,哮喘患者外周血 T细胞经抗 C D+3 单抗诱导24 小时后凋亡率为(919 ±225) % ,48 小时为(1589 ±218) % ,72 小时为(2137 ±324) % ;与正常组24 小时(179 ±222) % 、48 小时(2525 ±353) % 、72 小时(3514 ±253)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均< 001) ,哮喘组72 小时方接近正常组24 小时水平。哮喘组 T 淋巴细胞凋亡抑制基因 Bcl2 m R N A 的表达各时相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而凋亡促进基因
其他文献
在干燥过程中,实验装置连续记录干燥样品质量和温度变化数据,通过基于实验数据的过程分析,得出干燥过程的主要影响参数及其主要特征。
构造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它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中发现、类比、划归的思想,也渗透着猜想、试验、探索、归纳、概括、特殊化等重要的数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构
<正>中国百姓的精神需求一直庞大而稳定,只不过这些需求没有被当做"艺术需求"。艺术行业常常狭隘地认为专业化、精英化的艺术需求才是"需求",忽略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诉求
充填采煤技术的运用为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该技术解决了难以开采的“三下”压煤,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益,本文对充填采煤技术的特点及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充
β2受体激动剂能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近年来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就应该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采用两种来源不同的“聚天门冬氨酸”,在夏玉米生产上分别设置三种剂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鉴定出不同品牌:不同剂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选择利用及迅速推广高科技新产
<正>一、目前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高校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热情持久性不足,功利性目的较强几乎每一个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会承认热情是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