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上,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对音乐的完美诠释,而是他说的一句话:“音乐不能只谈底蕴,几千年的底蕴抵不过传播力。”文化和音乐同样, 版权输出问题长期没有突破,让我们总是在为自己优秀深厚的文化自豪的同时,惭愧没有与之匹配的传播力。
1.书商时代品牌社新出路
品牌概念近年来在西方商业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西方读者比国内读者更注重出版社的品牌价值。
国内出版业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彻底转型,进入书商时代。因此,良莠混杂现象极难避免,也给品牌社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出征海外则是一个非常适合品牌社的新出路。
电影《2012》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镜头:在推荐一位很牛的科学家的时候,并没有介绍他是麻省的博士,而说他是清华的博士。这暗示着西方人眼中清华大学的学术和专业水平必将获得的地位。其实一直以来,清华大学的教授与国外专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合作出版过多种中文版图书,如清华社与全球最著名的学术出版商Springer合作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中文双语同时在全球发行,在学术界反响很好,《UV Radiation in GlobalClimate Change:Measurements,Modeling and Effects on Ecosystems》(《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紫外线辐射:观测、模拟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书就是典范。
2.进入“达则兼济天下”时代
眼见为实的飞快发展,让西方经济学家不得不发出惊叹:中国即将成为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从流行《跟我学英语》到流行《跟我学汉语》,势不可挡的中国热,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不再是穷国的现实。出版业也该“达则兼济天下”了。西方世界急切想知道,如何能尽快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快速增长的秘密是什么?作为一个编辑,你准备好了吗?
3.主动出击
我们不能等到西方出现大量熟悉汉语人才的那一天,更不能等到西方人热切学习东方先进经验的那一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加快海外输出的步伐,很多出版社都配备了专门的人才队伍,清华大学社也在几年内增加了专门负责输出版权的人员。但是,这远远不够。从作者到编辑,再到版权输出编辑,合作链条上的每个人,无论是否负责版权输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积极参与版权输出。
4.做个对外方负责的版权输出者
2005年,当时我计划引进英国商务部ODG的ITIL系列图书,其时我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和机构,计划引进并改编,但是,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这令我十分不解,多次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原来对方对国内的市场做了调查,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不宜进入中国。目前引进,对双方都不利。中国的出版方应学习这种做法,做一个对对方也负责的版权输出者。
5.输出图书代表国家形象
版权输出方面,各出版社常常出现盲目攀比,一味强调输出,不在意输出后的结果。给西方市场的初次印象不佳,将影响后面其他高品质图书的输出。所以,早期输出版权应该重质不重量,不应盲目攀比数量和版权种数。每输出一本,都要护航到底,设计好营销和推广计划。无论其是否在国内畅销,都要保证这些图书在国外得到相应读者群的认可。即使不叫座,也要保证叫好!尽可能为后来者铺一条畅通的道路。
6.策划宜输出版权类图书
西方与东方读者对图书内容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文学作品,相当多的西方人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便入乡随俗。但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却是与众不同的东西,他们不喜欢看平日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希望在中国开始职业发展,事业建树的西方人,却希望完全了解中国人最常见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中国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一本书来了解。希望编辑能看到如此截然不同的需求,策划一些更适宜输出版权的优质图书。海外图书的高定价,高销量,相比策划国内市场图书的回报率,从商业角度来说,也是更高的。
7.协助版权购买者当地营销
如果你觉得无聊,就看中国书吧!如果你厌烦了沉闷的生活,就来中国吧。很多来中国的外国朋友都对我抱怨过中国的脏乱差,我说,如果有一天你回到你的国家,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会像中国那样令你怀念。果然,很少有回国的外国朋友能超过半年,就发现自己的生活太无聊了,无法忍受,强烈要求能回到中国。中国就是一个如此让人迷恋的地方!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在花旗工作的一位作者告诉我,他的朋友在失去工作后,在纽约开了一家书店,竟然很轻松地养活了一家人!无论是提供书评和报道资料,还是干脆在当地开书店,总之,输出版权者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位,尤其是第一批开拓者,更要事无巨细,直至最后成功!
1.书商时代品牌社新出路
品牌概念近年来在西方商业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西方读者比国内读者更注重出版社的品牌价值。
国内出版业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彻底转型,进入书商时代。因此,良莠混杂现象极难避免,也给品牌社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出征海外则是一个非常适合品牌社的新出路。
电影《2012》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镜头:在推荐一位很牛的科学家的时候,并没有介绍他是麻省的博士,而说他是清华的博士。这暗示着西方人眼中清华大学的学术和专业水平必将获得的地位。其实一直以来,清华大学的教授与国外专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合作出版过多种中文版图书,如清华社与全球最著名的学术出版商Springer合作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中文双语同时在全球发行,在学术界反响很好,《UV Radiation in GlobalClimate Change:Measurements,Modeling and Effects on Ecosystems》(《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紫外线辐射:观测、模拟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书就是典范。
2.进入“达则兼济天下”时代
眼见为实的飞快发展,让西方经济学家不得不发出惊叹:中国即将成为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从流行《跟我学英语》到流行《跟我学汉语》,势不可挡的中国热,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不再是穷国的现实。出版业也该“达则兼济天下”了。西方世界急切想知道,如何能尽快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快速增长的秘密是什么?作为一个编辑,你准备好了吗?
3.主动出击
我们不能等到西方出现大量熟悉汉语人才的那一天,更不能等到西方人热切学习东方先进经验的那一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加快海外输出的步伐,很多出版社都配备了专门的人才队伍,清华大学社也在几年内增加了专门负责输出版权的人员。但是,这远远不够。从作者到编辑,再到版权输出编辑,合作链条上的每个人,无论是否负责版权输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积极参与版权输出。
4.做个对外方负责的版权输出者
2005年,当时我计划引进英国商务部ODG的ITIL系列图书,其时我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和机构,计划引进并改编,但是,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这令我十分不解,多次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原来对方对国内的市场做了调查,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不宜进入中国。目前引进,对双方都不利。中国的出版方应学习这种做法,做一个对对方也负责的版权输出者。
5.输出图书代表国家形象
版权输出方面,各出版社常常出现盲目攀比,一味强调输出,不在意输出后的结果。给西方市场的初次印象不佳,将影响后面其他高品质图书的输出。所以,早期输出版权应该重质不重量,不应盲目攀比数量和版权种数。每输出一本,都要护航到底,设计好营销和推广计划。无论其是否在国内畅销,都要保证这些图书在国外得到相应读者群的认可。即使不叫座,也要保证叫好!尽可能为后来者铺一条畅通的道路。
6.策划宜输出版权类图书
西方与东方读者对图书内容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文学作品,相当多的西方人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便入乡随俗。但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却是与众不同的东西,他们不喜欢看平日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希望在中国开始职业发展,事业建树的西方人,却希望完全了解中国人最常见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中国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一本书来了解。希望编辑能看到如此截然不同的需求,策划一些更适宜输出版权的优质图书。海外图书的高定价,高销量,相比策划国内市场图书的回报率,从商业角度来说,也是更高的。
7.协助版权购买者当地营销
如果你觉得无聊,就看中国书吧!如果你厌烦了沉闷的生活,就来中国吧。很多来中国的外国朋友都对我抱怨过中国的脏乱差,我说,如果有一天你回到你的国家,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会像中国那样令你怀念。果然,很少有回国的外国朋友能超过半年,就发现自己的生活太无聊了,无法忍受,强烈要求能回到中国。中国就是一个如此让人迷恋的地方!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在花旗工作的一位作者告诉我,他的朋友在失去工作后,在纽约开了一家书店,竟然很轻松地养活了一家人!无论是提供书评和报道资料,还是干脆在当地开书店,总之,输出版权者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位,尤其是第一批开拓者,更要事无巨细,直至最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