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此,我们确定了《现代汉语》课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它的基础性、实践性,把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在二者的结合上,课程改革必须在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进行。可以从教材、教法、考试模式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课程改革 基础性 实践性
《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多年来,为了上好这门课,我系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实效。我系现代汉语课先后被学校评为试点课程、A类核心课程、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下面谈一谈我们在《现代汉语》教改方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确定总体指导思想
《现代汉语》课是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内部各要素相关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和对语言外部因素的思维、语感和文化等交际语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担任其它社会工作或从事现代汉语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确定了《现代汉语》课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它的基础性、实践性,把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在二者的结合上。
二、对教材的改革
《现代汉语》教材内容自身系统性强,理论知识严密,条款规则多,即使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仍感到学习枯燥,与语言实际有一定距离。为了体现语言的基础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我们对现有教材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努力改建課程体系—开设现代汉语分支课程。⑴开设“教师口语”课(原先叫“普通话语音”课)。⑵开设了“写字”课(原先叫“汉字及其书写”课)。加强了“三笔字”的教学,与单开“教师口语”课出于同样的目的,收到了同样的效果。依据改建后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先后编写出版了《普通话口语教程》(陈燕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陈燕、孔滕文主编)和两本教学辅助资料《语言文字学习材料》、《现行汉字笔顺规范》。为两门分支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了方便。(3)对原有教材的内容适当调整,增强语言课的和谐统一性。如“文字”部分有一节专门讲述汉字历时性的“六书”内容以及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内容。为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教学的统一性,我们削减了这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了汉代汉语的部件分析、组合层次和组合方式的讲授,放在了汉字规范化,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简化字总表》、常见的别字、常见的多音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读错
的字的实际理解与掌握上,加强了基础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体现《现代汉语》课的实践性,我们改变了原来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改为以引导、启发为主的引发式教学法,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向学生多提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思考训练,指导他们去分析研究语言实际,从而形成“精讲—多问—训练—研究”的教学模式,并且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语言调查。
为了克服语言课与社会生活的脱节性,我们在课堂上较多地讲授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性况,体现语言的时代性、变异性。如在“词汇”部分,我们依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讲授“次贷”“两房”“雷曼”等词语。在词类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这是汉语语法的规律,我们讲述当前社会语言的新用法,如“很阳光”“很中国”“很棒很健康”等。在讲语法修辞时,我们讲手机短信、网络用语等,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规律就在身边,修辞现象就在身边,而不是象牙塔里只供我们仰望的教条。
在教材内容的传授上,我们力求宏观驾驭教材并有自己的理解。在授课中,我们必须把各章节系统地连贯起来。比如在第五章讲语法时,我们会接触到层次分析法,这是短语及句子的基本分析方法,也是该章节的重点讲述内容。我们试着让学生用此方法来分析语音、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层次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驾驭教材,就必须专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粗略的了解大概,也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掌握语言的精细处。比如在讲词类这一节时,教材上说,形容词一般可以重叠,表程度的加深。我给同学们举了下面的例子,让他们体味语言的细微处。(1)字写得大大的。(2)它大大的请了一次客。(3)它大大的眼睛、黄黄的头发,着实惹人喜爱。(4)眼睛大大的,像个洋娃娃。(1)中形容词重叠作补语;(2)中作状语,均表程度加深,有强调义;(3)中形容词作定语;(4)中作谓语,则表示轻微、喜爱之义。分析完之后,学生才明白,语义还与句法位置有联系。接下去,教材又说,形容词一般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表程度加深。我给同学们举了下面的例子,让同学们体味二者的区别:井水很深、树很高,庭院深深、细雨蒙蒙。二者虽都描述程度的加深,但形容词前加程度副词修饰,表示一种理性的判断;重叠式的形容词宜于描述某种感受,二者不可替换。语言教学,就是让同学们体味语言,感悟语言。
四、改革考试模式
努力改变以往单凭一张考卷考核学生的考试模式,尝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把考卷、课堂作业、课外考查(实践)结合起来,整体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业(20%) 课外考查(实践)(20%) 期中、期末考试(60%)。在考试试卷中,注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造句题型(2003年期末试题:请造一个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时受事的主谓谓语句;2004年试题:请造一个因果关系的三重复句),有小作文题型(2005级期末试题:请以“升本建院,我有责任”为主题,组织一段100字的短文,文中要有“把”字句,连动句以及“比喻、比拟、拈连”等修辞格式)以及其它锻炼学生思维及能力的试题。让“试
题”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由于教学改革加大了学科基础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学生在演讲、写字、征文等比赛中表现突出,在主办报刊、专栏等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4月所带班级参加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两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三等奖。
另外,我系《现代汉语》课在老师评价中也获得了较好声誉,在前些年全省汉语教学评估中,专家们听过课后,曾给与“近乎完美”和“没想到语言课能讲的这么好”的评价。在历年学生评教活动中,较枯燥乏味的现代汉语课程都呈现了较理想的成绩。2007年,我系《现代汉语》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当然。课程改革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行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众位同行来共同参与,学要吸收与借鉴,我们希望与大家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启光.现代汉语与法学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暨南大学学报,2004,(6).
[2]周有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设想[J].宿州师专学报,2004,(2).
[3]邵敬敏.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1993,(9).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学院)
【关键词】课程改革 基础性 实践性
《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多年来,为了上好这门课,我系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实效。我系现代汉语课先后被学校评为试点课程、A类核心课程、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下面谈一谈我们在《现代汉语》教改方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确定总体指导思想
《现代汉语》课是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内部各要素相关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和对语言外部因素的思维、语感和文化等交际语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担任其它社会工作或从事现代汉语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确定了《现代汉语》课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它的基础性、实践性,把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在二者的结合上。
二、对教材的改革
《现代汉语》教材内容自身系统性强,理论知识严密,条款规则多,即使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仍感到学习枯燥,与语言实际有一定距离。为了体现语言的基础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我们对现有教材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努力改建課程体系—开设现代汉语分支课程。⑴开设“教师口语”课(原先叫“普通话语音”课)。⑵开设了“写字”课(原先叫“汉字及其书写”课)。加强了“三笔字”的教学,与单开“教师口语”课出于同样的目的,收到了同样的效果。依据改建后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先后编写出版了《普通话口语教程》(陈燕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陈燕、孔滕文主编)和两本教学辅助资料《语言文字学习材料》、《现行汉字笔顺规范》。为两门分支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了方便。(3)对原有教材的内容适当调整,增强语言课的和谐统一性。如“文字”部分有一节专门讲述汉字历时性的“六书”内容以及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内容。为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教学的统一性,我们削减了这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了汉代汉语的部件分析、组合层次和组合方式的讲授,放在了汉字规范化,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简化字总表》、常见的别字、常见的多音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读错
的字的实际理解与掌握上,加强了基础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体现《现代汉语》课的实践性,我们改变了原来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改为以引导、启发为主的引发式教学法,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向学生多提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思考训练,指导他们去分析研究语言实际,从而形成“精讲—多问—训练—研究”的教学模式,并且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语言调查。
为了克服语言课与社会生活的脱节性,我们在课堂上较多地讲授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性况,体现语言的时代性、变异性。如在“词汇”部分,我们依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讲授“次贷”“两房”“雷曼”等词语。在词类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这是汉语语法的规律,我们讲述当前社会语言的新用法,如“很阳光”“很中国”“很棒很健康”等。在讲语法修辞时,我们讲手机短信、网络用语等,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规律就在身边,修辞现象就在身边,而不是象牙塔里只供我们仰望的教条。
在教材内容的传授上,我们力求宏观驾驭教材并有自己的理解。在授课中,我们必须把各章节系统地连贯起来。比如在第五章讲语法时,我们会接触到层次分析法,这是短语及句子的基本分析方法,也是该章节的重点讲述内容。我们试着让学生用此方法来分析语音、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层次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驾驭教材,就必须专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粗略的了解大概,也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掌握语言的精细处。比如在讲词类这一节时,教材上说,形容词一般可以重叠,表程度的加深。我给同学们举了下面的例子,让他们体味语言的细微处。(1)字写得大大的。(2)它大大的请了一次客。(3)它大大的眼睛、黄黄的头发,着实惹人喜爱。(4)眼睛大大的,像个洋娃娃。(1)中形容词重叠作补语;(2)中作状语,均表程度加深,有强调义;(3)中形容词作定语;(4)中作谓语,则表示轻微、喜爱之义。分析完之后,学生才明白,语义还与句法位置有联系。接下去,教材又说,形容词一般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表程度加深。我给同学们举了下面的例子,让同学们体味二者的区别:井水很深、树很高,庭院深深、细雨蒙蒙。二者虽都描述程度的加深,但形容词前加程度副词修饰,表示一种理性的判断;重叠式的形容词宜于描述某种感受,二者不可替换。语言教学,就是让同学们体味语言,感悟语言。
四、改革考试模式
努力改变以往单凭一张考卷考核学生的考试模式,尝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把考卷、课堂作业、课外考查(实践)结合起来,整体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业(20%) 课外考查(实践)(20%) 期中、期末考试(60%)。在考试试卷中,注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造句题型(2003年期末试题:请造一个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时受事的主谓谓语句;2004年试题:请造一个因果关系的三重复句),有小作文题型(2005级期末试题:请以“升本建院,我有责任”为主题,组织一段100字的短文,文中要有“把”字句,连动句以及“比喻、比拟、拈连”等修辞格式)以及其它锻炼学生思维及能力的试题。让“试
题”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由于教学改革加大了学科基础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学生在演讲、写字、征文等比赛中表现突出,在主办报刊、专栏等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4月所带班级参加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两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三等奖。
另外,我系《现代汉语》课在老师评价中也获得了较好声誉,在前些年全省汉语教学评估中,专家们听过课后,曾给与“近乎完美”和“没想到语言课能讲的这么好”的评价。在历年学生评教活动中,较枯燥乏味的现代汉语课程都呈现了较理想的成绩。2007年,我系《现代汉语》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当然。课程改革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行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众位同行来共同参与,学要吸收与借鉴,我们希望与大家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启光.现代汉语与法学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暨南大学学报,2004,(6).
[2]周有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设想[J].宿州师专学报,2004,(2).
[3]邵敬敏.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1993,(9).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