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历史故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45574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生动的故事可以把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孩子,培养他们善良诚实友善的美德,而讲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广大人民群众和无数风流人物共同缔造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历史卷轴,其中有许多很有意义的故事值得体会,并且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课文其实就是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朗读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怎样读书,怎样识字、怎样写作,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文本内容的兴趣。
  抓好预习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课堂知识,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它不仅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切实以预习为抓手,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将要学习的历史故事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如了解故事发生的朝代、历史人物的生平、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这样,上课时,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交流更加熟悉文本内容,同時也更能够体会人物的特点,为达到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扫清障碍。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西门豹的资料了解他是一个刚正不阿、正直果敢的好官。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迷信盛行其道,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地把官绅和巫婆扔下水的绝妙办法。
  灵活运用媒体,提升课堂实效
  历史故事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过于遥远,他们难以与课文中的人物沟通,甚至缺乏文中人物的语言经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中受到熏陶。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丰富文本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历史故事之间的距离。
  巧妙运用课文插图 例如,课文《晏子使楚》中讲到楚王取笑晏子身材矮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晏子是忍辱负重完成齐王交给他的出使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晏子等在城门口,看一看城门与旁边狗洞的对比。城门高大无比并有卫兵把守,楚臣都由城门进出,而旁边的洞矮小异常,就算是身材矮小的晏子弯下腰也难以进入,要进去就得像狗一样钻进去。通过插图像的直接呈现,学生在后文学习中就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应对沉着和机智勇敢。
  借助动画走进历史 现今社会提倡从小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内容都以动画的形式走进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较快地感受到特定时期的概况和人物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作品。例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扁鹊见蔡桓公》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动画,让学生感受整个故事情节,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对课文和人物的了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借助配乐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配乐诵读的活动。教师在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在背景音乐配合下,带领学生诵读课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某些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想与音乐产生共鸣,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内外结合,巧用课本剧激发兴趣
  课本剧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快乐的教学形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这样一种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愉快、生活、互动、智慧、享受的方向。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教师在进行了详细的课堂讲解之后,可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扮演。从人物的分工、课文的改编,到语言的揣摩、道具的制作等,可以发现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有时间就不断地准备和练习,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还自发地查阅历史资料,确保人物装扮的准确性,更有甚者还买来较为浅显的史记进行阅读,互相交流其中的故事情节。在新鲜感的驱动下,学生的信心陡增,并发出强烈的学习历史故事的愿望,这恰恰是自觉又自然地把学习与兴趣对接起来。课外,学生也可通过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发地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教师提供平台和指导给予鼓励。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积极主动,他们才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落实语文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长阳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广西合浦县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发掘合浦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资源,将其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多样化,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语文教材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性别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且长远。然而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角色形象比重较低、缺乏时代性、刻板化。因此建议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不仅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还应思考隐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文化内涵,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发展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选择和重组改造,将其融入幼儿园活动中,以课程整合的路径建构系统化的园本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结合学校开展“绿水青山中的劳动实践活动”的研究,北京市怀柔区宝山小学于近日举办“青山绿水话农耕,乡间沃土乐躬行”走进劳动教育基地活动,区教委小教科科长于海军、宝山镇教育助理科长于青俠及部分家长代表受邀参加活动。  活动前,学校反复研讨并结合学生实践需求,将“知行园”划分为六个区域:特色葫芦种植区、域内农耕种植区、科技种植试
期刊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概述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政教育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关心人的内在感受,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更要立足于人的本质,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帮助他们,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供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必须从大学生内心深处出发,了解其所思所想,特别是心理问题。  思政教育
期刊
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以传授知识、讲解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向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基于此,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重塑“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革,通过审思顶层设计,慎定转型路向;优化教研系统,夯实转型基础;深化项目研究,破解转型瓶颈;凝练学科理念,校准转型轨道;解构课堂模型,锤炼转型能力;涵养专业根基,丰厚转型素养;赋能“领飞头雁”,强化转型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