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十四年(1749)丧父后,辞官不复仕,侨居江宁(今南京),在小仓山随园度过了50多年的闲居生活。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袁枚提倡“性灵说”,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爹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暝,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⑩所怜者,吾自戌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啐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嗚呼哀哉!
注释
①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素文:作者袁枚的妹妹袁机,字素文。上元之羊山:在今南京市东。
②觭(ji)梦:这里是做梦的意思。觭,得。宁知:岂知,怎么知道。
③一念之贞:一时信念中的贞节观。遇人仳(pT)离: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离,分离,特指妇女被丈夫遗弃,典出《诗经·王风·中谷有幕》。托落:即落拓(luo),失意无聊。
④授经:这里同“受经”,指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差(ci)肩而坐:谓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龄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
⑤憬然赴目:清醒地来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样子。
⑥奓(zha)户:开门。则则:犹“啧啧”,赞叹声。
⑦望日:阴历每月十五称为“望日”。
⑧掎(jT):拉住。
⑨披宫锦指袁枚于乾隆三年(1738)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唐代进士及第后,皇帝赐披宫锦袍,后世因此称进士及第为“披宫锦”。
⑩嫛婉(vi ni):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罗缕纪存:列成一条一条,记录保存着。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
11义绝高氏而归:与高家断绝情义回到娘家。袁素文幼时由父亲做主,许配给江苏如皋高家。后来她坚守婚约,结果受到丈夫的百般虐待,又被迫离婚,回到娘家,郁郁而终。阿奶:指袁枚的母亲章氏。眴(shun):用眼色示意。这里作“期望”解。
⑩明经义:明白儒家经典的含义。谙(an)雅故:熟悉文章典故。
⑩汝嫂非不婉嫕(y1),而于此微缺然:意思是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婉嫣,温柔和顺。
⑩小差(chai):病情稍有好转。差,同“瘥”,病愈。殗碟(ve di6):病情不重,半卧半起,尚需疗养。
⑤远吊扬州:指远到扬州游览。吊,指凭吊、探访古迹。
⑩绵慑(chuo):病势危险。
⑥付梓:付印。梓,树名。这里指印刷书籍用的雕版。素文的遗稿,附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全集》中,题为《素文女子遗稿》。窀穸(zhun xi):墓穴。这句是说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措办好。
⑩先茔(ying):祖先的墓地。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所以请示征求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顿在这里。宁,使……安宁。这里有安放、安顿的意思。 ⑩旷渺:空旷辽阔。望:对着。原隰(xi):平广的低湿之地。栖霞:山名,在南京市东。羁魂:羁留在他乡的魂魄。
⑩男:儿子。袁枚于乾隆戊寅年(1758)丧子。袁素文曾为此写诗,即文中所说的“哭侄诗”。牙牙:小孩学话的声音。这里说两个女儿还很幼小。周啐(zui):周岁。
21阿品:袁枚的堂弟袁树,小名阿品,当时还没有子女。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许多宗属。
22可能:能否,可不可以。
参考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天,我把三妹素文安葬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祭奠: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这里,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又哪里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之所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于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随老师学习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照着去做。唉!假若让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张开双臂跟在身边;寒冬蟋蟀冻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把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那年去广东,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回乡省亲,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取进士的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迟早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填满心胸,想起来,心头悲伤得像被堵塞似的,往事像影子一样历历在目,但靠近想要抓住,却又消失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倒流,儿时可以再次来过,也没有给它们印证的人了。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认为妇女中很少有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章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欠缺。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为你而悲伤。其实又为我自己高兴。我又比你大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在我之前先离开人世呀!
前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在家疗养,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于是远到扬州参观游览去了。你又怕我心中担忧。不让别人急着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祥之兆,急忙乘船过江往家赶,果然,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溫,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外出,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一切都完了!除非我死了,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从而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了的啊!如果这样,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无尽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出嫁了;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座墓:一座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座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栖霞山;无论风雨晨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魂魄有了陪伴,当不至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戌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回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晓;哭你既听不到你回答,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旷野的北风好大啊,哥哥我要回去了,但又忍不住不停地回过头来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祭妹文》是一篇哀婉真挚、感人至深的散文。这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其作者袁枚也是一个不同凡俗的人。
袁枚,字子才,人如其名,他确实是个大才子,而且是个有个性、有情趣、成就卓著的大才子。
他才华横溢,写诗,写散文、骈文、文学评论(诗话),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是“乾嘉三大家”之一,与大学士纪昀(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他还提出文学理论“性灵说”,并身体力行。
他少有才名,23岁中进士,先后任江宁等地县令,颇有政绩,可是无意仕禄,33岁时借丁父优之机,急流勇退,从此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当年的私家园林,《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一面从事诗文著述,一面广交天下文友,无羁无绊,优游自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他经营有道,生活富足。他不像那些通常的隐士那样安守穷困,而是广开财源,取之有道。辞官以后,他低价买到偌大的随园,精心修缮,一方面出租多余的田地、房屋,一方面拆掉围墙,任人游览,“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顺势把美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食客盈门。他才思敏捷,勤于著述,又把他的《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营销成畅销书。供不应求。
他特立独行,颇有点离经叛道,不太在乎世俗看法。“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很多神鬼故事(笔记小说),并且就命名为《子不语》。他广收女弟子,不仅教她们写诗歌,还将她们的诗编辑成《随园女弟子诗选》。
他爱读书、爱藏书。广泛搜集各种书籍,藏书多达40万册,随园中藏书的地方就有所好轩、绿净轩、南轩、诗城、南台等十多处。但又慷慨外借,留下“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名言。后来朝廷征集民间书籍,他又把大部分珍贵藏书捐献给了国家。
他懂园林艺术,更擅长品鉴美食,快乐地享受生活。他改造、整修随园,增添了许多景致和亭台楼阁,更是广搜天下美食名点,聘请名厨,享美食,品名荼,记食谱,乐此不疲,并编成《随园食单》一书。
他年轻时就追求山林之乐,直到老年依然爱游山玩水。登山临水咏诗行,凭吊古迹兴致高。从65岁到81岁,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衡山、武夷山……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时人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他为人处世正如他的文学主张,出乎性灵。富有情趣,率性而为,堪称一个活出真性情的人。
同时他还极重亲情,侍亲至孝,挚爱亲人。他盛年丧父,他守服不复仕途,侍奉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跪在床前,痛哭失声。虽爱游历,却恪遵“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直到母亲颐养天年后才尽情漫游名山胜迹。他与兄弟姊妹们关系很好,尤其与三妹袁机(素文)感情深厚。
袁枚有三个妹妹,世称“袁家三妹”,三人都是才女,“而皆多坎坷,少福泽(《随园诗话》)”,三妹袁机尤其不幸,即文中所说“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据袁枚《女弟素文传》记载:“枚第三妹日机,字素文,皙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缃庋积(摆放许多书卷)。”她白净窈窕,端庄秀丽,知书识礼,这样一位贤淑的好姑娘,本该有着令人羡慕的美丽人生,孰料成年后却是一片阴霾灰暗。原来她未满周岁时就由父亲做主,许配给江苏如皋高家,而起因是他父亲因仗义解救高家亲人,高家感激涕零。为报恩而求婚。“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未周啐,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引文同上,本段下同)。二+多年后,高家因儿子品德败坏,“有禽兽行”,担心以怨报德,自愿解除婚约。但因素文本人深受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影响,执意坚持结婚,结果贻误终身,美好人生从此葬送。婚后,丈夫横暴放荡,对她百般虐待,素文均逆来顺受;直到丈夫赌博输钱,竟要卖掉她时,方才告诉父亲。父亲大怒,为她向官府申诉,经判决,才脱离了夫妻关系。素文回到娘家,“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过着悒郁忧伤的独身生活,最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病死,终年四十岁。
姊妹中最具才隋、与袁枚感情最为深笃的就是这位可怜的三妹素文。对她的不幸遭遇,对她的早逝,作者异常悲伤,写有多篇诗文表达痛悼之情。她死时,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矣,目犹瞠也,抚之乃瞑”。他非常悲痛,写下《哭三妹五十韵》的长诗,后来又给亡妹写了《女弟素文传》,即本文中所说的“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虽是传记,也充满着悲悼之情。八年后,当他征得母亲的同意,决定把客死他乡的妹妹正式安葬在南京羊山之上时,他依然悲情难抑,声泪俱下,喷涌如决,又写下了这篇至情至性的《祭妹文》。
文章一开始,即交代了葬妹的时间、地点,这也是撰写祭文的缘由。紧接着“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然而作者的语气和情感,除了特别哀伤之外,还分明带有分外遗憾和愧疚的意味:“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这是因为古人乡土观念很重,凡故乡有先茔的,一般都应归葬;不得已而葬在他乡,一般被看作非正式、非永久性的。袁枚家族是浙江钱塘人,“先茔在杭”,他内心其实是想把妹妹归葬故乡的,所以后文又说“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虽然封建时代女子出嫁从夫,但妹妹已回娘家,作者仍视妹妹为袁家人。单从这点就可感知袁枚的骨肉之情。但全家侨居南京已久,“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即便如此,仍属“羁魂”。所以作者首先特地将此事作为一个缺憾和隐痛而郑重提出,并再三申明原因。所幸旁边还安葬着她的女儿阿印等三位亲人,“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稍可安慰。
然后作者以沉痛的笔触,概述了素文因婚姻不幸而导致的悲惨命运,天意弄人,无可奈何。但作者追根溯源,自责地认为妹妹的不幸未尝不是自己的过错。因为她从小喜欢跟自己一起读书,“爱听古人节义事”,接受了那些封建贞节观念,以至于“一旦长成,遽躬蹈之”。作者在悲痛中认识到了造成妹妹不幸的思想根源,他反思假设道:“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在这里,袁枚完全不顾封建道统,全然没有那些陈腐之见,沉痛委婉而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毒害和摧残,难能可贵,同时蕴含着对妹妹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悲阆。
然而逝者长已矣,一切不可挽回,留给亲人的只有无限的哀痛和回忆。接下来。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追溯往事,层层推进,抒写生离死别之情,感情波起浪涌,融会其中。文章以倾诉、呼告对话的口吻。诉生活琐事,抒兄妹深情,表面絮絮叨叨,实则愈发情真意切,文情并茂,凄恻动人。
作者追忆了与三妹共度的难忘时光。童年时代,兄妹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捉蟋蟀,一起游戏,是那样的亲密融洽。读书时,“差肩而坐”,书声琅琅,这是多么温馨美好的场景啊。妹妹“梳双髻,披单缣来”,先生连呼“则则”,细节历历,妹妹天真可爱、温和好学的形象如在眼前。捉蟋蟀时,“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葬蟋蟀,妹妹又是那样活泼善良。这些往事,愈是美好难忘,愈添其悲。同是在冬天,当年同葬蟋蟀,如今独葬亡妹,两个场景交相迭现,“憬然赴目”,作者自然地把遣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只是物换星移,如同隔世,令人泫然不止。青少年时代,作者则写了一送一迎两件事。哥哥要出门远行,三妹拉著哥哥的衣裳,难舍大哭;三年后,袁枚衣锦还乡,三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这一送一迎,一哭一笑。写尽三妹对哥哥的深厚情谊。这些琐屑的陈年往事,在作者记忆里却不仅如特写一样逼真,如影历历,甚至连时间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可见三妹留给作者的记忆多么深刻!“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岂不痛哉! 作者接着回忆了三妹回到娘家后到临死前的往事。如果说对妹妹出嫁前的回忆,其底色是风和日丽,明朗纯净的,那么回到娘家后的回忆,则开始变得灰蒙蒙的,渐渐阴沉黯淡。经历不幸的妹妹,其辛酸苦楚可想而知,但她在家人面前依然是那样明理识义,情深义重。她扶持老母,治办文墨,家中许多事务得力于妹妹的打理;她又“明经义、谙雅故”,与作者有共同语言。作者生病了,她“终宵刺探”,休戚与共,还“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为哥哥消愁解闷。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甚至还想过“将身后托汝”,可见作者对三妹是何等的器重和喜爱。岂料她竟然“先予以去”!
三妹之死。直接原因是沉疴在身。作者自责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而三妹内心盼望哥哥回来又怕哥哥担忧,竟阻止家人报信。等到作者心知不祥,飞舟渡江,赶回家中时,妹妹已经气绝永逝,可“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妹妹对哥哥的情义至死未消,可最终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说上一句心中话!作者回忆至此,仿佛又回到了八年前妹妹逝世的情境之中,全文悲悼的感情之流至此掀起狂涛巨浪,达到高潮,八年来郁积在胸的“无涯之憾”喷涌而出,发而为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痛号。“呜呼痛哉!……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在这呼天喊地的哭号中,蕴含着对亡妹多少思念、同情、内疚、哀痛啊,读之令人怆然涕下。
最后,简述了对妹妹身后之事的安排料理,表达安慰亡灵之意。作者回到现实,反观自身,并随感而发:“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自悲身世,再抒丧妹之痛。结尾,作者继而把视线拉回到祭奠的墓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人死不能复生,无涯之憾,永难终结矣。“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频频回望的动作细节,把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祭奠完毕,作者从悲痛中抬起头来,触目所见,只见天地阴沉,旷野荒凉,北风猛烈,眼前火光摇曳,纸钱的灰烬漫天飞扬。“纸灰飞扬,朔风野大”,本文全篇几乎都是叙琐事、诉衷情,在此突然插入这八个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个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情味,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一,呼应了开头,是在冬天,故有北风呼啸;其二,写出了祭奠时环境、场景的萧瑟肃杀,渲染了凄厉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哀痛的感情;其三,突出了三妹孤坟羁魂的凄凉,更显其可怜,从而增添了悲悯不忍、至为痛惜的感情;其四,作者此前追忆前尘往事,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完全不顾甚或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外界的一切,回到现实,要离开了才意识到天冷风大,可见作者感情投入之专注,哀痛之浓重,对妹妹感情之深厚;其五,承前一点的意思,也可理解为正是因为天冷风大,作者才停止祭奠,只好先回去了,从而引出“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一句,表现出对妹妹不尽的怀念与不舍。寥寥八字,回味悠长,真可谓神来之笔。
《祭妹文》一改祭文多用骈体,讲求声韵和对仗的惯例,别出机杼,纯用散体,不事雕琢,独抒性灵。全文以情感为纽带,以第二人称倾诉的方式,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往复萦回,哀婉凄侧,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续古文观止》中注評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人们把它们并称为“古代三大祭文”,历来备受推崇,传诵不衰。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十四年(1749)丧父后,辞官不复仕,侨居江宁(今南京),在小仓山随园度过了50多年的闲居生活。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袁枚提倡“性灵说”,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爹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暝,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⑩所怜者,吾自戌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啐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嗚呼哀哉!
注释
①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素文:作者袁枚的妹妹袁机,字素文。上元之羊山:在今南京市东。
②觭(ji)梦:这里是做梦的意思。觭,得。宁知:岂知,怎么知道。
③一念之贞:一时信念中的贞节观。遇人仳(pT)离: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离,分离,特指妇女被丈夫遗弃,典出《诗经·王风·中谷有幕》。托落:即落拓(luo),失意无聊。
④授经:这里同“受经”,指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差(ci)肩而坐:谓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龄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
⑤憬然赴目:清醒地来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样子。
⑥奓(zha)户:开门。则则:犹“啧啧”,赞叹声。
⑦望日:阴历每月十五称为“望日”。
⑧掎(jT):拉住。
⑨披宫锦指袁枚于乾隆三年(1738)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唐代进士及第后,皇帝赐披宫锦袍,后世因此称进士及第为“披宫锦”。
⑩嫛婉(vi ni):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罗缕纪存:列成一条一条,记录保存着。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
11义绝高氏而归:与高家断绝情义回到娘家。袁素文幼时由父亲做主,许配给江苏如皋高家。后来她坚守婚约,结果受到丈夫的百般虐待,又被迫离婚,回到娘家,郁郁而终。阿奶:指袁枚的母亲章氏。眴(shun):用眼色示意。这里作“期望”解。
⑩明经义:明白儒家经典的含义。谙(an)雅故:熟悉文章典故。
⑩汝嫂非不婉嫕(y1),而于此微缺然:意思是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婉嫣,温柔和顺。
⑩小差(chai):病情稍有好转。差,同“瘥”,病愈。殗碟(ve di6):病情不重,半卧半起,尚需疗养。
⑤远吊扬州:指远到扬州游览。吊,指凭吊、探访古迹。
⑩绵慑(chuo):病势危险。
⑥付梓:付印。梓,树名。这里指印刷书籍用的雕版。素文的遗稿,附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全集》中,题为《素文女子遗稿》。窀穸(zhun xi):墓穴。这句是说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措办好。
⑩先茔(ying):祖先的墓地。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所以请示征求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顿在这里。宁,使……安宁。这里有安放、安顿的意思。 ⑩旷渺:空旷辽阔。望:对着。原隰(xi):平广的低湿之地。栖霞:山名,在南京市东。羁魂:羁留在他乡的魂魄。
⑩男:儿子。袁枚于乾隆戊寅年(1758)丧子。袁素文曾为此写诗,即文中所说的“哭侄诗”。牙牙:小孩学话的声音。这里说两个女儿还很幼小。周啐(zui):周岁。
21阿品:袁枚的堂弟袁树,小名阿品,当时还没有子女。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许多宗属。
22可能:能否,可不可以。
参考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天,我把三妹素文安葬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祭奠: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这里,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又哪里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之所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于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随老师学习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照着去做。唉!假若让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张开双臂跟在身边;寒冬蟋蟀冻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把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那年去广东,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回乡省亲,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取进士的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迟早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填满心胸,想起来,心头悲伤得像被堵塞似的,往事像影子一样历历在目,但靠近想要抓住,却又消失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倒流,儿时可以再次来过,也没有给它们印证的人了。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认为妇女中很少有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章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欠缺。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为你而悲伤。其实又为我自己高兴。我又比你大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在我之前先离开人世呀!
前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在家疗养,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于是远到扬州参观游览去了。你又怕我心中担忧。不让别人急着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祥之兆,急忙乘船过江往家赶,果然,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溫,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外出,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一切都完了!除非我死了,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从而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了的啊!如果这样,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无尽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出嫁了;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座墓:一座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座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栖霞山;无论风雨晨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魂魄有了陪伴,当不至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戌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回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晓;哭你既听不到你回答,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旷野的北风好大啊,哥哥我要回去了,但又忍不住不停地回过头来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祭妹文》是一篇哀婉真挚、感人至深的散文。这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其作者袁枚也是一个不同凡俗的人。
袁枚,字子才,人如其名,他确实是个大才子,而且是个有个性、有情趣、成就卓著的大才子。
他才华横溢,写诗,写散文、骈文、文学评论(诗话),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是“乾嘉三大家”之一,与大学士纪昀(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他还提出文学理论“性灵说”,并身体力行。
他少有才名,23岁中进士,先后任江宁等地县令,颇有政绩,可是无意仕禄,33岁时借丁父优之机,急流勇退,从此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当年的私家园林,《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一面从事诗文著述,一面广交天下文友,无羁无绊,优游自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他经营有道,生活富足。他不像那些通常的隐士那样安守穷困,而是广开财源,取之有道。辞官以后,他低价买到偌大的随园,精心修缮,一方面出租多余的田地、房屋,一方面拆掉围墙,任人游览,“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顺势把美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食客盈门。他才思敏捷,勤于著述,又把他的《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营销成畅销书。供不应求。
他特立独行,颇有点离经叛道,不太在乎世俗看法。“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很多神鬼故事(笔记小说),并且就命名为《子不语》。他广收女弟子,不仅教她们写诗歌,还将她们的诗编辑成《随园女弟子诗选》。
他爱读书、爱藏书。广泛搜集各种书籍,藏书多达40万册,随园中藏书的地方就有所好轩、绿净轩、南轩、诗城、南台等十多处。但又慷慨外借,留下“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名言。后来朝廷征集民间书籍,他又把大部分珍贵藏书捐献给了国家。
他懂园林艺术,更擅长品鉴美食,快乐地享受生活。他改造、整修随园,增添了许多景致和亭台楼阁,更是广搜天下美食名点,聘请名厨,享美食,品名荼,记食谱,乐此不疲,并编成《随园食单》一书。
他年轻时就追求山林之乐,直到老年依然爱游山玩水。登山临水咏诗行,凭吊古迹兴致高。从65岁到81岁,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衡山、武夷山……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时人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他为人处世正如他的文学主张,出乎性灵。富有情趣,率性而为,堪称一个活出真性情的人。
同时他还极重亲情,侍亲至孝,挚爱亲人。他盛年丧父,他守服不复仕途,侍奉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跪在床前,痛哭失声。虽爱游历,却恪遵“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直到母亲颐养天年后才尽情漫游名山胜迹。他与兄弟姊妹们关系很好,尤其与三妹袁机(素文)感情深厚。
袁枚有三个妹妹,世称“袁家三妹”,三人都是才女,“而皆多坎坷,少福泽(《随园诗话》)”,三妹袁机尤其不幸,即文中所说“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据袁枚《女弟素文传》记载:“枚第三妹日机,字素文,皙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缃庋积(摆放许多书卷)。”她白净窈窕,端庄秀丽,知书识礼,这样一位贤淑的好姑娘,本该有着令人羡慕的美丽人生,孰料成年后却是一片阴霾灰暗。原来她未满周岁时就由父亲做主,许配给江苏如皋高家,而起因是他父亲因仗义解救高家亲人,高家感激涕零。为报恩而求婚。“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未周啐,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引文同上,本段下同)。二+多年后,高家因儿子品德败坏,“有禽兽行”,担心以怨报德,自愿解除婚约。但因素文本人深受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影响,执意坚持结婚,结果贻误终身,美好人生从此葬送。婚后,丈夫横暴放荡,对她百般虐待,素文均逆来顺受;直到丈夫赌博输钱,竟要卖掉她时,方才告诉父亲。父亲大怒,为她向官府申诉,经判决,才脱离了夫妻关系。素文回到娘家,“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过着悒郁忧伤的独身生活,最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病死,终年四十岁。
姊妹中最具才隋、与袁枚感情最为深笃的就是这位可怜的三妹素文。对她的不幸遭遇,对她的早逝,作者异常悲伤,写有多篇诗文表达痛悼之情。她死时,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矣,目犹瞠也,抚之乃瞑”。他非常悲痛,写下《哭三妹五十韵》的长诗,后来又给亡妹写了《女弟素文传》,即本文中所说的“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虽是传记,也充满着悲悼之情。八年后,当他征得母亲的同意,决定把客死他乡的妹妹正式安葬在南京羊山之上时,他依然悲情难抑,声泪俱下,喷涌如决,又写下了这篇至情至性的《祭妹文》。
文章一开始,即交代了葬妹的时间、地点,这也是撰写祭文的缘由。紧接着“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然而作者的语气和情感,除了特别哀伤之外,还分明带有分外遗憾和愧疚的意味:“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这是因为古人乡土观念很重,凡故乡有先茔的,一般都应归葬;不得已而葬在他乡,一般被看作非正式、非永久性的。袁枚家族是浙江钱塘人,“先茔在杭”,他内心其实是想把妹妹归葬故乡的,所以后文又说“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虽然封建时代女子出嫁从夫,但妹妹已回娘家,作者仍视妹妹为袁家人。单从这点就可感知袁枚的骨肉之情。但全家侨居南京已久,“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即便如此,仍属“羁魂”。所以作者首先特地将此事作为一个缺憾和隐痛而郑重提出,并再三申明原因。所幸旁边还安葬着她的女儿阿印等三位亲人,“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稍可安慰。
然后作者以沉痛的笔触,概述了素文因婚姻不幸而导致的悲惨命运,天意弄人,无可奈何。但作者追根溯源,自责地认为妹妹的不幸未尝不是自己的过错。因为她从小喜欢跟自己一起读书,“爱听古人节义事”,接受了那些封建贞节观念,以至于“一旦长成,遽躬蹈之”。作者在悲痛中认识到了造成妹妹不幸的思想根源,他反思假设道:“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在这里,袁枚完全不顾封建道统,全然没有那些陈腐之见,沉痛委婉而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毒害和摧残,难能可贵,同时蕴含着对妹妹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悲阆。
然而逝者长已矣,一切不可挽回,留给亲人的只有无限的哀痛和回忆。接下来。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追溯往事,层层推进,抒写生离死别之情,感情波起浪涌,融会其中。文章以倾诉、呼告对话的口吻。诉生活琐事,抒兄妹深情,表面絮絮叨叨,实则愈发情真意切,文情并茂,凄恻动人。
作者追忆了与三妹共度的难忘时光。童年时代,兄妹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捉蟋蟀,一起游戏,是那样的亲密融洽。读书时,“差肩而坐”,书声琅琅,这是多么温馨美好的场景啊。妹妹“梳双髻,披单缣来”,先生连呼“则则”,细节历历,妹妹天真可爱、温和好学的形象如在眼前。捉蟋蟀时,“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葬蟋蟀,妹妹又是那样活泼善良。这些往事,愈是美好难忘,愈添其悲。同是在冬天,当年同葬蟋蟀,如今独葬亡妹,两个场景交相迭现,“憬然赴目”,作者自然地把遣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只是物换星移,如同隔世,令人泫然不止。青少年时代,作者则写了一送一迎两件事。哥哥要出门远行,三妹拉著哥哥的衣裳,难舍大哭;三年后,袁枚衣锦还乡,三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这一送一迎,一哭一笑。写尽三妹对哥哥的深厚情谊。这些琐屑的陈年往事,在作者记忆里却不仅如特写一样逼真,如影历历,甚至连时间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可见三妹留给作者的记忆多么深刻!“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岂不痛哉! 作者接着回忆了三妹回到娘家后到临死前的往事。如果说对妹妹出嫁前的回忆,其底色是风和日丽,明朗纯净的,那么回到娘家后的回忆,则开始变得灰蒙蒙的,渐渐阴沉黯淡。经历不幸的妹妹,其辛酸苦楚可想而知,但她在家人面前依然是那样明理识义,情深义重。她扶持老母,治办文墨,家中许多事务得力于妹妹的打理;她又“明经义、谙雅故”,与作者有共同语言。作者生病了,她“终宵刺探”,休戚与共,还“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为哥哥消愁解闷。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甚至还想过“将身后托汝”,可见作者对三妹是何等的器重和喜爱。岂料她竟然“先予以去”!
三妹之死。直接原因是沉疴在身。作者自责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而三妹内心盼望哥哥回来又怕哥哥担忧,竟阻止家人报信。等到作者心知不祥,飞舟渡江,赶回家中时,妹妹已经气绝永逝,可“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妹妹对哥哥的情义至死未消,可最终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说上一句心中话!作者回忆至此,仿佛又回到了八年前妹妹逝世的情境之中,全文悲悼的感情之流至此掀起狂涛巨浪,达到高潮,八年来郁积在胸的“无涯之憾”喷涌而出,发而为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痛号。“呜呼痛哉!……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在这呼天喊地的哭号中,蕴含着对亡妹多少思念、同情、内疚、哀痛啊,读之令人怆然涕下。
最后,简述了对妹妹身后之事的安排料理,表达安慰亡灵之意。作者回到现实,反观自身,并随感而发:“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自悲身世,再抒丧妹之痛。结尾,作者继而把视线拉回到祭奠的墓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人死不能复生,无涯之憾,永难终结矣。“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频频回望的动作细节,把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祭奠完毕,作者从悲痛中抬起头来,触目所见,只见天地阴沉,旷野荒凉,北风猛烈,眼前火光摇曳,纸钱的灰烬漫天飞扬。“纸灰飞扬,朔风野大”,本文全篇几乎都是叙琐事、诉衷情,在此突然插入这八个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个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情味,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一,呼应了开头,是在冬天,故有北风呼啸;其二,写出了祭奠时环境、场景的萧瑟肃杀,渲染了凄厉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哀痛的感情;其三,突出了三妹孤坟羁魂的凄凉,更显其可怜,从而增添了悲悯不忍、至为痛惜的感情;其四,作者此前追忆前尘往事,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完全不顾甚或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外界的一切,回到现实,要离开了才意识到天冷风大,可见作者感情投入之专注,哀痛之浓重,对妹妹感情之深厚;其五,承前一点的意思,也可理解为正是因为天冷风大,作者才停止祭奠,只好先回去了,从而引出“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一句,表现出对妹妹不尽的怀念与不舍。寥寥八字,回味悠长,真可谓神来之笔。
《祭妹文》一改祭文多用骈体,讲求声韵和对仗的惯例,别出机杼,纯用散体,不事雕琢,独抒性灵。全文以情感为纽带,以第二人称倾诉的方式,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往复萦回,哀婉凄侧,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续古文观止》中注評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人们把它们并称为“古代三大祭文”,历来备受推崇,传诵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