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优校长是教育系统人才队伍的精英,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培育名优校长、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历史责任和第一要务。
我们站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以及朝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本区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科学决策和充分论证,重磅推出了以“打造精英团队,带动全员发展”为宗旨的“名校长工程”。四年来,该工程在促进校长全面发展,推动朝阳区教育水平提升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名校长工程”提供组织机制保障
“塑造”是“名校长工程”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年都会从培养对象中选择几名优秀校长进行“塑造”,提供专项经费,为优秀校长召开办学理念研讨会。
“塑造”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制定的相关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对已经形成系统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卓有成效、在市区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着力进行“塑造”。
2004年10月16日,第一位被“塑造”的校长,出乎人们的意料,是来自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就是新源里中学原校长齐国民。齐校长的成功在于探索了普通中学走向优质发展的一般规律。新源里中学曾是一所只有几个班级的初中校,软件硬件基础薄弱。如今,它是一所拥有近50个教学班,集走读、住宿为一体,具有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完全中学、区级示范校。
2005年,朝阳区“名校长塑造工程”的工作站位、模式又有新的突破。基于对朝阳区职业教育以及职高校校长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整体把握,基于对全国职教大会背景及精神的整体分析,我们研究决定将本年度的“名校长塑造工程”聚焦在职教工作上。
2005年12月,朝阳区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圆满召开,通过集体塑造、集中展示的方式,推出了劲松职高贺士榕、电气工程学校刘淑珍、求实职业学校林安杰、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薛宝祥四位校长,介绍了他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办学理念,宣传和展示了四所职业高中的办学成果,总结了朝阳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006年10月,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为芳草地小学的苏国华校长召开了全区首次小学校长办学理念研讨会。苏国华校长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融合的办学模式,已经办出了一所国际一流学校。她的努力证明她不仅是继承,而且发扬和提升了一所名校的办学思想。2007年,学校又有了突破性发展,集团化办学规模再次扩大,成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小学。
张德庆是被“塑造”的第一位示范性高中学校的校长。7年前,他43岁,以朝阳区干部竞聘第一名的身份成为陈经纶中学的主帅。上任后,张校长在管理创新上突破前行,在北京市率先实行了教师年薪制、首席教师制、教师星级评定制度等。在很多学校只把升学率、优秀率当成头等大事的时候,张校长脚踏实地、毫不松懈地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教育质量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我们追求理想教育的高限,升学质量是我们维护素质教育的工作底线。”他带领全校师生使陈经纶中学成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2006年11月,我们召开了张德庆校长的办学理念研讨会。他以坚实的教育实践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名副其实地成为朝阳区中小学校长群体中的领头雁。
引才引智,互惠双赢
公开招聘名校长到朝阳区中小学担任中小学校长等职务,只是“名校长工程”引才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引智,即全方位、多层次地吸纳智力资源。
四年来,朝阳区先后聘请了教育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等40余位专家学者和10余位教育名家来朝阳指导,并与中青年校长开展“结对子”活动。
在引进教育资源方面,朝阳人有着自己的态度: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如2006年,北京奥林匹克花园北师大实验小学和北京奥林匹克花园北师大幼儿园在朝阳区落户。该小学总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为小区及周边居民提供1至6年级的义务教育服务。它的建成,为提升周边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朝阳区,为校长所熟悉的还有“教育发展指导团”。指导团的成员全是曾在朝阳区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已退休的老干部、老校长。目前“教育发展指导团”常务成员有7名。指导团不仅有“名校长工程研究班小学组”,推动着一批骨干力量的快速成长,还积极指导塑造对象,帮助其提炼办学理念,撰写研讨会的主报告。到目前为止,“教育发展指导团”在朝阳区争创“北京市百名优秀校长”的工作中,共参与并指导了几十位优秀校长进行材料组织和稿件编改,在“名校长工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挥名校长的作用,以“名校长带名校长”
至今,已经推进到第四个年头的“名校长工程”卓有成效,形成了“选人——育人——用人”的良性循环。在这个人才成长的动态的链条上,如何“选人”是个学问,朝阳区在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操作性很强的规范程序。想参加“高研班”的中小学校级干部可以自愿报名,由区教委组干科等部门的考评人员深入到自荐人的学校中,对其办学理念、研究能力、办学实绩等进行考察,做出综合评价,形成候选名单,最后报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审批。
进入“高研班”的校长也并非高枕无忧,我们对培养的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考核,追踪分析个体情况,适当调整培养对象,做到能进能出。朝阳区每年的“高研班”都会有约1/3的人数变动,有进的就有出的。同时,对于培训中成绩优秀的培养对象,区内还会调整其工作岗位,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环境。
当前,朝阳区的骨干校长群体不断扩大,拥有骨干校长60多人,其中15名校长在全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了以全国知名专家马芯兰、“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贺士榕、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刘淑珍、北京市劳模张德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苏国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飞等校长为代表的名优校长群体。
在大力培养名优校长的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名校长的作用,号召“以名校长带名校长”。2007年,我们完成了名校长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创建了“朝阳区名校长长廊”,首批入选的12位校长都是有理念、有思想、有成就、有影响的教育名家,他们是朝阳区基础教育的宝贵财富,对全区校长专业发展起着促进和引领的作用。2007年10月,我们建立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名校长工程”实施四年来,为一大批科研型、专家型校长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心致志搞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名优校长团队已初步形成。更重要的是,“名校长工程”激活了朝阳区学校管理队伍的活力,提高了校长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名校长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确保朝阳区名校长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名优校长提高学术造诣,提升其辐射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促使其从全区走向全市乃至全国,从而推动朝阳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教育品牌的塑造。□
我们站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以及朝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本区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科学决策和充分论证,重磅推出了以“打造精英团队,带动全员发展”为宗旨的“名校长工程”。四年来,该工程在促进校长全面发展,推动朝阳区教育水平提升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名校长工程”提供组织机制保障
“塑造”是“名校长工程”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年都会从培养对象中选择几名优秀校长进行“塑造”,提供专项经费,为优秀校长召开办学理念研讨会。
“塑造”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制定的相关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对已经形成系统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卓有成效、在市区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着力进行“塑造”。
2004年10月16日,第一位被“塑造”的校长,出乎人们的意料,是来自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就是新源里中学原校长齐国民。齐校长的成功在于探索了普通中学走向优质发展的一般规律。新源里中学曾是一所只有几个班级的初中校,软件硬件基础薄弱。如今,它是一所拥有近50个教学班,集走读、住宿为一体,具有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完全中学、区级示范校。
2005年,朝阳区“名校长塑造工程”的工作站位、模式又有新的突破。基于对朝阳区职业教育以及职高校校长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整体把握,基于对全国职教大会背景及精神的整体分析,我们研究决定将本年度的“名校长塑造工程”聚焦在职教工作上。
2005年12月,朝阳区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圆满召开,通过集体塑造、集中展示的方式,推出了劲松职高贺士榕、电气工程学校刘淑珍、求实职业学校林安杰、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薛宝祥四位校长,介绍了他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办学理念,宣传和展示了四所职业高中的办学成果,总结了朝阳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006年10月,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为芳草地小学的苏国华校长召开了全区首次小学校长办学理念研讨会。苏国华校长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融合的办学模式,已经办出了一所国际一流学校。她的努力证明她不仅是继承,而且发扬和提升了一所名校的办学思想。2007年,学校又有了突破性发展,集团化办学规模再次扩大,成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小学。
张德庆是被“塑造”的第一位示范性高中学校的校长。7年前,他43岁,以朝阳区干部竞聘第一名的身份成为陈经纶中学的主帅。上任后,张校长在管理创新上突破前行,在北京市率先实行了教师年薪制、首席教师制、教师星级评定制度等。在很多学校只把升学率、优秀率当成头等大事的时候,张校长脚踏实地、毫不松懈地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教育质量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我们追求理想教育的高限,升学质量是我们维护素质教育的工作底线。”他带领全校师生使陈经纶中学成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2006年11月,我们召开了张德庆校长的办学理念研讨会。他以坚实的教育实践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名副其实地成为朝阳区中小学校长群体中的领头雁。
引才引智,互惠双赢
公开招聘名校长到朝阳区中小学担任中小学校长等职务,只是“名校长工程”引才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引智,即全方位、多层次地吸纳智力资源。
四年来,朝阳区先后聘请了教育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等40余位专家学者和10余位教育名家来朝阳指导,并与中青年校长开展“结对子”活动。
在引进教育资源方面,朝阳人有着自己的态度: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如2006年,北京奥林匹克花园北师大实验小学和北京奥林匹克花园北师大幼儿园在朝阳区落户。该小学总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为小区及周边居民提供1至6年级的义务教育服务。它的建成,为提升周边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朝阳区,为校长所熟悉的还有“教育发展指导团”。指导团的成员全是曾在朝阳区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已退休的老干部、老校长。目前“教育发展指导团”常务成员有7名。指导团不仅有“名校长工程研究班小学组”,推动着一批骨干力量的快速成长,还积极指导塑造对象,帮助其提炼办学理念,撰写研讨会的主报告。到目前为止,“教育发展指导团”在朝阳区争创“北京市百名优秀校长”的工作中,共参与并指导了几十位优秀校长进行材料组织和稿件编改,在“名校长工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挥名校长的作用,以“名校长带名校长”
至今,已经推进到第四个年头的“名校长工程”卓有成效,形成了“选人——育人——用人”的良性循环。在这个人才成长的动态的链条上,如何“选人”是个学问,朝阳区在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操作性很强的规范程序。想参加“高研班”的中小学校级干部可以自愿报名,由区教委组干科等部门的考评人员深入到自荐人的学校中,对其办学理念、研究能力、办学实绩等进行考察,做出综合评价,形成候选名单,最后报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审批。
进入“高研班”的校长也并非高枕无忧,我们对培养的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考核,追踪分析个体情况,适当调整培养对象,做到能进能出。朝阳区每年的“高研班”都会有约1/3的人数变动,有进的就有出的。同时,对于培训中成绩优秀的培养对象,区内还会调整其工作岗位,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环境。
当前,朝阳区的骨干校长群体不断扩大,拥有骨干校长60多人,其中15名校长在全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了以全国知名专家马芯兰、“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贺士榕、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刘淑珍、北京市劳模张德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苏国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飞等校长为代表的名优校长群体。
在大力培养名优校长的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名校长的作用,号召“以名校长带名校长”。2007年,我们完成了名校长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创建了“朝阳区名校长长廊”,首批入选的12位校长都是有理念、有思想、有成就、有影响的教育名家,他们是朝阳区基础教育的宝贵财富,对全区校长专业发展起着促进和引领的作用。2007年10月,我们建立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名校长工程”实施四年来,为一大批科研型、专家型校长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心致志搞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名优校长团队已初步形成。更重要的是,“名校长工程”激活了朝阳区学校管理队伍的活力,提高了校长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名校长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确保朝阳区名校长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名优校长提高学术造诣,提升其辐射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促使其从全区走向全市乃至全国,从而推动朝阳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教育品牌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