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植物通过对非生物条件和生物区系的影响而显著地改变环境,从而促进了原本在这些环境下无法存活的伴生物种的生长.然而,很多研究缺乏对互惠效应的了解,因为对植物-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通常只估计了对伴生物种的益处,而很少考虑一个营养水平如何直接和间接调节植物的反馈作用.我们对两个植物物种(Arenaria tetraquetra和Hormathophylla spinosa,他们或单独开花,或与伴生植物一起开花)进行了一项田间试验用以分解净效应并验证以下假设:授粉者介导的相互作用提供益处用来平衡植
【机 构】
:
Department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University of Zurich,Zurich,Switzerlan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植物通过对非生物条件和生物区系的影响而显著地改变环境,从而促进了原本在这些环境下无法存活的伴生物种的生长.然而,很多研究缺乏对互惠效应的了解,因为对植物-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通常只估计了对伴生物种的益处,而很少考虑一个营养水平如何直接和间接调节植物的反馈作用.我们对两个植物物种(Arenaria tetraquetra和Hormathophylla spinosa,他们或单独开花,或与伴生植物一起开花)进行了一项田间试验用以分解净效应并验证以下假设:授粉者介导的相互作用提供益处用来平衡植物产生促进作用的成本.我们发现,促进作用的净成本伴随授粉介导的益处而存在.尽管两种植物单株植物上的产花更少,但与单独开花相比,他们在与伴生植物一起开花时,每朵花上的授粉者多样性增强.尽管这两种植物单独开花时,单株种子产量较高,但坐果和结实的产量存在种间差异.四叶蕨属的植物(Arenaria tetraquetra),伴生植物对其坐果和结实有负面效应,而刺山蕨属的植物(Hormathophylla spinose),当其与伴生植物一起开花时,坐果更高,结实则不受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除了承受直接成本外,植物还可以从伴生物种的促进作用中受益,通过提高其对传粉者的可见性.因此,我们强调授粉的相互作用可以补偿物种促进作用的成本,这些促进作用依赖于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植物.本研究阐明了植物-植物间直接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被包括第三方在内的间接相互作用来调节的.“,”Aims Ecosystem engineers substantially modify the environment via their impact on abiotic conditions and the biota,resulting in facilitation of associated species that would not otherwise grow.Yet,reciprocal effect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s studies of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usually estimate only benefits for associated species,while how another trophic level may mediate direct and indirect feedback effects for ecosystem engineers is hardly considered.Methods We ra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two ecosystem engineers(Arenaria tetraquetra and Hormathophylla spinosa)blooming either alone or with associated plants to decompose net effects an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pollinator-mediated interactions provide benefits that balance costs of facilitation by ecosystem engineers.Important Findings We found that net costs of facilitation are accompanied by pollinator-mediated benefits.Despite ecosystem engineers producing fewer flowers per plant,they were visited by more and more diverse pollinators per flower when blooming with associated plants than when blooming alone.Although seed production per plant was higher when ecosystem engineers bloomed alone,fruit set and seed set varied between species.In one case(A.tetraquetra),fruit and seed sets wer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associated plants,whereas,in another case(H.spinosa),fruit set and seed set were higher and unaffected when ecosystem engineers bloomed with associated plants,respectively.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besides experiencing direct costs,ecosystem engineers can also benefit from facilitating other species via increasing their own visibility to pollinators.Thus,we highlight that pollination interactions can compensate for costs of facilitation depending on ecosystem engineer species.This study illuminates how the outcome of direct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might be mediated by indirect interactions including third players.
其他文献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生态系统过程.作为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是与凋落物分解相关的微生物的重要能量来源.纤维素酶在凋落物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纤维素降解的季节模式、累积酶活性和凋落物质量是否能预测高寒草甸的纤维素降解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限制了我们对草本植物凋落物纤维素降解的认识.为了探究纤维素降解的季节性模式以及累积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和凋落叶初始质量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我们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草甸选取了三种优势种[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
很多入侵植物的种子比原产地植物的种子萌发的更快,这可能有利于它们成功入侵.为了理解生物入侵过程,对入侵植物的入侵种群和原产地种群的种子特性和萌发特征同时进行评估极为必要.本研究中,我们以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探究种子萌发和种子特征的种内差异.我们利用采于2017年的乌桕种子,来自中国的12个原产地种群和美国的12个引入地种群,测定种子的物理性状(体积、重量、种皮硬度和种皮厚度)和化学特性[种仁的粗脂肪、可溶性蛋白质、糖、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l,并在中国的温室中测定
叶片的形态变异是研究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叶片大小与形状影响着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碳、水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然而,叶片大小与形状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仍缺乏研究.此外,大多研究忽略了叶大小与形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种内变异,而只关注种间变异.我们收集了中国98年(1910-2008年)7个代表性双子叶植物的植物标本馆标本6000多份,并测量了它们叶片的叶长和宽度.我们探索了叶片大小(叶长、叶宽和长×宽乘积)的地理模式和时间趋势,(即研究了降水量和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叶片大小和形状变化的影响.在控制了标本
青蒿素是从中国传统药物青蒿(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全新化学结构的抗疟药物.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特别是与中国科学家化学合成的抗疟新药伍用复方已成为全球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为全球疟疾耐药性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的应用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伟大成就之一的遏止疟疾行动作出巨大贡献之时,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屠呦呦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基于中医药文献深入挖掘和现代药学研究手段相结合而完成的,是一个任务(“52
本研究在中国云杉林的全部自然分布范围内(23°-53°N,75°-134°E,海拔250-4300 m),采样调查了172个样方,收集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地理坐标、地形信息和样地的气候数据.这16个自然分布的云杉类群,被分为不同形态学组和系统发育进化枝.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包括双向指标物种分析、主成分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典型对应分析(CCA)和部分典型对应分析,对中国云杉林地理分布、云杉属形态分化和系统发育分异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国云杉林的地理分布规律,阐明各群系建群种的形态分化和系统发育分
植物抗旱性机制包括耐旱性和避旱性.耐旱性的特征主要是木质部易栓塞性和膨压损失点,而避旱性的特征则是叶片脱落和落叶性.虽然这些机制可以权衡物种连续性,但对于干旱引发的叶片脱落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如何影响木质部和叶片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两种具有不同叶片脱落叶行为的橡树(栎属)的耐旱性程度差异.我们预测了Quercus deserticola在旱季结束时落叶(晚落叶)而面临更大的空化风险,导致其比Q.laeta更耐旱,对水分的利用也更加保守.Q.laeta只在旱季中期很短的时间内落叶(短
理解叶片化学计量的区域模式及其贡献变量对于预测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反应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通量建模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在中国典型干旱地区河西走廊采样的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并试图探究沿地理、气候和土壤梯度对叶片化学计量的贡献变量.2012年8月,对河西走廊的70个站点进行调查.在每个站点的五个等效样地中,对植物叶片和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叶片和土壤的C、N和P含量.与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叶片N和P含量相比,河西走廊的叶片N含量与之接近,为20.19 mg g-1,而叶片P含量则低于其值,为1.3
与温带地区相比,人们对在热带山脉中,尤其是热带针叶林中,沿海拔梯度的个体树种生长减少的原因知之甚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气候或土壤条件是否会导致在高海拔分布的卡西亚松(Pinus kesiya,一种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分布的松树)的生长减少.我们对越南中南部山脉中沿海拔梯度约在900~2000米之间的卡西亚松的树干直径增量和其年轮中13C(△13C)的同位素判别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其生长与△13C、气候和土壤变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树木的断面积生长量(BAI)与温度或降水之间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相反,沿海拔梯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但受到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统筹协调不够,空间交叉重叠等问题.针对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本文从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关系出发,以黄骅市为例,提出了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思考.
认识近期扩张的外来入侵物种将有助于了解在当前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气候生态位如何漂移.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在世界和区域范围内,入侵灌木(常见的金雀花,Ulex europaeus)气候生态位漂移问题,用以评估其如何有助于增加入侵性.根据28,187个已存数据库,利用9种物种分布模型(SDM)的组合评估区域气候生态位,包括原产区域(西欧)和世界不同的引种地区(西北美洲、南美、北欧、澳洲和新西兰).尽管金雀花生长要求的年均气温在4-22℃之间,年降水量超过300毫米,然而适合金雀花生长的生物气候条件范围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