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惯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的孩子各个行为正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于幼儿终身,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时期如果在饮食、睡眠、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幼儿终身受益,反之,如果在幼儿时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日后要改变会很困难。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多表现为溺爱、顺从。完美的教育注重培养和训练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家园携手
一、加强幼儿和老师的互动交流,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幼儿和老师共同建立规则,能促进幼儿自觉遵守。教师可以把对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他们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熏陶他们。
1.充分尊重幼儿,突显幼儿主体性,让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中、教学中,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去。在幼儿的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种不和谐现象,那就是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变成了强制幼儿的过程。很多习惯都是由大人去研究、规范,然后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去执行,没有人性化可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把幼儿当做主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环境熏陶,潜移默化中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前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人师表,要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和他人友好相处,教师先要和同事和睦相处,对待家长彬彬有礼,对待孩子关心、宽容,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在学习、游戏中的良好表现,并及时积极鼓励和表扬。其次,创设校园文化氛围。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幼儿园文化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如,在水池旁边用一幅画暗示孩子们要节约用水;在休息室墙上贴上一幅画,让孩子明白不能大声喧哗。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使幼儿懂得做一个不挑食、爱惜粮食的好宝宝。在室外环境中,把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制作成生动活泼的图片,张贴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时时刻刻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多鼓励和表扬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拥有自信是对自己的充分评价。一般情况下,自信心强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主动,喜欢和他人交往,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困难面前勇于克服、大胆尝试。而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主要来自于成人的表扬。因此,发现幼儿的良好行为,家长或老师就应及时表扬和鼓励,通过赏识让幼儿获得成就感,从而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反之,幼儿有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指出并纠正,让幼儿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积极去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有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动手能力方面都和集体生活的要求有所差距。导致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另外,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也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是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只有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才能获得自信,进而信心百倍地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既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语行为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形成。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慢慢形成的,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大多时候幼儿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成人的影响,父母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启发和熏陶孩子,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家长能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孩子就能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家长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东西摆放有序,孩子就会讲卫生、爱整洁。身教重于言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孩子,使他们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家长要和教师构建一种伙伴关系,要实效家园教育一体化,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作为幼儿园要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要让家长明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做几道数学题、学几个英语单词、学几个汉字有意义的多。让家长真正了解游戏的目的、规则、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引发家长的重视和参与; 另外,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家后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家校联合,共同努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幼儿的卫生习惯,让幼儿养成勤洗手、勤洗澡、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再如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等。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所以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权利。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这几方面要加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才会表现的大胆、主动、自信、善于交际、主动克服困难,幼儿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取得了人生成功的基石。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在很多工作中积极投入,不断研究有效的教育手段。学校和家庭都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小红.过程性习惯:从行为到心理——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2):74-75.
[2]田萍.浅析家园共育下的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J].幼儿教学研究,2013(2):12-13.
[3]张晓梅.注重常规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J].大江周刊:论坛,2013(2):253.
[4]王红花,尹瑛.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1(4):45-47.
[5]赵桂兰.家园配合共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当代教育,2012(1):75-76.
[6]宋佳佳.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248.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家园携手
一、加强幼儿和老师的互动交流,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幼儿和老师共同建立规则,能促进幼儿自觉遵守。教师可以把对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他们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熏陶他们。
1.充分尊重幼儿,突显幼儿主体性,让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中、教学中,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去。在幼儿的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种不和谐现象,那就是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变成了强制幼儿的过程。很多习惯都是由大人去研究、规范,然后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去执行,没有人性化可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把幼儿当做主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环境熏陶,潜移默化中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前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人师表,要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和他人友好相处,教师先要和同事和睦相处,对待家长彬彬有礼,对待孩子关心、宽容,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在学习、游戏中的良好表现,并及时积极鼓励和表扬。其次,创设校园文化氛围。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幼儿园文化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如,在水池旁边用一幅画暗示孩子们要节约用水;在休息室墙上贴上一幅画,让孩子明白不能大声喧哗。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使幼儿懂得做一个不挑食、爱惜粮食的好宝宝。在室外环境中,把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制作成生动活泼的图片,张贴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时时刻刻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多鼓励和表扬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拥有自信是对自己的充分评价。一般情况下,自信心强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主动,喜欢和他人交往,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困难面前勇于克服、大胆尝试。而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主要来自于成人的表扬。因此,发现幼儿的良好行为,家长或老师就应及时表扬和鼓励,通过赏识让幼儿获得成就感,从而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反之,幼儿有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指出并纠正,让幼儿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积极去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有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动手能力方面都和集体生活的要求有所差距。导致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另外,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也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是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只有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才能获得自信,进而信心百倍地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既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语行为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形成。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慢慢形成的,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大多时候幼儿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成人的影响,父母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启发和熏陶孩子,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家长能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孩子就能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家长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东西摆放有序,孩子就会讲卫生、爱整洁。身教重于言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孩子,使他们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家长要和教师构建一种伙伴关系,要实效家园教育一体化,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作为幼儿园要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要让家长明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做几道数学题、学几个英语单词、学几个汉字有意义的多。让家长真正了解游戏的目的、规则、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引发家长的重视和参与; 另外,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家后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家校联合,共同努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幼儿的卫生习惯,让幼儿养成勤洗手、勤洗澡、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再如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等。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所以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权利。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这几方面要加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才会表现的大胆、主动、自信、善于交际、主动克服困难,幼儿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取得了人生成功的基石。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在很多工作中积极投入,不断研究有效的教育手段。学校和家庭都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小红.过程性习惯:从行为到心理——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2):74-75.
[2]田萍.浅析家园共育下的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J].幼儿教学研究,2013(2):12-13.
[3]张晓梅.注重常规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J].大江周刊:论坛,2013(2):253.
[4]王红花,尹瑛.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1(4):45-47.
[5]赵桂兰.家园配合共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当代教育,2012(1):75-76.
[6]宋佳佳.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