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经过几年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由“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探索,从创新动机、创新目标、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意志、创新技能等六个方面阐述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尝试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为创新能力,就是指创新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研究,大胆设想和不断实践,获得新的更高认识成果的能力。它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目标、创新的人格、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志、创新的技能等要素。“创新能力是人固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将“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这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培养创新的动机
创新的动机是激励人去创新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创新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创新动机由人的创新需要引发。作为创新的动机,中学生表现更明确而激烈的是学习兴趣,因为它能满足中学生去探求科学奥秘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知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其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兴趣一旦被提升为某种志趣,就有助于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为此,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乐引学,以乐引思,乐中求知,乐中创新。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对话、辩论等方法运用于课堂,做到师生平等,让学生乐于参与;其次,适时运用挂图、表格、图片、漫画录音等教学手段,刹那间就把学生引入课堂;再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趣味,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教学“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个问题时,我就用多媒体把“迎接十八大的图片”和“庆祝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向大家展示,学生一下子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达到了乐学的目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是指一种创新的期望,是人的创新活动所追求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创新的动机和目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创新的动机是创新活动的现实起因,创新目标是创新行动的现实结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倡目标教学,如在每学期(年)的第一节思想品德课,最好给学生讲明这学期教学我们应达到哪些目标,每节课也应该指出学习目标;而目标又可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等层次。由此看来,目标有远近之分和层次之分,教者一定要善于把学生创新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三、培养创新的人格
创新的人格是指每个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思想,其创造个性也各不相同,教者应根据学生个性,正确引导,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教者应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旧观念、就思想挑战。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积极思维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的人格和创新的意识。
四、培养创新的思维
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所谓拓展思维就是思维主体面临一个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为多条,由一个方面转移到多個方面的深层次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顿悟和分层突破,提出自己独有的主张和见解。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就是我,我有独立的判断力,我的思维就是与众不同”。这种能力培养肯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教师必须做到“攻城不怕坚”,绝不能“越俎代庖”。教者应授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训练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应做到:第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或者一个结论会引发多个问题;第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第三,鼓励学生自己排除思维障碍,大胆运用假设,否则,就达不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教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容后,给学生提出“要保护我国的环境就不能开发资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保护资源和环境”,“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治理环境”这样的观点让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提高了拓展思维能力。
五、培养创新的意志
创新的意志是指创新者为达到某种创新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意志有强弱之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成功的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让学生有这样一个信念:“我就是成功的我”;二是给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扫除思维障碍;三是伟人名人成功的轨迹作“活”教材等等。
六、培养创新的技能
创新的技能是指创新者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顺利完成某种创新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或者智力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首先,教师应讲清楚课文的层次结构,指出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学。其次,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疑难问题。再次,教师设置疑难问题。最后将学生的思、疑统一起来,以疑引思,以思解疑,思疑助学,促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把质疑贯穿于自学的过程中,既有利于重难点的解决,又有利于发现问题,启迪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自学并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以便巩固新知识。练习过程应着重放在重点、难点上,关键是指导学生练习技巧和方法。这样,既巩固知识,又提高能力,收到“一箭双雕”之功效。比如,学习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后,让学生回答辨析题:“共同富裕等于同步富裕”。这个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同时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辨性。对于这种问题,教者切忌给个答案就了事,而应引导学生审题,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给出所得的结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两堂课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上述六个方面可以包容的,它需要师生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尝试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为创新能力,就是指创新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研究,大胆设想和不断实践,获得新的更高认识成果的能力。它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目标、创新的人格、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志、创新的技能等要素。“创新能力是人固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将“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这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培养创新的动机
创新的动机是激励人去创新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创新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创新动机由人的创新需要引发。作为创新的动机,中学生表现更明确而激烈的是学习兴趣,因为它能满足中学生去探求科学奥秘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知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其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兴趣一旦被提升为某种志趣,就有助于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为此,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乐引学,以乐引思,乐中求知,乐中创新。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对话、辩论等方法运用于课堂,做到师生平等,让学生乐于参与;其次,适时运用挂图、表格、图片、漫画录音等教学手段,刹那间就把学生引入课堂;再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趣味,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教学“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个问题时,我就用多媒体把“迎接十八大的图片”和“庆祝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向大家展示,学生一下子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达到了乐学的目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是指一种创新的期望,是人的创新活动所追求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创新的动机和目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创新的动机是创新活动的现实起因,创新目标是创新行动的现实结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倡目标教学,如在每学期(年)的第一节思想品德课,最好给学生讲明这学期教学我们应达到哪些目标,每节课也应该指出学习目标;而目标又可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等层次。由此看来,目标有远近之分和层次之分,教者一定要善于把学生创新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三、培养创新的人格
创新的人格是指每个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思想,其创造个性也各不相同,教者应根据学生个性,正确引导,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教者应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旧观念、就思想挑战。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积极思维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的人格和创新的意识。
四、培养创新的思维
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所谓拓展思维就是思维主体面临一个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为多条,由一个方面转移到多個方面的深层次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顿悟和分层突破,提出自己独有的主张和见解。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就是我,我有独立的判断力,我的思维就是与众不同”。这种能力培养肯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教师必须做到“攻城不怕坚”,绝不能“越俎代庖”。教者应授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训练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应做到:第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或者一个结论会引发多个问题;第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第三,鼓励学生自己排除思维障碍,大胆运用假设,否则,就达不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教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容后,给学生提出“要保护我国的环境就不能开发资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保护资源和环境”,“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治理环境”这样的观点让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提高了拓展思维能力。
五、培养创新的意志
创新的意志是指创新者为达到某种创新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意志有强弱之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成功的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让学生有这样一个信念:“我就是成功的我”;二是给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扫除思维障碍;三是伟人名人成功的轨迹作“活”教材等等。
六、培养创新的技能
创新的技能是指创新者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顺利完成某种创新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或者智力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首先,教师应讲清楚课文的层次结构,指出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学。其次,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疑难问题。再次,教师设置疑难问题。最后将学生的思、疑统一起来,以疑引思,以思解疑,思疑助学,促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把质疑贯穿于自学的过程中,既有利于重难点的解决,又有利于发现问题,启迪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自学并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以便巩固新知识。练习过程应着重放在重点、难点上,关键是指导学生练习技巧和方法。这样,既巩固知识,又提高能力,收到“一箭双雕”之功效。比如,学习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后,让学生回答辨析题:“共同富裕等于同步富裕”。这个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同时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辨性。对于这种问题,教者切忌给个答案就了事,而应引导学生审题,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给出所得的结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两堂课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上述六个方面可以包容的,它需要师生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